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三、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人物(中篇)——张同声生平事迹

 大美洛宁 2022-07-16 发布于河南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
三、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人物(中篇)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
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人物
月山原村张氏先祖耕读传家,书香继世,忠孝为本,积德好善。纵观月山原形势,山川秀丽,地杰人灵,钟灵毓秀,英贤俊杰,蝉联相继,为世所称。

火石坡风光

清朝时期,月山原村有监生张琚、监生张嘉善叔侄捐粟赈灾。张嘉善次子张中伦、张中伦长子张合龄、次子张长龄学富五车,大气雄风,雄健英明,或为太学生,或为贡生,或为文庠生,或为武庠生,名冠文武双坛,流芳百世,名垂竹帛。
民国时期,张氏先祖张撵劳耕读传家,孝友继世,经商致富,在陈吴街开办商铺,堂号“永生堂”;张正喜,厚德行医,乡里称之。
解放初期,月山原村尤以“三声一虎林”最为著名,张同声、张恒声、张振声、张虎林,品学兼优,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光大张氏家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张家的中流砥柱,世之楷模,是张家的好榜样,功不可没;张成林、张官清、张庆文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出生入死,功勋卓著。
解放后,月山原村,人文蔚起,群星灿烂,英才俊杰,层出不穷。从政者有张逢辰、张虎生、张水旺、张耀声、张振兴、张中民、张校民;从教者有张建华、张书声、张根书、张孝民、张志民、张耀华、张东辉、张光锋;从军者有张瑞民、张永军、张大道等,张氏后裔各从其业,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奋发有为,皆有所成,赞誉有佳。
三、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人物(中篇)
引言
张瑞民在《三声一呼雷》“序言”中说:“九泉之下勿挂牵,红色基因有人传,常忆三声悲壮事,忠臣孝子出月山”。
前不久,校民姐邀我为“三声一呼雷”撰写后记,我自觉才疏学浅,不敢担当,坚辞其请。
“三声”之一张恒声,是“三声一呼雷”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老人,影响久远。他是“三声一呼雷”中的中坚人物,见证经历了“三声一呼雷”的崛起、发展和兴衰过程,是“三声一呼雷”唯一在没有被平反时,就被任命为领导职务(洛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的人物,也是在文革后“三声一呼雷”中唯一有职务的人物。“三声一呼雷”平反后,当时仅存张恒声、张虎林两人。张恒声是久经考验、几经磨难,是“三声一呼雷”中最后一位得以善终的老人。
张恒声次女张校民为了发扬月山原张家先辈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缅怀父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代,发掘整理“三声一呼雷”历史资料,为此四处奔走,查找档案资料,调查采访,呕心沥血,为此耗费了大量精力,付出了许多艰辛劳动,即将大功告成。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值得称赞,受人敬仰,功德自在人心!
月山原张家是我母亲所在的家族,我能为月山原张家做点事,理当义不容辞。长久以来,我对月山原张家文化有所了解,在这方面,我可以尽我所能,做点切实可行的工作。这次收集整理“月山原张氏文化”专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这样可以传承张氏家风,弘扬张氏家族优良传统,教育后代,这是一件对社会、对张家有益的事情,这是我对母亲的怀念,也是我对母亲家族的回报,以尽孝道,是为记。
本篇中《张同声生平》,主要根据张校民整理的《张同声的人生略记》、《大伯张同声》以及《张同声档案》、《张同声:我的申诉》、张志民的《父亲的几件往事》、张文周所著《坎坷人生》等有关材料整理而成;《张恒声生平》,主要根据张校民整理的《张恒声简历》、《倾心教育 一生不悔——记洛宁教育工作者张恒声》以及《张恒声:关于我的党龄问题的申诉》、《洛宁县委“关于为张恒声平反的决定” 》、《洛宁县教育志》、张文周所著《坎坷人生》等有关材料整理而成;《张振声生平》,主要根据张校民整理的《张振声生平简介 》、张孝民《追忆三叔》以及张文周所著《坎坷人生》等有关材料整理而成;《张虎林简历》根据张校民整理的《张虎林简历》、《在那扭曲的年代》以及张根书整理的《是金子便会发光——回忆父亲曲折闪亮的人生》等整理而成。
其他人物资料来源于张恒声抄本《张氏家谱》、张孝民等人整理的《张氏家谱》。
在此谨向校民姐以及参与整理《月山原张氏文化》,为此付出艰辛劳动的所有人员表示真诚地感谢!
