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七把钥匙,解开好照片的密码

 新用户96181648 2022-07-16 发布于北京

咱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时候上学班上作文最好的孩子,也一定是那个看书最多的孩子——这就是“积累”的力量。同样,摄影人如果要有所进步,“读图”是自我修炼的重要方式。

影友现在也越来越认识到读图的重要性了,可是在实操过程中往往还不得其法。有一位影友告诉我,他每个月至少一本大画册,一年……什么进步都没有我说这样,我找一张咱们都很熟悉的名作,您给我讲一讲可好?

我选中了一张名气很大,内容也很简单的照片,就是下面海因的作品。

图片

刘易斯海因作品,很常见的一张片子

这张照片我经常引用讲解,“私生粉”都非常熟悉。这位影友当场表示见过太多次了,不需要再准备,马上就可以“讲”。我说好,请你回答我下面七个问题: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

作品的主题是怎样的?

这样的主题用怎样的视觉方式呈现?

作品为什么能得到传播?


我能从作品中总结什么经验?

我能从作品中吸取什么教训?

影友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美国的童工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一位同情童工的良心摄影师

作品的主题是怎样的?——表现童工的悲惨

这样的主题用怎样的视觉方式呈现?——特写,正面,环境人像

作品为什么能得到传播?——老百姓同情受苦人,特别是受苦的孩子


我能从作品中总结什么经验?——人都有同情心,摄影应该表现穷人受苦的一面

我能从作品中吸取什么教训?——人家都历史名作了,我真看不出问题来

这个回答其实“还可以”。如果作为普通读者,已经算是比较到位。但是作为摄影人,要从作品中吸取营养,就显得还有不足。我今天试着给大家“打个样”,陪您读两件作品。

影友读图当中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对于“简单”的照片,觉得已经理解就轻轻放过,丢失了很多细节和深入的内容。二是对于“复杂”的作品不知道从何下手,干脆选择放弃。所以我这次特意选择一张“特别简单”的照片和一张“根本看不懂”的照片,看看我们的七个问题能发现点什么。



第一幅:看上去特别简单的作品,就用上面刘易斯海因的童工

图片

刘易斯海因作品,您再看一次我的解读

1.这是一件什么作品:这是一张反映美国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童工的照片。海因拍摄了大量童工照片,这些照片曾经被美国童工委员会广为使用,对促进美国劳动保护法案的出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刘易斯海印是谁:作者刘易斯海因1874年生于美国,由于出身穷苦家庭(据说十几岁时自己就在工厂里做过工),他一生都对劳动人民深怀同情。海因是一位热情的社会改革者,他的摄影信条是“褒奖那些应予赞美的,揭露那些应予纠正的”。当时童工都被严密的封锁起来,社会大众很难看到真实情况。海因多次化妆潜伏,深入许多工厂和种植园,瞒着资本家拍摄了众多童工场景。

3.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极度反对使用童工的情形,同情童工的境遇。拍摄这些作品是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也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美国童工委员会收集资料。

4.视觉呈现是如何呼应主题的:作者没有着力渲染和夸张童工的悲惨,而是用近于“白描”的手法。小女孩的形象纯净幼稚,和背景机器的工业质感形成了强烈反差,眉头紧皱代表了内心的痛苦,是以残酷的事实刺激了读者。

5. 作品为什么能传播: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富裕,“美国梦”和人道主义标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保护儿童的意识日益高涨。作品展示的严酷现实,突破了人道主义底线,打碎了美国民众理想化的幻梦,通过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6. 我们从作品中学到什么

(1)作品要传播,离不开时代背景。当时美国最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过去,有了稳定的中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抬头,这样的作品才有机会传播。

(2)远离读者的“成见”,更容易打动人心。中产阶级日常看不见穷人受苦的真相,一旦看见了就会特别受刺激。相反的,小镇青年才会特别追捧《小时代》……生活里见不着什么,什么就特别动人。

(3)拍穷人,要让穷人有尊严。读者潜意识总是觉得,有尊严的人更配得上好生活,更不应该受苦。把穷人拍的干净有自尊,他们受苦的样子,就更扎读者的心。

7. 我们要吸取什么教训:虽然我个人爱死了海因,但是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内容上深入挖掘细节不够缺少个性化人物和故事。形式上也大同小异,类似的图片数量越多,“审美疲劳”也会越严重。所以海因的作品到后来才会逐渐无人问津,晚年甚至因贫病交加而死——我们遇到一个好题材,还是要尽量讲好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多一些视觉上的变化。

好了,看看飞哥分析的这七个问题,是不是还收获还是要大一些?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看不懂”的作品。



