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可折算多少人民币?

 今古言堂 2022-07-16 发布于福建

前言

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主人公手拿流通货币的画面,这可不是以往的银元,而是一块圆形货币。

图|“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

1910年,清朝灭亡后,中国历史开始走向近代,北洋军阀并没有继续采取银两作流通货币的路子,而是采取了一种新的货币单位:银圆,这种钱币也称为袁大头,大洋。

在那个年代,偏僻地区一个工人起早贪黑,食不果腹地奋斗一个月,最多也只能拿到30枚,价值不及大洋的铜钱,而一块大洋就足够他们一家人好好吃上一顿饭了。

一块货币,就拥有三个名字,想必也拥有着意想不到的故事?

至于对于“一万大洋”的概念,现代人民也有着不同的疑问。民国时,它们究竟具有多少购买力?放到现在价值又怎样呢?

一、大洋与小洋

其实,大洋的全称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也就是说一面为袁世凯侧面象,一面为禾稻的银圆。

这么看来,“袁大头”名称的由来某方面也有此原因,人民因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历史名声不佳,加上大洋上面他硕大的头部。这比较不雅的名称不就来了?

但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具体的原因还得从清朝尚存的时期说起。

清朝后期,中国市场流入了大量的外国货币,思想和教育的落后,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图|民国银元

手中虽拿下了外国人的货币,却完全不知晓是哪个国家的,是什么货币单位?图案是什么意思?老百姓不管别的,只知道这就是钱,是能用出去的。

为了能够有效区分,他们都根据钱币币面图案,取个别名,以此来方便货物买卖。

不光如此,清政府中文臣为皇帝起草文件,也同样用此方法,在此我们举个例子:

道光九年十二月,皇帝所颁上谕中写道:“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陆行使……”

文件中所写的大髻、小髻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币,别称的由来也特别有意思,因为查理第三和查理第四的人头像发髻皆较大,根据图案,民间遂俗称为“大髻”,其小者则俗称“小髻”;而蝙蝠指墨西哥自由独立银币,即鹰洋,别称由来原因也同上。后面的别称则都如此。

图|鹰洋

清政府官员起草的重要文件都如此,更何谈百姓呢?

自然用得更加顺手,当时中国经济也在日渐走衰,社会封建思想日趋严重,教育条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贫困不堪,全中国文盲占到了绝大部分,掌握几种语言,只能是富人家的消遣。

因而对洋银一律称俗名,也就十分说得过去,英国贸易银元叫“站人”法属印度支那银元叫“坐人”,别说,也很有意思不是吗?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后……这时候,民国初年已经开始铸造起了“开国纪念币”,等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民国三年,他的头像才被印在流通货币上,被传遍全国,无数人接手。

同样量大的国产货币也不止大洋,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也被印在了银圆上,大洋上的像比另外一个大得多,“袁大头”和“孙小头”的俗名就被老百姓使用了起来。

银圆像中的人的身份,老百姓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一个银圆能供他们一家人多久的柴米油盐,银圆上的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在国家担任的职务,他们知道得几乎为零。

但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只因听说孙中山先生为人正直,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很多百姓出于对孙中山的尊重,从不称“孙小头”,反而多喊为“开国银元”

图|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他们在艰难的社会条件中,即使最迫切的需要是填饱肚子,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但心灵依旧纯粹。

据人口述,有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人民解放军从湘西隐蔽前行到黔东,秘密兜底四川,行程中,口粮少有,蔬菜更不用说。

为了补齐蔬菜,就派兵向山民们购买,但这里已经与世隔绝,人民币虽然已经发行,他们却只收银圆。

闭塞的山区,消息几乎无法流通,一老农竟然问了一个问题:“现在是大清光绪几年了?”