张同声生平事迹
一、初出茅庐 报国受挫
张同声,字应三,民国四年(1915年)3月28日(农历乙卯年2月13日)出生于洛宁县王召里月山原村(今陈吴乡月山原村),自幼十分聪明,勤奋好学,为人豪爽,正直善良。张同声是张家的长子长孙,幼年丧父(其父张正福),母亲张朵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成人。张同声自幼深受祖父撵劳公、叔父们钟爱。撵劳公特别重视教育,从小让张同声读私塾, 9岁就让他在陈吴国民小学上学,接受教育。祖父对他寄予厚望,期望他将来能够振兴家业,光大张氏家风。
1930年毕业于陈吴村国民小学,1931年12月毕业于洛宁县立高小校。1934年12月毕业于洛宁县立师范。1935年1月~1947年8月,先后在陈吴国民小学、泌阳县饶良小学、故县小学、陈吴完小等地任教员、教导主任、校长。1936年8月经考试选拔,脱颖而出,21岁出任金门乡新寨联保处主任,任职6个月。在任时,对国民党腐败的官场深恶痛绝,于1937年3月愤然辞职。几经辗转,到泌阳县饶良小学教书。

张同声照片

二、支持革命 培养人才

在青年时期,张同声热情好客,广交天下朋友,慷慨好义,朋友有难,竭力相帮。那时他家里人来人往,宾至如归。

1938年2月,张同声在故县小学教书,中共地下党员张学礼、苗守已(化名田若剑)是故县小学教员。张同声思想先进,追求进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在张学礼、张芝灵、苗守已等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革命书籍,了解革命道理,开始倾向革命,逐渐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张同声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经常掩护他们的革命活动,成为他们可靠的战友。张同声在故县教书时,宣传革命理论,他的学生雷雨亭、陈明德、陈明玺等先后参加了革命,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张同声多次掩护地下党员张耀彤、苗守已、蔡龙章(蔡斐然)等人。后来张耀彤在回忆录中谈起张同声帮助、掩护他的往事。张耀彤和张芝灵是洛宁县中学生运动领袖,学生运动结束后,党组织派他们回陈吴地区开展地下工作,陈吴地下党组织安排张耀彤先撤离陈吴。在张同声的周旋帮助下,介绍张学礼到陈吴完小教书,张耀彤到故县小学教书。
1940年6月, 麦假结束返校时,上级地下党组织通知张耀彤马上离开洛宁,奔赴延安。这时,故县小学派人接张耀彤和张同声回学校。张同声出面接待学校来人,同时安排人员将张耀彤送走,顺利掩护了张耀彤安全撤离。
1938年冬,张同声在故县完小教书时,经常与地下党员张学礼(曾任洛宁县地下党县委书记、栾川县地下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耀彤到卢氏县城“文华书店”找赵致平(当时化名刘尊实,时任陕灵地委宣传部长、卢氏县县委书记)、李茂林取得联系。当时文华书店是卢氏县地下党活动的重要据点。张同声是张耀汉的启蒙老师。在此期间,张耀汉经赵致平、李茂林介绍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关周光(任山西芮城地下党县委书记,被阎锡山通缉潜逃,时任卢氏县朱阳关小学校长)经常在此组织开展活动。(张耀汉《红色的足迹》)
  张同声向当时洛南党组织负责人张学礼提出了入党申请,经张学礼与当时陈吴党支部负责人张芝灵、王绍杰研究后认为,张同声以党外人士的身份,更有利于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故没有同意张同声的入党要求。
张同声的学生、原洛阳党史办主任张万松回忆说:“解放前,张老师和张学礼是好朋友,张学礼的一切革命活动,从来没有回避过他,张学礼的一切进步书报,他都差不多看过,而且还代替张学礼保管”。
从1936年到1947年洛宁解放前夕, 张同声利用他在故县、陈吴完小学当教员、教务主任和校长之便,介绍地下党员苗守已、蔡龙章、杜士英、韦万儒、张振声、雷志德、段文杰、张来旺等革命同志到学校任教,利用学校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为培养革命新生力量,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