第二幅:看上去根本看不懂的作品,辛迪舍曼的《无题96号》。这张照片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在摄影史上赫赫有名,价钱也贵得要命,让很多影友大为疑惑。大家放心,我的“七问大法”对这类作品也是有效的哦!不信您往下看:

图片

辛迪舍曼《无题96号》,世界第三贵哦

1. 这是一件什么作品:这是作者1981年创作的《中心插页》其中一幅,画中人就是作者自己。这张作品在2011年佳士德拍卖上达389.05万美元的高价,刷新了当时世界拍卖行摄影作品的拍卖纪录。直到今天,这件作品仍是世界第三昂贵的照片,仅次于《幻像》和《莱茵Ⅱ》。

2. 辛迪舍曼是谁:辛迪舍曼1954年生于美国,大家需要记住两件事情:第一,她是第一代看着电视长大的孩子,“电视”这种形式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后来她自创了独特的摄影形式,将自己装扮成影视剧中的典型形象然后进行自拍。第二,她一定程度受到女权主义的影响,往往通过作品探讨妇女地位、身份和性别差异的问题。

3.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一件探讨女性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作品。当然,探讨的方式比较特殊。

4.画面是怎么配合主题的:这件作品画中人的姿态和心理,严格来说是不一致的。女孩的身体极具诱惑,是当时影视剧中的典型的“激发男性情欲”的女孩形象。女孩子裙子微微卷起。手臂在身体两侧,一副“无力反抗任君采颉”的姿态。站在男性视角上,女孩的无力感颇有吸引力。一些大众文化的影视剧当中,女孩子甚至会故意做出这种姿势来诱惑男生。

但另一方面,画中女孩的情绪却是抗拒的。她的眼睛故意移开镜头(此时镜头代替了读者的眼睛),从心理上可是一个明显的拒绝姿态。作品的颜色偏浓重,也读者略微感到不适,抵消读者的情欲。身体的无力和内心的抗拒形成违和感,不但是对女性真实处境的展现,也能促使一些男性读者自省对女性的态度。

5.作品为什么能传播:依然是切中时代热点。一方面,80年代欧美在法律制度层面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甚至女权主义都开始抬头。但另一方面,大众意识对女性仍然有隐隐的轻视,女性实际上还处于弱势地位。这件作品中主人公内心的不甘和身体上的无力,正好折射了当时女性尴尬的处境

特别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西方始终没有实现我国这样相当彻底的男女平等,女性地位问题到今天还是西方社会的“痛点”。这就是为什么这张照片完成之后30年,还能卖出世界第三的高价。

6.我们能学到什么经验:

(1)成功离不开符合时代需要,这和刘易斯海因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我们分析盛名之作,基本上都有时代背景加分。

(2)创作最好有自己的“标识”自拍作为创作手段很常见,但是扮成剧中人以类似于剧照的方式自拍,却是辛迪的独创。这就成了她的标志。读者看到这个标志就能联想到辛迪,这一招别人用怎么也用不好,她自己用却是怎么用都好。

(3)照片卖出天价,关键是深度主题和特色形式。这张作品的高昂价格奖赏了作者的思考,奖赏了独特形式,也奖赏了对社会思潮的紧跟附随——想让自己的照片有价值,也是靠这几招哦!

7. 我们要吸取什么教训:即使是世界第三贵的作品,还是有些读者觉得不好理解,对此作者也有责任。本作有一定文化壁垒。读者要熟悉七八十 年代美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思潮,才能理解其中妙处,否则就要大为减色。其实所谓“先锋艺术”、“当代艺术”之所以让人挠头,很多时候也正源于过分的文化壁垒——这是我们创作当中要极力避免的。

好了,看看飞哥分析的这七个问题,是不是您以为的“看不懂”其实也能看懂?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有没有兴趣也来玩玩?



还有读者会担心,这样读图会不会很费时间呢?

其实有心人早就发现了,我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几招,第一步是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创作的思想脉络,搞清了这两部分,作品主题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第二步根据主题寻找主题和画面的呼应,创作手法也就比较清晰了。第三步把作品和时代背景再一结合,传播路径也很明确了。这个过程中如果确实有难度,还可以找现成的评论文章来启发思路——现在互联网资讯这么发达,基本上海因的照片一小时之内,辛迪的片子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啦!

值吗?

按照飞哥的办法,您一天拿出一个小时,一年可以阅读150—200位摄影家,每人一件作品。看起来不多,但是能写进摄影史的顶级人物,其实也就是一两百位。每个人树立他历史地位的标志性作品,也就是两三幅(组)。这一两百人的每人两三件作品,就是摄影世界的精华

下一年功夫,每天才一个小时(讲真,一个小时您还省不出来吗?),这精华您就占了一小半。那两年、三年呢?

您说,值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