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鸿|后疫情时代的赏石收藏 下

 葳蕤的石空 2022-07-16 发布于宁夏



疫情时代的赏石收藏  下

受访人:顾默修    与谈人:葳蕤



葳蕤:那我想请教,如果是收藏,如何来看一块石头,如何收藏石头?
顾默修:其实这个话题里隐含着另一个话题,涉及到“对石头的解读的能力”。

现在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大部分人收藏石头,他把各种东西理顺以后,到了最后,他认为最高层次,就是审美。

其实在收藏这个话题里,审美是最低的层次。不光石界,包括一些收藏界的大佬,这些有收藏理想的大佬,很多人不大明白这个道理。美其实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是一种经验性的投射,是最普遍的、最普及的、最容易为一般收藏爱好者能跨进去的门坎,它可以作为入门者的一个把手,一个方向,一个凭借。但它从来都不是最高的追求。


现在大部分玩石头的人,都把美当成最高级的东西,这是一个误解,这是对玩东西的一个误解。美是非常易得的。你看看现在北京上海有多少美学空间就知道了,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经过培训,就给个头衔,叫个美学主管,真是活见鬼了。我对这些漂亮小姑娘并不反感,人家讨生活,混口饭吃而已。关键美学主管这个头衔,这四个字你仔细品品,你别笑。她这么自我介绍的时候丝毫不以为意,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觉得有任何问题。这就是营销的手段,它会默默塑造你对美的认知和表达。然后坐在一个所谓生活美学空间里,告诉你怎么喝茶,喝茶得怎么做,有什么程序,怎么泡这个茶,怎么闻这个杯;告诉你怎么听琴,怎么焚香,怎么种草,等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其实都不难,它无非向你贩卖一些经过简化的、生活的装饰性的美。这些你不会去弄,是因为你生活中没有这些东西,谁下了班做完饭还搞这一套东西。所以这些变成跟你生活有距离的东西,你会觉得有美感。但这种东西都很肤浅,都是经过包装的商业化的,带有商业诉求的东西。举这个例子,就是说,美是很易得的,门槛相对低。生而为人,美丑的感受力是有的,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教育程度的提高,一般的人都经过最基本的(最粗糙的)高等教育,对这种东西,哪怕没有感受力,至少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像在古代,本来识字率就不高。不是说古人就没有对美的欣赏能力、分辨能力,只是美这个字眼不会像今天这样高频率地在生活中被反复提及。

所以,首先得明确这一点:经验性的审美其实是个入门层次,是一个比较低的层次,而不是我们自己以为的,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东西。

葳蕤:那么较高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


顾默修:踏入美的门径以后,你需要把握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历史的东西,这个听起来很虚无,但其实是非常扎实的,对收藏者的要求就比较高了,这就增加了一个历史的维度。如果拥有了艺术史的眼光,你看待东西,你就多了个凭借,多了个维度,多了个判断的视角,你会知道这个东西处在艺术史的哪个历史坐标。而不是很泛的,“这个东西我觉得是美的,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不美的”,等等。

只有增加了历史的维度,前面判断的美才是真实的,才是有力的。比如说,我们看待商周的玉器,很多人不能欣赏:这个东西不美,这个东西好怪啊,好粗糙啊,离我们对美的认知、印象,好遥远啊。其实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廉价的、易得的、漂亮的美,你不具备历史的眼光,你不具备知识能力,你没有办法欣赏商周的线条,它的那种苍古遒劲,它的那种奇诡谲怪,等等。(这个话题也好,状态好的时候,我给你另说。)
你只有拥有了历史的修养,你才拥有对更复杂的、更不易得的美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把握的能力。



葳蕤:那么拥有了审美能力和历史修养,当然还有经济能力,我们就能开始真正的收藏之旅了?

顾默修:这还仅仅是第二个维度,还不是最高的层面。我们讲第三个维度是什么呢,我现在认为是文化的维度。这个好像被人说烂了,什么都被归为文化上,好像是一句很泛很空的话,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你只有拥有了前面的两个境界,你才能跨到第三个层面上来。

人文学科更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予你一个“空”,但这个“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包容性,可能性,可塑性。包容什么呢,包容多面的解读,在经历了审美通道和历史通道这两道窄门之后,走到这里的人,就走向一个开阔的境地,他们在这个石头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能遇上各自期待的视野。这就是一个好的石头,它能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就像那些经典作品,各个层次的人都爱读,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得到自己的那份领悟。