1941年6月,洛宁县委地下党负责人张学礼、张芝灵身份暴露后,党组织指示二人迅速撤离洛宁。当时张学礼、张芝灵没有路费,无法动身。张同声知道后毅然卖掉家中唯一的一头毛驴,筹措路费,让他们顺利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张同声雪中送炭,重义轻财,热情好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传颂。
1941年地下党员蔡龙章和雷雨亭在陈吴完小教书,身份暴露后,被通缉,张同声把他们隐藏在家里,并护送他们安全离开洛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1942年,苗守已从伊川县来到陈吴,经常隐藏在张同声家中,组织进步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输送有生力量。张同声积极帮助苗守己、蔡龙章、张素文说服动员组织了六名思想先进的陈吴完小师生张垒旺(后改名张来旺)、张振声、张余庆、雷素荣(后改名雷磊华)、高瑞娥,连同苗守己夫妇共8人,奔赴延安。1943年3月,苗守己带着张振声等8人奔赴延安,途中受阻,只有张来旺一人作为先遣人员越过国民党封锁线,化装成当地人进入解放区,到达延安。其余六人被被国民党保甲人员扣留,经地下党员苗守己设法营救和洛宁老乡熟人说情,才得以释放返回洛宁,但已经被国民党洛宁县党部注意。
张振声等人回来后,教务主任张同声,明知不问,一如既往。学生继续上学,教师继续教书。后来,国民党县党部人员到学校巡查核实此事,张同声提前得知消息,及时通知这些老师和学生离开学校,出外躲避。张同声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不顾身家性命和个人安危,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张同声的学生张万松回忆说:“田若剑(即苗守已)在陈吴教书,确实培养了大批革命学生,还有张老师(张同声)后来任陈吴完小校长期间,他所用的教员大部分都是地下党员,如蔡裴然、田若剑、张振声、韦万儒、杜士英、雷雨亭等,以及党外的民主人士雷志德、段文杰等,这些党员和先进的民主人士在学校教书培养革命青年,张老师是一方面大力支持,一方面替他们掩护。洛宁解放后,陈吴一带为什么能出来那么多干部,这都是与张老师那时所用的进步教员有直接关系的”。
陈吴地区地下党员张耀彤(后来改名张若平)回忆说:“到解放初期,在陈吴小学教过书的教师和先后毕业的学生参加革命的已达三百多人”。
1944年5月,日军占领洛宁县城。7月陈吴村公开树起抗日旗帜,组建了“陈吴游击队”,张耀斗任中队长,称为“陈吴游击队第一中队”,有人枪40余。1945年2月陈吴村又组建了“陈吴游击队第三中队”,由张庭兰任中队长,有人枪40余。第一中队建立后,张同声、张振声、张恒声、党子杰都经常参加第一中队的各项活动,张庭光、张文周都经常参加第三中队活动。
1946年2月~3月洛宁县筹备恢复三青团,谷圭村的段志高举荐张同声到洛宁县三青团任宣传股股长。
三、参加革命 收缴枪支
1947年9月1日~1947年9月11日任洛宁县第九区副区长;1947年9月11日~1948年5月任洛南县第一区副区长;
1948年6月~1948年12月先后任洛南县第三区代区长;1949年1月~1949年3月任洛南县民教科副科长;1949年4月~1949年9月洛宁县文教科副科长;1949年10月~1952年3月洛宁县文教科科长。
1947年秋洛宁县城刚解放,张同声就带领张流庆冒险过河到县城,找到新组建的洛宁县委领导,自觉接受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准备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当张逢溪回到陈吴村组建人民政权区政府时,张同声带领陈吴完小他的学生段文杰、张振声、张恒声、韦万儒、张学博、张文周、韦知礼、张流庆、张万松、杜江儒、杜士英、张余庆等二十余人,积极参加陈吴地区区政府的筹建工作。他们积极工作,四处活动,陈吴地区人民政权九区(禄地区)区政府宣告成立。张逢溪任九区区政府区长,张同声任副区长。
1947年9月11日洛南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张逢溪任一区区政府区长,张同声任副区长。在扩大组织、建政、建军、招收干部等方面进行的非常迅速和顺利。当时从一区(禄地)区干部到区干队员,几乎全是张同声的学生。