他不知宣统,不知民国,更不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什么,但他认识袁大头和开国银圆。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罪行,被老百姓所记住,倒行逆施,为国人所不齿,视为民国之敌人,因而此俗名无人改口,一脉相承,传至今日。

二、民国不全是风花雪月

“那位爷,您这牲口什么时候饿了就上我这儿来。”

这是在经典民国电视剧《大宅门》中的桥段,男主角白七爷作为老北京土豪,经常拉着驴子“纵驴行凶”,放任自家毛驴吃了包子铺整整八笼包子,气的包子铺老板哇哇大哭。

但白七爷不慌不忙,连脸色都没有变一下,甩出话来“开眼吧小子,我这牲口就爱吃带馅儿的”,一块大洋就被他抛到了老板的面前,包子铺老板这才破涕为笑,并说出了那句话。

图|大宅门

一块大洋的分量已经体现出来了,这可绝不是人民币一元如此简单。

学者李开周曾考证,一块大洋在1914年繁华的上海滩,都可以买走44斤大米。再按现代米价计算,一块大洋大约就有着145元的价值。

至于它的购买力也不简单,在经济落后的时期,能买到的东西更是丰富。

1914年的上海,只是一块大洋去下个馆子,就可以吃到四五道菜的套餐,并且全是烤鸭、烧鸡、红烧肉等“硬菜”。

1917年,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如果每顿都吃着“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

甚至连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吃好喝好,也就花一块大洋。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大宅门》里,为什么收了白七爷仅仅一块大洋的包子铺老板,立刻没了最先的悲伤,反而乐得喜笑颜开,仿佛之前没发生此事了。

只是八笼包子而已,能卖出精品菜的价格,简直赚大了。

此等惊人的购买力,也使很多民国名流笔下,充满了与大洋有关的优雅生活。

北洋时期的日常费用简直令人感慨,是今日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那个年代,各位文人名媛们,常常妙笔生花,轻巧细致地刻画出民国衣食住行的风趣意味,现下读来,百年后的青年感慨,谁不说充满了民国风韵,一骨子的优雅风情扑面而来。

生活质量的良好,就可以参考他们的每月工资,民国初期手中拥有几百大洋,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光是民国时的普通教授,月薪就有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妥妥的月入过万,正教授月薪更是高得吓人,足足有三百到四百的大洋。

各报社的主笔作家们,也有两百大洋左右的工资。

由此可见,民国时拥有知识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

你可以像1918年初出茅庐的茅盾出版一本畅销书一样,稿费可以四百块大洋起步;

图|胡适

你也可以像1917年才刚入职的胡适,第一个任职月份结束,手里拿着才到手的二百八十块大洋,写信给家里人报喜,“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拉开了每个阶层之间的差距。

更离谱的还有日常消费,除开一日三餐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足足拥有十七间房,还处于黄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要二十块大洋。

哪怕是买一栋房子,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一套四十间房,“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设施齐全完好的豪宅,全款也只有五千五百大洋,也就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最多十八个月的薪水,这怎能不让人吃惊,放到如今,绝对是不够的。

而往往对于北洋时代的精英们来说,就算不赚外快,只吃“死工资”,大洋也能让自己一个月吃喝玩乐,躺着花都花不完。

这样的幸福生活,是现代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但终究只是民国时期里的风花雪月,热情憧憬的心情并不能换得,只能当成生活前进的目标。

但是民国的风情生活,对于各个阶层来说都是这样“工资高物价低”?

其他阶层的收益,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

民国时同为教师的人员,占了北洋教师数量90%的小学教师们,他们的家庭也是如此富裕的吗?

考证,显然现实十分的残酷,在北洋时代,哪怕是教育发达的河北省,小学教师法定最低月薪仅仅只有十六块大洋。

这只是表面法律规定,但更多的人实际只有四五块大洋,经济发达的浙江等东南省份,小学教师月薪七、八块大洋已经成为常事,被政府拖欠都时有发生。

这鲜明的对比,民国时期可见也并不是全部都为浪漫优雅,一个咄咄逼人的问题显现出来:“大师”云集也不过20%,文盲遍地,有着80%的惊人覆盖率,中国的文盲,人数长期保持高水平。

那些底层工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北京铁路工人,按民国《交通史路政编》的统计,北京铁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约为127块大洋,看似很高的工资,实际上在北京,五口之家的每年最低生活费就已经有了100块大洋的超高支出。

