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是书展的一部分 | 2017 上海书展

 星河岁月 2022-07-16 发布于江苏

转眼间已是 9 月。8 月中下旬的上海、北京两次书展仿佛相当遥远。夏末这两场图书盛会遥相呼应,吸引着全国各地读书人的注意。在北京书展时候,单向君曾带你看北京书展上的书, 一起逛北京书博会 。其实,书展不止有书,更有其参与者,包括出版方和千万读者,而这书展中更为鲜活的一部分。这次,单向街的读者来稿,带你看书展中的人,看书与人如何相遇。

图片

8 月 19 日,周六,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第四天。早上八点多,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门口已排起了长队。(书展期间,展览中心上午 9 点开馆,晚上 9 点闭馆,分日场和夜场。)很快,主会场便人声鼎沸起来;不到两个小时,里面可以说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走在人群中,恍惚间觉得像来到了购物节的现场。

2017 年,上海书展走到第 14 个年头了,已然成为全国性的书业盛会。今年的主题仍然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在上海展览中心,500 多家出版社展出 15 万种图书,有接近 650 场活动(加上分会场,活动超过 950 场),吸引了读者几十万人次前来参观、购书。

图片

每到夏天,参加书展似乎成了许多读者与上海的约定。书展现场一位退休的阿姨说,每年书展她都会来,除非以后身体走不动了。阿姨安静地在书摊边翻看《西藏生死书》,问她准备挑什么类型的书籍,她的回答竟然是《未来简史》。还遇到一对有趣的父子。儿子约十来岁,双手抱着几本王朔的小说跟在父亲身后。上前打听这王朔的书是谁挑的,那父亲指着他孩子说:“他恐怕连王朔是谁都不知道呢!”接着,他示意手中袋子里的书是儿子挑的,现在他在替自己挑书。两人在不同书摊间穿梭,父亲每发现好书,便会絮絮叨叨一阵,儿子沉默不语,却耐心地一路跟随。

人潮中看到有个小男孩坐在石梯上看科幻小说,听他的妈妈说,去年她也带孩子来书展,想让孩子好好感受这里的氛围。与她同行的,是另一位年轻妈妈。不过,这位妈妈怀里的孩子已经睡着了,孩子才两岁便被带来参加书展。后来,我又发现一个睡着的小孩。爸爸将她抱在怀里,又一边和妈妈商量买哪本书。妈妈看中了《爱你就像爱生命》,一直向爸爸介绍李银河和王小波的故事。

图片

像这样动人的瞬间,在书展经常会遇到。来书展的有年轻人,有老人,有亲子家庭,甚至还能看见有人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所以,在书展你遇到的不只是各种各样的书籍,还有众多“爱读书、爱生活”的人们。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一本本不同的书。

流连在两万多平方米的上海展览中心,总会有别样的惊喜。在你享受完一段埋首挑书的时光,抬头只见书摊的工作人员或年轻的志愿者正全情投入地看着书;当你走过展馆的拐角,意外发现一场小型新书发布会正在进行,平日里只在书中邂逅的作者,此刻只隔了几米开外的距离。处处有惊喜,处处流连忘返。

上海书展早已不是简单的“图书大卖场”,近年来越来越有“节日”的气氛了。这节日有自己的内涵,里面蕴含着人们对精神世界、对更美好明天的期许和追求。其追求如此朴素,又如此有生命力。而且,这节日并非专属于谁的节日,是读者、作者、书籍、出版行业等共同的节日。那些在新书推介会上的作者们,在活动结束后也会在书展现场挑书,此时他们的身份从作者变成了读者。他们同样享受、珍惜书展上的美好时光。

图片

去年上海书展,我特意去参加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卷书坊第五辑”首发签售会。该活动区的上一场签售会还没结束,吴钧陶、止庵、谭宗远、王稼句、高克勤、陈子善、韦泱、子聪等作家就早早来到现场。吴钧陶老先生已近九旬,也许是书展历年来最年长的嘉宾了。在等待期间,其余几位作家簇拥在吴钧陶老先生周围,互相询问近况。来往的读者很少有人认出他们来,他们也是来参加书展的。他们、我们,都是书展的一部分。

所以,在书展期间,每每看到出版社或实体书店展位的工作人员——要么辛苦地举着写有“打折”字样的示意牌,要么干脆冲着路过的读者大声吆喝叫卖起来——心中总对他们充满了理解和敬意。虽然自己并不在出版行业,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仍心有戚戚焉。因为,我们都是书展的一部分。

图片

在阅读的世界里,每个人、每本书都不是孤岛。

图片

书展影像:书与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 / 摄影:布而何思(局外人,业余小说创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