你拥有了一个历史的维度,历史的眼光,你对美的欣赏才更丰富更多维。美的欣赏,说到底,它其实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关于知识的经验。你会认为这个石头是美的,它首先是一个最基础的层面,是一个经验性的东西,但是你读了艺术史之后,你会慢慢知道美的范式,这又加了一道知识的层面,所以,它是一个很复杂的机制,它来源于你的阅历、你的教养等等,但是说到底,审美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加上历史的维度,审美的能力才会更加的丰厚。
那么在这之后,是一个更加空的层次,更加形而上的层次。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维度,你需要拥有政治的哲学的眼光。当然,历史的维度是蕴含其中的,中国人对石头的欣赏,它的根由,最根本的心理动因,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它来自于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人的政治哲学,中国人的实践理性,中国人对天下的观照,中国人入世的情怀。学而优则仕,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下,等等。使得他有一个天下的观念,与西方纯粹理性不同,它几乎是实践理性的,是一种政治哲学的理想表达。在这个政治哲学里,它孕育出独特的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迥异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他会寄情山林,寄兴于山水,山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投射的对象。
葳蕤:不是出世才会寄情山水吗?


顾默修:出世的前提是入世,出世入世是有逻辑关系的,有入世才会有出世,不得意,或者得意到了一种很高的高度,一般的政治上的成功无法满足了,才会达到一个更虚高的精神追求,王维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子。还有白居易,总的来说不得意,写的《池上》,对日本文化有特别大的影响,日本人特别喜欢“池上”这两个字,日本文化跟“池”有关的特别多。你现在在上海和北京还能看到池上便当,东池便当这些。
葳蕤:这个有意思,我爱听这个。
顾默修: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有一个政治的、哲学的、文化的、历史的总的判断。说到底,这些东西综合起来讲,一句话就是:中国人的欣赏,属于精英文化,是政治精英或知识精英的一种文化体现。所以玩石头本来不是无来由的东西,它是深刻地印迹在、内藏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的,有非常深厚和复杂的文化逻辑和文化背景。
所以它跟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所谓的赏石传承,是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我们新时代玩石头的人对这些东西,还是要有一些了解,不要以为我玩石头就是按照我今天的文化修养,按照我今天的喜好,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喜欢什么我就买什么。你需要拥有一个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一个常识,你要知道中国人玩石头是这么过来的,是这么一个内在的文化逻辑,而不是那种“我觉得我天赋过人,我觉得这个石头美,你们这帮石农其实都不懂。我是一个有慧根的人,我能看出这个石头的好”,这种层面上谈石头,其实是一种很低的、格局很小的一种谈法。


葳蕤:跟顾老师聊天,感觉信息量太大。咱们今天讨论的几个话题,每一个拆开都能分出很多个有意思的小话题。希望有机会和您接着往下聊。
顾默修:承蒙不弃,一家之言。


(全文完)


写在最后

本系列,一万六千余字,观念摄影照片21张,参与人数包括但不限于五位作者。在许多师友的帮助下,此系列得以呈现。北京张女士,因疫中的无奈,放弃已书写了一半的心血;上海时时红文化艺术馆、逸仙斋、云根堂、河洛山房、厚石堂、河洛石等在照片拍摄中给予了一切可能的协助;王意娜、徐伟玲、马逸群、祝小云女士,李一帆小朋友,蔡妙福、阿龙、施健先生,“模特儿”精彩的演绎,让照片很好地表达了摄者的观念。
在当下这个时代,新冠疫情肆虐,未来完全无法预料,生活和生存都有可能面临巨大危机,各人自扫门前雪、犹自顾不暇时,赵德奇先生却做了这件于己无金钱利害、于他人有益的事。此精神让人感佩。不管任何时代,总有一些人,能从生存与生活中抬起头,仰望星空。
流星划过,一瞥惊鸿。这次“聚会”,大家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们说想说的话,也倾听别人的声音,不为一个确切目的,但有共同的期许。期待下次还有机会再次呈现那些美丽思想的聚光。
——葳蕤

统筹/摄影
赵德奇

律师、工程师、经济师、

摄影家、旅行爱好者、赏石玩家

阅过几本自爱的闲书,总装检验过火箭发动机,参与筹建顾问过几家上市公司,从事过法务、投资、审计、监事等职业,卖过几张摄影作品,闲逛过南极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藏有几方自以为是的顽石,写过几篇可有可无的闲文。认真地做了不少小事,但无一属于精湛可述,现正休闲地走在大彻大悟的途中。

助理

陈剑冲
现任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院,雕塑艺术部负责人。从事公共艺术与雕塑设计及视觉设计研究。曾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专注于CG (计算机图像)的艺术研究,擅长摄影、绘画等,正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合作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