1947年9月洛南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后,及时收缴散落在民间的枪支弹药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当时洛宁刚刚解放,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形势威震敌胆,手握武器的地方游击队及土豪劣绅们惶惶不安,不知所措。此时,洛南县一区副区长张同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带领区干部及区干队员迅速行动,开展收缴民间枪支弹药的工作。
具体做法做是:
1.在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革命形势下,展开强大攻势,采取攻心战术,宣传党的政策,彻底击溃反动势力的侥幸心理,让他们自觉配合县区的收缴枪支政策;
2.在一区各村迅速开展枪支弹药进行登记造册,当时一区的工作人员大都是跟随张同声参加革命的学生,对各个村的枪支弹药分散情况十分熟系,所以这项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
3.充分利用一区共产党员张耀彤、张芝灵、张逢溪的亲戚朋友关系,动员当地洛卢抗日自卫军第四支队副支队长张笃功,大队长张庭槐、张芝胜,中队长张耀斗、张庭兰、雷震宇等人解散队伍,率先上缴枪支。这些地方武装人员在张同声等区干部和区干队员共同努力下,纷纷向政府主动缴枪,洛南县一区的收缴枪支弹药工作进展的非常迅速彻底。洛南县一区收缴枪支弹药成效显著,战果辉煌。究其原因:一来得益于当时的大好形势和党的正确领导;二来是由于张同声的思路正确,方法得力,措施到位;三来归功于张同声的学生们及区干队员熟系各村情况和积极高昂的工作热情,每个村枪支弹药造册清楚,收缴彻底,不留后患。
1947年9月张同声在任洛南县一区副区长时,熟悉陈吴地区的基本情况,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及时安排区政府开展工作,提前把各村的枪支收缴到区政府,统一管理,从而保证了洛南一区(陈吴地区)特有的安定局面,一区成为对敌斗争中最安全的根据地。这是他对革命所做的一大贡献。
张同声的革命实践证明,洛南县一区收缴枪支工作彻底顺利,保证了一区政权的稳定和各村的安定局面。当胡宗南大军进攻解放区时,洛南县一区的地方反动势力因为没有了枪支,没有了还手之力。后来洛南县四个区三个区都沦陷了,唯有洛南县一区局势稳定,成为了我党最安全的根据地。
四、保卫政权 功绩显著
 1947年冬为掩护洛南县党政军干部安全转移,当时许多同志有畏难情绪,不肯接受这一任务。张同声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带领一区区干队民兵,艰苦的武装斗争中,为了牵制敌人,始终转战在架子岭、沙坡岭一带,和敌人打游击,主要任务是守卫洛南县大木场和架子岭两个战备粮库。
当年的区干队民兵队员潘锁(沙坡岭村人)讲述了他跟随张同声参加“架子岭保卫战”的故事。他回忆说:“一九四八年的春节期间,国民党胡宗南大军前来扫荡,山下全是敌人,形势非常严峻,为保存有生力量,一区只留下了二十多个民兵在张区长(张同声)的带领下和敌人周旋。有一天张区长接到山下同志传来的情报,说敌人伙同反动民团要来清山,夺取架子岭的战备粮库。张区长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迎敌,刚巧有两个执行完任务要归队的“老八路”在我们这里休息吃饭,张区长就请他们一块过来商议对策,又一块侦查了地形。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吃过饭就出发了,“老八路”亲自参加战斗,布置兵力。大家在一个小山头上分散开埋伏好,爬在冰凉的草丛里等待着敌人。眼前正是一条通往山上的道路,我们居高临下,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早饭时分,只见大约有一个连的敌人,密密麻麻,气势汹汹,顺着山路往上攻。张区长再次叮嘱我们,不要害怕等敌人走近了再打,没有命令谁也不准开枪,一切要看两个“老八路”行事。我们这些民兵队员大都是一些一二十岁的年轻队员谁也没有上过战场,心里不免有一些紧张,再看看身边的两个“老八路”,他们一点也不惊慌,泰然自若,大家的心才平静下来,眼看敌人也越来越近了,这两个战士才端起枪瞄准,只听“啪、啪”两枪,前面的敌人迎声倒下,张区长同时也喊了一声“打”!我们大家一起开火,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进攻的敌人一下子乱成一团,敌人见中了埋伏,慌忙撤退。
