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ESG 角度看建筑(五)暨园林行业深度报告:百年气候大周期铸就千亿生态新市场

 wupin 2022-07-16 发布于湖北
    地表温度上升、降水量增加等定量指标证实暖湿西北。1961 年-2020 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每十年上升0.33℃,地表平均温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1 世纪以来,西北地区降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新疆北部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明显;上述指标直接论证西北暖湿化。1961-2020 年中国年暖昼日数增加、冷夜日数下降、中国极端降水增多,上述指标间接呈现暖湿西北。21 世纪以来,青海湖水位、敦煌和月牙泉等地地下水位的上升则从结果端阐释西北气候暖湿的特点。此外,相关史料也呈现了暖期时西北地区水草丰茂的特点。

    西北地区暖湿气候或将持续到本世纪结束,专家预计到2050 年降水将增加5%以上。中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到现在升温在1℃-2℃,降水增加约20mm,而1980 年中国平均降水量在670mm 左右,降水量增幅约为3%。这些事实数据与相关学者预测相符。根据相关气象学家预测,相较于21 世纪初,2050年中国将升温2℃-3℃,降水平均将增加5%-7%。分地区来看,降水增加最多的可能是西部地区,范围自华北西部开始延申至新疆地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幅度基本维持不变。

    暖湿气候周期下,西北地区新增绿化面积将空前扩大,生态修复增量市场年规模达千亿。我国目前的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为53 万平方千米,2020 年的治理目标是实现治理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2025 年,2035 年和2050年这一目标值分别为60%、75%和100%。双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气候转湿等条件利好荒漠化治理,未来荒漠治理也有望大大提速,而荒漠和沙地治理后将增加该地区的绿地面积。我们估计到2035 年西北地区新增绿地面积约为17.2 万平方公里;到2050 年将增加约34.5 万平方公里。目前沙地和荒漠治理的成本约为105 万元/平方千米/年,因此到2035 年生态修复工程的增量市场约为1.27 万亿元,平均每年的市场规模约为850 亿,到2050 年该总值约为3 万亿元,每年市场规模达千亿。

    荒漠地区生态治理的潜在价值(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亚于其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未来生态效益的变现途径将进一步拓展。草场恢复、保护耕地、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保证北疆安全、促进产业发展多元化、提升居民宜居度、和降低负外部性均为沙地和荒漠治理的潜在效益。据测算,西北地区沙地和荒漠治理的生态财富到2050 年有望达到万亿规模。2019 年,内蒙古首次以直观的货币形式呈现了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生态产品的服务价值。经核算,2019 年,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是GDP 的2.6 倍。当年内蒙古的GDP 为1.72 万亿,其GEP 约为4.47 万亿。在双碳政策的驱动下,GDP 有望向GEP 靠拢。

    从事生态修复的园林行业会普遍受益于此次气候变化,其中蒙草生态在西北地区收入占比超过80%,且通过种业科技掌握西北大部分地区土壤状况和植物标本,可深度参与西部生态修复,值得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气候对荒漠化治理面积的解释有限、分析准确度受限于数据可得性、极端天气有可能对植物生长不利、生态效益变现可能不及预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