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5本书带你了解,外国人如何看中国?

 遇事明言 2022-07-16 发布于甘肃

书籍摘录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教室里一片静默。

通常,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一刻的静默里,既有崇敬,也有惊叹,我与他们感同身受。之前,我已经把这首诗朗读了无数次。但直到我站在涪陵的这些学生面前,聆听他们思考这十四行诗的奇妙时的静默,才真正地听到了它。                             

---《江城》

精选书单
01
《在中国的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作者: [美] 保罗·索鲁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搭火车旅行记
原作名: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
译者: 陈媛媛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488

推荐人:@哥特

个人评分:10

在翻译文字、他者的视角、时光流逝的三重交错下看到的对一片既应该是最熟悉的却又有些陌生的土地上的人和事物的描述。这样不可思议的感觉对我来说却是如此迷人。
      

1986,在这样一个已经远去(同年还有一件震惊国际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但有点印象深刻的年份,作者,一个“著名”(但是孤陋寡闻的我此前从没听说过哈哈哈哈)的旅行作家,选择了坐火车在中国的大地上驶过,虽然在那个年代坐火车旅行是一件可以称得上是很艰苦的事情。

非常有意思的,他的行车路线从北到南、从南又到北,然后是西南、西北,几乎转着圈跑遍了中国,让很多地方还没去过的我心生妒忌,当然了,还有满满的向往,虽然不知道跨越了几十年时间的同一个空间距离作者那个时候有了多少变化,或好的或坏的。比如,作者断言不可能也不会喜欢的西藏铁路,已经通车了很多年了……

作者执着于火车、执着于饺子、执着于寻找“公社”……他带着点自视甚高的偷偷摸摸,和人交谈,观察和记录(接受窥视和窥视回去),甚至在吐槽但也赞美着,一个敏锐、狡黠、幽默的有点可爱的老头子。

语句之间那种来自“外人”的偏见是存在的,但突然觉得一些并无恶意的偏见,是多么的正常。作者笔下的,是一个看起来和现在已经截然不同的中国了。  

02
《江城》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River Town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2-1
页数: 446

推荐人:@丸子

个人评分:9.0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比我以为的要有趣的多。真是人不可貌相,书也不可光看封皮。

关于游记,一直以来,比起风土,我更喜欢人情。这本书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学生,教师,领导,老百姓,还有围绕着他们一些细节,是作为本国人的我可能不会发现的东西。比如 男人小拇指上留的长指甲;学生守则里面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前一个我之前注意到过却未曾细想,后一个我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而这两个细节背后其实隐藏着两个国家特征:一个是面子,一个是政治。

面子是一双不再劳动的手,是初来学校时的“无求必应”,是那两个再无音讯的休学少女,是那几个人类历史上都罕见的大工程;而政治则是几次体育比赛上的硝烟味,是两三次好友邀请的临时变卦,是梅爸爸上不成的文化课,是险些被砸坏的摄影机。

作者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但是他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努力成为一个参与者。所以他有彼得和何伟两个身份。何伟会骂人,会说滚,他躲着三陪小姐,避开求爱者,遭遇法轮洗脑,听办事的年轻人的墙角。

这个何伟真的太有意思了。他爱这座小城,尽管它闭塞落后喧嚣脏乱,但是他说它很有魅力。 

03
《甲骨文》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一次占卜中国当代的旅程
译者: 卢秋莹

出版年: 2011-6
页数: 557

推荐人:@Rigel

个人评分:10

我的记忆好像叶脉,即只有事件和时间节点的脉络,何伟的书或多或少填补了中间的空白,许多名字响亮但又模糊历史事件,变得明晰起来,过往各种人物难以理解的诸多行为,也得到了解答。

何伟在北方早起曾经从事写新闻的记者工作,但后来不再写新闻,而是进行专栏写作,《甲骨文》中他解释了原因:“每写一篇报道,我会得到300或400美元的报酬。只有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我的生活才能过得体面;如果我好好利用游戏规则,我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每次新进展写一篇报道:每一次官方声明,每一个微妙的措词,从“遗憾”到“真诚的遗憾”,从“惋惜”到“抱歉”到“歉意”。

但一个人的理智是有价的,我的理智还不只300美元这个价钱;如果我想要做一个专业的解构主义者,我早就应该留在研究院里深造了。”何伟认为新闻写作者的主观引导往往会将真实推进叙述陷阱;而大众对新闻的专注度和新鲜感随时间消散,因此新闻媒体对时效的追求导致新闻报道大多缺乏深度;当然他也讨厌在临晨的越洋电话中字斟句酌hhh。
    

何伟的文字偶尔透露着“天真烂漫的阴阳怪气”,但我能感觉到他并无恶意,这不是尖酸刻薄,而是一针见血得令人哑口无言。他笔下的中国对于我来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割裂、但又相融,传统、但又进步,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但又可以融入集体。何伟认为自己是观察者,是冷漠的实用主义者,为自己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存在“就像是所观察事物的拙劣模仿”的念头感到困扰,却又常常无法停止自己心中对人们苦难的同情,对美好人事景物的喜悦赞美。

或许正是因为他本人也是矛盾割裂但又和谐融合的,他的文字、他笔下的中国才生出如钻石般多彩闪耀的切面,多元而一体。

《江城》开启了我对纪实文学的探索,它熟悉又有趣;而《甲骨文》无疑是最能看出他对中观念和感情的作品,沉重又生动,汇集了他无法对广大中国读者公开言说的过往(一些相关文字出现在了《奇石》里)。

何伟的纪实文学或许有个特点,就是他虽然想当观察者,但终究是融入了他所记录的生活。

04
《东北游记》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In Manchuria
译者: 何雨珈
出版年: 2017-1
页数: 384

推荐人:@C型甜食动物

个人评分:7.5

在中国,一口地道的家乡母语竟然能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外教这个职业真的多多少少带有点魔幻色彩。

Manchuria,本书的海外版书名,从中即可窥探到不可名状的意味。

本书以三个维度进行的纪实文学的叙事,作者在妻子的出生地辽源经历了一番寻根之旅,目睹也耳闻当地的企业(东福米业)与荒地村民之间的故事,有些人已经卖了田地和房子去搬到安置房,过上了所谓的城里人生活,有些人仍旧坚持田园牧歌,村民在路边种着长可爱绒毛的虞美人,脆弱又美丽,热情的红色绵延不绝地在夏日里燃烧,就像那里的人们一样。

这还是一场时空之旅,因为作者的脚步踏进博物馆,历史也在纸上如同飞梭一样,从努尔哈赤带领他的部落扩疆拓土,到经历更加魔幻的溥仪辗转各地最后以肺癌结束生命,历史的天空再次一晃而过。竟然还有删减的问题,而我也没有办法知道到底删减了什么。

最后一个维度,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他和他妻子的相遇与相爱,和妻子一起回东北老家,后来他又独自回到这里游历,十个亲戚有八个问他咋还不生孩子(其他的说混血儿聪明又漂亮),到后来他在田地里接到妻子的电话,他真的有了孩子。

这书挺适合外地人或者在外地的东北人阅读,文风活泼,适合走亲戚时坐车阅读。

05
《寻路中国》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原作名: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1-1
页数: 4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