敌人被这两个神枪手吓破了胆,害怕中了我们大部队的埋伏,一直溃退回到了陈吴。从这以后,有好长时间敌人都不敢进犯这里。” 讲到这里潘锁禁不住赞叹道:“老八路就是老八路!不亏是身经百战锻炼出来的,一打一个准,真把敌人吓坏了,这次来进攻的敌人,有不少是地方民团的人,还有些是被强迫来的老百姓,拿着布袋来背粮食的,谁愿意为国民党卖命啊?他们一听枪响就吓破了胆,谁不要命啊!”在两个老八路的帮助下,这次战斗取得了完全胜利,还缴获了敌人的枪支,大长了区干队员的志气,增强了区干队员们战胜敌人的信心,保证了洛南县粮库的安全。
1947年冬至1948年5月,张同声带领区干队民兵,在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及地方反动武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他们少吃没喝,天寒地冻,无处栖身,十分艰苦。他们与敌人周旋于高山密林之间,打游击,牵掣敌军,与敌周旋,配合独立营数次击退国民党军进攻大木场粮仓的企图,保护了洛南县东半县的战备粮库和洛南县委、县政府临时驻扎地——马庙的安全。张同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沉着冷静,英勇顽强,圆满完成了任务,洛南县粮仓完好无损,保障了洛南县政府机关及地方武装的粮食供应。
1948年5月1日,洛南县政府在樊村举行的数万人参加的庆功大会上,张同声受到了洛南县政府、县委的通令嘉奖。
五、安葬烈士 树碑纪念
1947年12月19日,裴昌会部两个团偷袭洛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西山底村,少数人突围脱险,洛南县独立营副政委廖聪秀,县妇联干部李文英等108名干部、民兵、农会会员和家属被俘。后来廖聪秀、李文英等6人被敌人杀害于王范镇西门外。 廖聪秀、李文英烈士牺牲后,洛南县一区副区长张同声安排农会人员及民兵到王范把廖聪秀、李文英两位烈士的遗体运回月山原,安葬在村东后凹,月山原村人为烈士立碑纪念。 
1949年3月,陈吴村群众为革命烈士韦智礼、张流庆、张财旺、张跟声树立纪念碑,碑正面是当时洛宁县民主政府县长张逢溪亲笔题写的“气吞河山”,背面是时任洛宁县民主政府文教科副科长张同声撰写的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三月十五日。这通“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在仍然矗立在陈吴小学院内。
六、蒙冤受屈 含恨离世
世事无常,吉凶难料。不幸的是,张同声是一位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好同志、好干部,在后来的“极左路线”横行时期,却成了一个政治斗争中无辜的牺牲品。1952 年镇反时,张同声以“有历史问题”被清洗;1955年被“逮捕入狱,返乡接受管制”,后经审查无罪释放;1958 年整风运动中被定为“右派分子”、“反动党团骨干分子”,被开除公职,处理回家,交群众管制,进行劳动改造。
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同声又被扣以“缄三派”的罪名,被批斗,受尽屈辱。张同声晚年丧失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生活无看,走投无路,1977年3月18日(农历丁巳年正月二十九日)在极度绝望、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含冤离开人世。
潘锁老人回忆起几十年前那段战斗岁月,感叹说:“那时我们的处境真的很苦,都是拿着命干的。可惜听说张区长后来被划成了坏人,遭了很多磨难,可是我们在一块那么长时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好人,他绝对不是一个坏人,什么缄三派?这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和陷害,世事无常啊!”
