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里谈避暑

 lin-lian 2022-07-16 发布于广东
Summer

“夏至三庚便数伏”,7月16庚午日,正式开启壬寅年的伏天模式。今年三伏天,初伏为7月16日~25日,10天;中伏为7月26日~8月14日,20天;末伏为8月15日~24日,10天,共40天。

中央气象台连续第十几日发布高温预警。气象监测显示,6月1日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Image

晴晒闷热的天气,特别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热射病”致死的病例。中医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正巧有同学在群里向黄老师请教“阳暑”的问题,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参考温病来治,暑热就是湿热,湿遏制了热的散,湿热蕴结,蒙蔽神明。”

水饮代谢的过程: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气并行——《黄帝内经》

痰、湿、水、饮其实都是一样东西的不同状态。正常的状态是水进入体内,气化后变成津液滋养脏腑和皮肤,所谓升清;一部分不能被利用的会通过小便排出体外,所谓降浊。当水液代谢异常了,就会有未被气化又没能及时排出的中间态,就是湿。流动性相对好一些的是饮,更加黏着的就是痰,当然再细分还有不同位置不同的名称。总之就如同河道的淤泥,到底是开出莲花还是内涝成灾都有可能。

湿的特点就是粘,就像浆糊或者嚼过的口香糖,不仅自己堵着不动,还喜欢粘住其他不好的东西。比如当湿遇上了热,本来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是皮肤,结果湿气把毛孔堵住了,热闷在身体里面出不来。就像电脑温度过高直接死机了一样,人是恒温动物,持续高热人体器官就无法正常工作,中暑的症状就会出现,严重还会致死,比如“热射病”。

因此,当伏天外界天气又湿又热,人体要避免中暑,就必须注意热和湿两方面的问题。

清热,避免在高温环境下久处或剧烈运动,这个除非是户外工作者,普通人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外出尽量避开中午选择早上或傍晚。一旦面大热汗大出,要及时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糖盐水。还有就是避免内热,不吃或少吃热性食物,比如过辣的,油炸的等等。

祛湿,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即《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痰饮属于阳虚阴盛,治疗有健脾利水,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等方法。

最近的经方课上,黄老师给出的当季方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合不出汗的情况,这类病人一般皮肤病的症状更明显。根本问题还是湿热蕴结在体内出不来,就以湿疹皮痒的形式表现出来。
Image
用量仅供参考,看病请遵医嘱

有汗,但是汗又湿又粘,胃口差不消化的适合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这个汤还适合在冷热交替时,被冷气拍到了,有一点点着凉的情况。有时电梯间或者地铁里,一进去唰一下毛孔一紧,就跟进了冰箱冷藏室似的,这个汤就可以喝,避免热伤风。
Image
用量仅供参考,看病请遵医嘱

夏季除了热还不可避免的要说说寒,因为毛孔打开的时候,散了热,寒邪也有可能趁虚而入。很多吹空调或者开车的人就容易在夏天出现面瘫。因此要注意避寒邪,比如不过分贪凉,穿干爽透气的衣服。由于寒性向下,夹杂寒湿的中暑,还容易有腹泻的症状,这时适合用霍香正气水。强壮身体是根本,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平时做一些舒缓的运动,保持身心舒畅,就能有效防病。

还有些中医爱好者,对空调和冷饮特别抵触,其实大可不必,适度就好。如果都热的睡不着了,开开空调是可以的,特别是家中有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如果孩子特别想吃冰淇淋也是可以的,只要脾胃能运化就不会有大问题,吃了伤身不吃伤心,伤心比伤身更难治。个体有差异,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多体会多实践,才能找到心康体健的平衡态。

祝各位在这个有点长的伏天里
心静!身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