上海工人们,这样的看似不高的工资都只是他们能看梦中幻想的,只是一种卑微的奢求。

他们的工资,大多数在10到25块大洋左右,每月开支却已经超过了这个额度,租房,物价等各种费用不断宰割着他们。

图|民国铁路工人

工人租的“上等住屋”,一套小房子里面就有四五家合租,四五口人挤一屋,卫生条件,往往是蝇虫遍地,污水垢地,就这样的环境还能称得上是“上等”。

如若期间不幸被脏乱差的环境染上了疾病,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就更是雪上加霜。

风花雪月,能看到的只是少数人,大洋无疑掌握着普通人的经济命脉,制衡他们的一生。

三、袁大头的现今

风云涌动的民国,不仅是军阀割据的年代,也是权力相争的大变革时代。

“袁大头”毫无疑问是民国最具影响力的钱币,版本复杂,材质多样,金、银、铜、镍皆有铸造,其中名品辈出,高价更是比比皆是。

但银元的种类繁多,也让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谋利。

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碍了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后,已经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清朝灭亡,在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随之结束。

碍于民国成立时,由于币制尚未建立,除四川,福建分别改铸大汉银元和中华元宝外,主要的造币厂,大都仍沿用前清的做法,铸造银元,以供流通需要。

币制混乱导致货物贸易问题频发,后来3月11日,孙中山先生鼓励重新铸造了十万银元。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颁布的“临时大总统令”中提出重要要领,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将十文面值的作为主要,在全国大量发行,借机来取代清朝铜元。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铜元的由来不是一个小事,更像是一个变革。

毋庸置疑,这种铜元的币名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用于纪念开国之事,在钱币收藏界的一般共识,向来把对一种钱币,应该把可以明确币名或显示钱币最主要特征的一面称为“面”,其相对的另一面则被称为“背”。

图|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据此我们应该把此币最能区别于前朝铜元,并具有鲜明的划时代革命和进步意义的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对应记值的另一面称为“背”。

如果包浆完美,字迹清晰,价值也必定不菲。

1928年的时候,“袁大头”的实际铸造量就已经超过11亿枚,远远压倒了其他任何一种钱币。

“袁大头”的成功说明了袁世凯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是相当雄厚的——这也是他战胜孙中山阵营的真正原因。

一种货币如果成功了,会超越政治的藩篱,“袁大头”最初铸于1914年,可1916年袁世凯称帝旋即病故之后,“袁大头”并没有随着真正的袁大头的离去而离开政治舞台,各地政府还在继续铸造。

1917年,政府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这就彻底把“袁大头”在市场上的主币地位紧紧焊死在上面。

即使到了军阀混战时期,“袁大头”仍然很流行,因为各地军阀都没能力创造出一种信誉较高的货币,只好继续铸造“袁大头”来流通,“袁大头”的影响深远,这从一定方面上也说明了袁世凯被其罪行所覆盖的政治能力。

因为钱币的特殊意义,稀有才是最珍贵的,就算是普通的袁大头很稀有,平时也很难见到他,他的价格自然要高于普通的银价,这涉及到颜值、成色等多种因素。

收藏领域中,袁大头银币一直是中国现代货币改革的重要货币,银元品种中最受欢迎的非他莫属,被誉为“银元之宝”。

是很多收藏家的心之所向,这枚钱币虽然不是一万多年前的古钱币,但它出现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发行量和发行量都极为有限,因此价值不菲。

在寻找这件宝物的时候,无数人需要花上不少人力和财力,虽然过程艰难,但只要入手,就会爱不释手。

袁大头银元从民国三年开始大量铸造发行,直至新中国成立,停止使用袁大头银元。

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版本,民国三年,袁大头是现代货币的代表之一,被称为银元之宝,足以看出其地位。

图|袁大头

再加上独特的历史环境渲染,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收藏行业,袁大头被誉为民国三年的必备收藏品之一,收藏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的年份按年。

“袁大头”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也是银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的铸造,再加上知名度高,它的数量不断增加,发行范围也越来越广。

“袁大头”的流通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也为“废二元、改元”准备了条件。

它是中国近千枚现代银币中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中国近代货币制度改革的重要角色。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人也开始结合历史事物的起因与结果,来进行一番总结,久而久之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论调,甚至给某一位历史事件直接“定性”。

但是历史不只有一面,可以是多面的。“袁大头”就是这么奇妙,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解释都有不同见解,还能自圆其说,也挺有意思的,这其实也是方法论的事。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好处,好多历史事物,如果深入调查,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更多的发现等着人们的思索,这也不难为是过去的一种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