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亭巷里的“人世间”

 yanghd789 2022-07-16 发布于江苏

经南京碑亭巷,见有不少人正在“碑亭”百米墙画前拍照留影我走上前,一簇簇淡黄色的木香花馨香绽放披挂在墙头,与墙画上的民国风情相映衬,生机盎然。几个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正忙着为在此观赏的时尚女子拍照一个手专业相机的摄影师说:“这里是南京新晋打卡地,每天有不少人来拍照呢。”

 图片

墙画壁画几位艺术家2016年秋设计创作而成,由20多幅壁画组成,以墙体作为文化载体展示民国文化生活百态画中有民国年间时尚青年女学生和报童、货郎及光华照相馆、勤丰卷烟厂、曲园酒家、芷江理发店等场景,当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来观赏。    

图片

碑亭巷是南京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巷,长约900米,南接中山东路,北抵珠江路,民国年间南京城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之一巷名的由来,据《山淮北区域志》记载:“清豫亲王初下江南,秋毫无犯,城人立碑于巷,以颂功德,用亭覆之。”    

走进碑亭巷了解曾充盈期间的历史风云,看潮起潮落,可感知社会的变迁碑亭巷民国年间因靠近总统府和国民大会堂而成为繁华地段。民国要员也常在此理发,照相,请客吃饭。光华照相馆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碑亭巷。    

1967年我还是小学生时就次来过这里,北面巷口进入走过浮桥,有一家安源饭店店面不大,老平房,以面食为主。有次用一两粮票,1角3分钱买了一碗馄饨到后场站在火炉旁看着工作人员烧熟倒进碗里后再自己捧着碗走到店堂放到桌子上吃。那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已爆发,全国正在大破封、资、修,坐等饭店工作人员端上桌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店至今还在,八十年代中期改名为全福楼酒家2005年改名为旺福楼酒家我有一个小学同学曾在此工作,得以知道这家饭店民国时期就有,私人经营。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为集体所有制,原老板是黄家银,在店里当主任,一直工作到退休。

碑亭巷在当时也属巷,与多个小巷通,小巷路面是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偶有穿钉皮鞋的人走过会发出一阵响声走近杨将军巷远远可闻到浓浓的烟草味混合着食品的香味,感觉清香扑鼻,这里就是南京卷烟厂,旁边还有一个食品厂。巷内墙上贴有不少大字报,其中一堵墙上用毛笔写着歪歪斜斜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大标语    

图片

往南穿过长江路,可见南京第九中学和玄武区文化馆九中和其他中小学一样都已停课。文化馆也无文化活动。南京第九中学始建于1925年,1933年校址设于碑亭巷,为私立学校1937年日本侵华,学校被日本飞机轰炸后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1951年南京市军管会责令南京市文教局接办这所弘光私立中学,改名为“南京第九中学”。1959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68年,学校被市革委会下放到栖霞区八卦洲办学,并将二十五中搬至九中校址办学。1979年撤销了二十五中校名,在原址恢复南京第九中学校名。    

位于碑亭巷42号的玄武区文化馆在民国时期是“民众教育馆”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解放,军管会派常英等人接管1950年改名为人民教育馆,后改为南京市第一文化馆、玄武区文化馆。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开展培训就业、宣传教育、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文化馆和全国其他馆一样被斗批散,工作人员一部分下放,一部分调走。1971年后逐步有所恢复,有了小红花艺术团活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被封闭、禁锢多年的文化活动阵地溜冰场、露天舞台、电视室相继开放,青年文艺创作园地《玄武文艺》面世,人们久被压抑的求知、求新、求乐的欲望得以释放文化馆成为文化大院是玄武区文化活动中心,以阵地活动为主影响较大的有音乐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传统戏曲演唱会等江苏省曲艺团的杨乃珍,南京市越剧团的筱水招、商芳臣等著名艺术家应邀参加演出,反响强烈。晚上开办诗歌、话剧、曲艺、舞蹈、声乐、摄影等各种文艺培训班和文学讲座。1980年,我文化大院听过作家叶至诚的讲座偌大的教室里挤满了求知者。    

图片

二十五中学从1978年起开办了面向成人的夜校,一批批被“十年浩劫”蹉跎了岁月的年轻人白天上班或在家待业,晚上挤进教室补习文化与在文化大院参加培训学习的求知者一样睁着渴求的眼睛夜晚的碑亭巷流动的身影犹如解冻后滚滚向前的溪流,闪耀那个时代人的理想与追求的光芒

九十年代初,我调到文化大院工作,每天在碑亭巷上班碑亭巷有了更多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巷中除了老字号的曲园酒家,南京卷烟厂、光华照相馆、温泉浴室全福楼酒家外,印象深的还有一个江南旅馆修自行车店、个体理发店。旅馆经理姓董。个头不高,热情健谈,到我们文化大院来他说:旅馆楼上都是日本式榻榻米和推拉式抽抽门,可能是日本打到南京后把这里搞成了慰安所。我查阅了相关历史记载问了知情老人证实并非如此,而是日军侵略南京后在碑亭巷设立了日本侨民居住区,许多中国人家的房屋被日本人霸占,内部改造成日式结构。    

图片

1993年后,商品经济大潮兴起,碑亭巷热闹起来,四处可见破墙开店,连九中也不例外,文化大院面积也在缩小,成了文化孤岛每月逢8常有开业仪式,在耀眼的花篮和爆竹声中美食店、服装店、台湾影楼等闪亮登场。   

有一天,我骑的自行车要修,到修车店一看已成了装潢材料店修车师傅穿着笔挺的西装递给我一张名片:“哟,是刘总啦?以后没地方修车了?”他笑道:“请多关照生意。”这个店好像两年多后难以为续改换门庭成了温州发廊。    

老字号曲园酒家、光华照相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陷入惨淡经营状。我有个朋友在南京卷烟厂工作,之前听他说厂里效益不好。走向市场后,开始摆脱困境,发展壮大,成为其他企业下岗工人羡慕的工作岗位。    

图片

面向大众消费的温泉浴室、烧饼摊、全福楼酒、理发店一如既往地顾客盈门。我到这家理发店去理发,店里增加了美容项目,是一对夫妻开的,他们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常常成双同行,走在巷中犹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女主人说:她家50年代就住在这里,对这一带非常熟悉。谈及其女儿,她不无自豪地说:大女儿参加南京小姐竞选,被选上了。几年后听说她大女儿嫁到了香港。    

图片

2003年南京考古专家在碑亭巷一带发掘出高等级石砌水池建筑遗存及一些青花瓷残片等文物,结合此前在大行宫小学地下发现的完整假山和太湖石及出土的一些织染原料,专家论证后确认文化大院和紧邻的大行宫小学片区为清朝时的江宁织造署旧址所在地。    

江宁织造署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辈三代袭官居住地,曹雪芹在此度过了童年。江宁织造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清代历史与中国文学史密切相关。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址复建。2003年文化大院内的玄武区文化馆、文化局、体育局等相关部门搬迁至区政府内,大行宫小学也迁校。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担纲设计的江宁织造署复建工程于2009年竣工,2013年开馆定名为江宁织造博物馆。    

图片

南京卷烟厂也逐步搬迁至河西。玄武区将工业时代的旧厂房改造升级,变身为具有现代商业、设计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时尚综合体——D9街区。江宁织造博物馆相呼应,构成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如梭,时代更迭。碑亭巷的变迁和我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我还常去那里逛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