七、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1978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贯彻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开始了全国右派的摘帽平反工作。1980年,张同声的右派问题得以集体摘帽。
1986年1月6日张同声妻子冯松琴向中共洛宁县委写了《申诉书》,请求洛宁县委给她丈夫张同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86年经过河南省委马祖良同志,将申诉材料转交河南省委组织部审干办公室,河南省审干办把材料批转洛阳市委组织部审干办公室,洛阳市审干办又将材料批转洛宁县委审干办公室,要求汇报审复意见的结果,在这种上级催办的压力下,中共洛宁县委组织部又搞了一个复议。1986年7月中共洛宁县委组织部做出《复议结论》,对1952年清洗、1955年逮捕予以纠正。
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全国纠正“极左路线”,实事求是,平反冤假错案,洛宁县许多老干部张逢溪、张学礼、张耀彤、张万松、王绍杰、张文周、张恒声、张学博等,以及张同声的老战友苗守已等数十人一起向洛宁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反映情况,提出给张同声的错误处理重新审查、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恢复本来面目。但由于某些人“极左思想”作祟,顽固阻挠,而未能予以公开平反,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其原因关键在于“极左路线"的阴魂不散,某些人仍然坚持“实事求是”之名而行“极左路线”之实,使一些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本应平反纠正,却被他们以各种借口加以阻挠和拖延,因而伤害了蒙冤受屈的好同志,贻误了党和革命事业!
现将1986年7月18日中共洛宁县委组织部“对张同声的历史问题复议结论”原文附后,以供参阅。

复议结论

张同升,男,原地主出身,伪职员成份。初中毕业。洛宁县陈吴乡月山原村人。
张在解放前曾干过伪联保主任、小学校长、教员、乡文化干事、土地陈报助理员、县三青团筹备处宣传股长(46年2月一3月)等职。
1947年洛宁刚解放。张即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过副区长、代理区长、文教科科长、完小教员等职。1952年因历史问题清洗回家。1953年收回任教师。1955年逮捕入狱。1956年不应起诉释放任教。1958年整风运动中因定为右派分子,反动党团骨干分子被处理回家。1976年病故。
张家属及亲友多次代张申诉。要求给张彻底平反落实政策。现对58年县委肃反五人小组给张的历史结论进行了复议。具体情况如下:
……
经查张档案材料及参阅张逢溪、张学礼、张万松等老同志来信,原结论认定张在解放前后打死李流芳、韦福申、张虎等三条人命问题属于历史罪恶。经复议认为被打死的三人中二人都是不务正业、作恶多端的坏人,不应视为历史罪恶。原结论认定:张在整风中又攻击我党各项政策,被划为右派分子和三青团骨干分子问题。经复议认为张在46年2月至3月虽任伪县三青团筹备处宣传股长,按职务应定为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但因时间短无重大活动,况解放前张曾靠近我地下组织,掩护过地下同志,对革命有一定贡献,不应以三青团骨干分子论处。五二年清洗回家,五五年逮捕不妥。应予以纠正。
中共洛宁县委组织部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八日

张同声墓碑

2011年清明时节,张同声儿子张孝民、张志民及孙子张大道、张群路、张光平、张光锋为其树碑墓前,以表怀念之情。
八、盖棺论定 誉满桑梓
关于张同声的一生,历史自有定论。一生功过,是非成败,自有评说。纵观张同声一生,生平事迹,所做贡献,大致如下:
自1936年到1958年,张同声先后在陈吴国民小学、泌阳县饶良小学、故县国民小学、陈吴完小、杨坡完小、崛山完小、河底完小任教,先后在洛南县政府民教科、洛宁县政府文教科任副科长、科长,从事教育工作长达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张同声一生长期工作在教育战线上,较早接受先进的革命理论,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张同声经常利用学校、以及教书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掩护地下党员及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投身革命事业,积极为党工作,难能可贵。张同声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向学生传授革命理念,带动了月山原村张家兄弟、后辈们以及陈吴地区青年学生了解革命道理,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为我党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誉满桑梓,深受父老乡亲们的爱戴。
1947年9月——1949年3月,张同声先后任洛宁县九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一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三区(底张区)代区长,为解放初期洛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为解放初期洛宁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洛宁地方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赞曰:
熊耳巍巍,洛水荡荡;张公功德,山高水长。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风范永存,万古流芳!
