宁波有座千年阿育王寺,是目前国内以阿育王命名的寺院之唯一,寺院坐落在宁波东郊五乡镇宝幢之育王山西路,面对玉几山,左靠玉王岭,右连赤莹山谷,是为绝佳'六殊胜八吉祥’之地。 之所以称之为阿育王寺,是因为寺内供奉着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阿育王塔。相传阿育王为供奉佛祖舍利,宏愿一夜造塔84000座,其中19座安放中国,阿育王寺舍利殿内供奉的就是其中之一。 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晋武帝太康三年,僧惠达奉师命寻访阿育王塔,礼拜至诚,塔由地涌出,随即建石塔供奉。至东晋义帝义熙元年,在塔外建亭加以保护,便是阿育王寺前身。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年又建三级浮屠,初具佛寺雏形。梁武帝普通三年,扩建殿堂楼阁,钦赐阿育王寺之名。至唐宋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南宋重要佛教活动中心。明末清初,大殿多有毁废,现在保留的古建筑群,是康熙年间重修后的规模。改革开放后,寺院再度得到修葺扩建,香火再度兴盛,跻身全国重点寺院行列。 ![]() 宁波阿育王寺山门 ![]() 宁波阿育王寺天王殿 ![]() 宁波阿育王寺大雄宝殿 ![]() 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宝殿 如今的阿育王寺由西侧新建山门牌坊、山门和影壁进入,东行过万功湖,便来到原有寺院的核心区,中轴线上以山门为先导,依次建有牌坊、七座塔、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舍利殿后便是母乳泉池,再到后面的法堂与藏经楼,构成了结构严谨寺院格局。禅林古木参天,殿宇气宇轩昂,尤其寺院中心舍利殿,系仿故宫殿宇构筑,更彰显了皇家敕建的气派。 阿育王寺下塔历史可追溯至建寺初期,据《山志育王山塔碑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建上下或曰东西两塔,此或是木浮屠,并非砖石之筑。《广利禅寺碑记》载,西塔建于唐玄宗年间。又《重建下塔记》载,元至正二年,撤旧塔而新之。由此专家判定现在的下塔为元代建筑,距今已670年历史了。虽此后历代多有修葺,但至建国时下塔业已岌岌可危。现在看到的下塔,则是当时的鄞县人民政府成立天童育王整修办公室,于1979年按原状修葺过的,并在底层外围增加了六角围廊。 ![]() 宁波阿育王寺下塔 ![]() 宁波阿育王寺下塔 ![]() 宁波阿育王寺下塔 ![]() 宁波阿育王寺下塔 ![]() 宁波阿育王寺下塔 如今的宁波阿育王寺下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七级六面通高45米。塔筑于石板铺就的基础之上,底部为新增的混凝土柱木结构围廊,塔身青砖砌筑,外观黄色涂料饰面。底层朝东设龛门,其它面为浅龛,其余各层六面设龛,供奉佛像。每层均为重檐,砖雕檐椽斗拱,檐角微翘。上部六脊青瓦封顶,上置宝瓶塔刹。塔心中空,有台级可旋转而上,到达顶层。整塔塔身修长,颇具古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