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财富夜读 |“佛系”投资:放下“贪嗔痴” ![]() 中国证券报2022-6-19 22:37 · 中国证券报官方账号 ![]() 佛教中有“贪嗔痴”三毒之说,认为这是众生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简单来讲,“贪”,是对顺境的贪爱;“嗔”,是对逆境的不满;“痴”,是对世事的愚昧无知。 如果说投资是一场修行,那么克服投资心态中的“贪嗔痴”也是每个投资者必不可少的修炼。 所谓“贪”,是对已得到之物的不知足和未得到之物的不甘心。 贪心是股市中最危险的情绪之一,在利益面前,贪婪往往会让人迷失自己,丧失自控能力。 尤其在牛市时,投资者受市场火热情绪推波助澜,原始贪念很容易滋生蔓延。比如,在已达到了目标收益后,仍然不想收手。于是就会想“我现在卖出是不是可惜了,明天是不是还会再涨一波,是不是还能赚到更多的钱”? 然而,股市行情不会像人的欲望一般无止境上涨,收益永远与风险同在,收益越高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一时贪欲作祟,让人失去了理性判断,原本的投资原则、交易理念都被抛之脑后,犹豫之间,反而容易错过最佳卖出时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华尔街进入投机的疯狂阶段。面对连创新高的行情,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许多人嘲讽他判断失误,离场过早。但事实证明,没过多久股市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许多幻想着在股市“多吃一口”的投资者,有的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 克服贪念并不容易,或许,严格执行投资纪律是一剂良方。将涨跌幅控制在一定可接受范围之内,只要达到了既定目标,就果断离场,不过多计较后市得失。 冲高的阳线确实让人上头,但切莫因“贪杯”成了韭菜。落袋为安,方能知足常乐。 佛教中所说的“嗔”,是指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人或事产生不满、怨恨之情,从而引发不安、恼怒等情绪。在投资中常常表现为对波动的厌恶和焦虑。 不良情绪干扰了对实际行情的客观判断,导致部分投资者一遇到波动就恐慌,手中持有的标的稍有下跌就抛出,难以长期持有。非理性地频繁交易,往往很难积累长期稳定的收益。 佛教中对“嗔”的破解之法是“定”。想要收获持久收益,保持良好心态很重要。不骄不躁,让自己达到平和、沉稳的“定”的状态,切勿被“嗔”带来的情绪所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在投资中磨练心性。风物长宜放眼量,投资眼光可以看得长远些,尤其在市场反复磨底的时候,更需放下情绪包袱,不过度在意眼前得失,不斤斤计较当下成败。暂时的波动并不可怕,有时正是在为后市崛起积蓄力量。 “痴”与“贪”和“嗔”相伴而生,投资中的贪婪和嗔怒,一定程度上是因投资者对市场行情的“愚痴”引起,投资失败很多时候也是由认知和欲望的不匹配造成。对多数散户来说,上涨趋势中何时见顶,下跌趋势中何时止跌,都无从判断。因而贪欲就会蒙蔽了智慧,嗔怒取代了理性。 投资是一项专业,更是一门学问。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如何在恰当时机做出选择,都需要我们了解基本经济规律,认清市场底层逻辑。学习投资类相关知识,并不断迭代自己的投资体系,在股市实践中会比经验和运气更加可靠。 放下“贪嗔痴”,相信投资和人生都会有所得。晚安。 策划:丁坚铭 叶斯琦 文案:石诗语 主播:刘英杰 编辑:宋兆卿 于红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