张泽武作品集锦
优免感恩碑
金山庙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
王范赵氏望族文化
“岱雲淮雨”匾额
《张氏家乘》发行贺词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一)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专刊(二)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
梦回“圣都”——金门寨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雷氏家族人物志二——②现代人物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雷氏家族人物志一——①明清时期人物志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坡头雷氏历代家谱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三)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历代家谱序言(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好一部介绍洛宁的百科全书《洛宁史话》序言、后记和目录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隆重推荐周流宗先生新作《洛宁史话》
《洛宁史话》在洛宁隆重发行,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共襄盛举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3)-③坡头雷氏世袭恩骑尉、 ④《洛宁县志》收录的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4) ⑤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支派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五:诰封圣旨、六雷氏家训、七雷氏家族排行字、八雷氏楹联、九雷氏匾额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一——贾氏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及堂号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二《谷圭段氏望族文化概说》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三 《段氏家族世居之地—谷圭村概说》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洛宁县寨子韦氏家族的播迁——河南省原阳县韦城村韦氏家族概说
洛宁姓氏文化: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
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后上庄村王家大院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一——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二)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三)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一)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张氏祖茔—南茔的传说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名由来”的考证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一)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二)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德里张氏文化研究会圆满召开张氏修谱大会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一)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二)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三)
怎么编纂《德里张氏家谱》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五
洛宁为什么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
张金安仗义疏财福荫子孙美名扬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四)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五)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总结
张家建造石牌坊——“土壅脖”的故事
洛宁县下峪镇龙门店村大瓦罐沟张氏
洛宁县涧口乡明珠村韦氏家族清代族碑
2018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德里张氏家族清明祭祖纪实
2019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谒张兵部墓感怀》(古风)
咏书城(古风)
三修族谱传家风 誉满桑梓美名扬-记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雷学林
洛宁凤翼山张鼎延墓及神道碑
张兵部谷圭拜祖
咏金门川(古风)
一代名医张玉堂生平
话说张论不看县令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
金门川德里张氏始祖墓碑
金门川德里张氏祖茔概说
张兵部之母段夫人的传说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二
太平盛世修家谱 承前启后传家风——德里张氏编纂《张氏族谱》纪实
洛宁县新寨村张氏家族倡议修建大门记
洛宁老城西街金氏文化(一)
(七)《琅华馆帖》专集刊刻本及传世拓片
马希周之死
(八)张鼎延主持镌刻《琅华馆帖》的初衷和真实意图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妻廉夫人的传说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一)
德里张氏家族诰封圣旨(一)
洛宁县德里张氏诰封圣旨(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三)
德里张氏家族修谱筹资大会胜利召开
德里张氏宗祠概况及德里张氏捐资功德碑
洛宁县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一)——官庄村名由来及各大家族概况
洛宁县东宋镇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二)——官西村西街张氏文化专刊
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三)——官西村东街张氏文化专刊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二——金山庙村三门张氏文化(一)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三——金山庙村三门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金门川金门寨张氏家庙(一)
洛宁县金门寨张氏家庙(二)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四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五——金山庙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六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为《德里张氏家乘》杀青而作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一)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二)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一)张氏得姓起源考略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二):关于张氏起源地——张城的考证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三——晋国张氏的发展迁徙及分布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五——陕西同州张氏家族渊源概况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六——德里张氏家族概况
洛宁县金山庙村张氏家谱序(一)
德里张氏家乘序(一)
德里张氏家乘序(二)
家谱的价值是什么?——写在洛宁德里《张氏家乘》付梓之前
张氏家乘序(四)
张氏家乘序(五)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二)
张氏家族大事记(三)
张氏家族大事记(四)
张氏家族大事记(五)
洛宁县王召里下王召村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
永宁县王召里乡约李通、张月,地方李柱以据实回覆事
2020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概况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开展“洛宁县99公益日捐款活动”倡议书
"神笔"王铎与《琅华馆帖跋》——揭示张鼎延刻制《琅华馆帖》的真正原因
洛宁县磨头村发现清代优免差徭的历史文献一一《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
研究洛宁历史人物张琯生平的重要物证—— 蓝孺张公暨吕宜人合葬墓志铭
探究“洛宁张氏来源”的重要墓志铭—《明故奉政大夫尚书户部郎中张公墓志铭》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关于开展“洛宁县99公益日捐赠活动”的总结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之一——月山原村概说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二、月山原村张氏家族概况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之三——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人物(上篇)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