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德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孙仲德(1902—1961),名家骥,曾用名余凯章,安徽省庐江县新河乡上东村(时属合肥县)人。1949年先后任合肥市 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安徽省委委员、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兼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兼中共党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常务委员、安徽省副省长等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11月4日因病在合肥逝世。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 孙仲德 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肥南区委书记。1935年任中共皖西北特委委员和游击师师长,率师活动在合肥、舒城、庐江、寿县、定远等广大地区,进行数百次战斗。1936年到长江黑沙洲一带开展芜湖、无为、繁昌三县的中共组织建立工作,发动农民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1937年被派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情况和请示工作,同年7月入抗大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8年回皖,先后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七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司令员、皖北军区第二 副司令员等职。1943在任和(县)含(山)地委书记、和含支队长期间,率队开辟皖江根据地,并为之巩固和发展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1947年底,根据粟裕和唐亮的指示,他和梁从学率 领华东野战军第四纵三十三团及干部大队,深入淮南地区恢复党的组织和武装,开辟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他参加淮海战役以后,立即到沿江一带组织民工、筹措船只和粮草,为人民解决军渡江作了大量的战前准备工作。1949年,他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一次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 建国后,历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等职。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病逝。 生平经历 家庭背景 ![]() 孙仲德纪念馆 军阀混战 18岁考入直系军阀保定随营学校,时直皖两系军阀正酝酿大战,军校将皖籍学员驱逐出校。孙仲德离校后,前往山东投段祺瑞营下,在边防第二师任初级军官。 1924年他不甘成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去职至舒城任小学教员。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孙仲德向往革命,经同乡介绍,投北伐军李宗仁部任炮兵连连长。 警备队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弃职回家居闲,不久任国民党三河镇警备队长。 孙仲德任三河镇警备队长期间,他的表弟、中共合肥中心县委负责人之一颜文斗,经常向他灌输革命思想,介绍阅读进步书籍,使他逐步懂得了一些跟共产党干革命的道理。 革命思想 ![]() 孙仲德在延安合影 中共党员 孙仲德自知此举暴露了身份,便参加了游击队。1934年6月,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批准他为中共党员,不久任命他为中共肥西区委书记。 游击大队 ![]() 孙仲德纪念馆 抗日前线 ![]() 孙仲德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合影 支援渡江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仲德奉命随队北撤,担任中共华东党校校委委员和第一队队长。1948年6月,与梁从学率华东野战军先遣支队进入巢无地区,恢复建立革命根据地,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做好准备。孙仲德到达巢无地区后,首先指挥先遣支队第三十三团,一举歼灭了安徽省保安第六团,俘团长以下官兵1000余人。而后,在巢南山区重创国民党军杨奇部的1个旅,全歼土匪部队“招安队”,生擒大土匪头子夏静然,迅速打开了巢无地区局面。1948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孙仲德任纵队司令员。主要任务是破坏津浦铁路,阻止国民党江南部队向淮海战场增援。孙仲德率部在张八岭至明光一线,半个月内破坏铁路六七次之多,一度切断南北交通。1949年1月,合肥解放后,孙仲德任合肥军管会主任委员。4月,成立皖北军区,孙仲德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渡江战役中,他深入沿江地区,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几万名船工参加支前工作。 皖西剿匪 安徽解放后,孙仲德根据皖北军区决定,主持皖西剿匪工作。剿匪部队按照孙仲德提出的“长途奔袭,包围搜抄,设点伏击,跟踪缉捕,便衣小分队配合”等战术,迅速平息了大别山匪患。1952年2月,孙仲德当选为中共安徽省委委员。5月,转业地方工作,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民政厅长。1953年12月—1958年2月,调至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党委书记兼校长。1958年调回安徽工作,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1958年,带病至华阳河农场检查工作,因长途颠簸,致脑血管破裂,从此卧床不起。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病逝。 纪念馆 ![]() 孙仲德纪念馆 2003年10月,中共三河镇委、三河镇人民政府在三河镇东街建成“孙仲德纪念馆”,该馆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占地面积85㎡,建筑面积170㎡,是一座上百年的历史建筑。里面陈列着孙仲德穿过的军装、抽过的烟斗、还有他参加第一次全国人大的出席证等珍贵史料。该馆保护良好,对外开放,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仲德纪念馆位于三河古镇东街,由孙仲德少年时期打工的森圆酱坊改建而成,纪念馆陈列孙仲德生平事迹及所用物品,颇具教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