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一个凡事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最终也一定会被暴力反噬。 家有男孩,把他培养成一个“小绅士”,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 视频中,一个10岁大的男孩,在等待妈妈就医期间,发现了另一个在会议室中落单的4岁小女孩。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男孩仔细检查了前后两个门后,将房门落了锁。 然后一把卡住了小女孩的头颈,直接将其摔倒在了地上! 小女孩惊恐万分,开始挣扎哭叫。 可没等女孩站起身,他又猛地将她推到,女孩的头“咚”地撞在了地板上。 看着女孩痛苦的样子,男孩仿佛找到了乐趣,一拳,一拳,砸在女孩的头上。 放女孩起身,又猛地将其压倒在地,两脚死死踩住了女孩的手。 期间,更是不断击打着女孩的头部,死死地把女孩的脸往地上按。 直到女孩的叫声引来大人,男孩才善罢甘休,装起了乖孩子,坐在一边一动不动。 随后,警方通报称,女孩被打伤致前臂骨折,警方已对男孩及其监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双方家长达成和解。 看到这里,网友的心都揪起来了:
无缘无故,对比自己弱小的女孩暴打出手,这个男孩,明显已经“施暴成性”。 可更令人悲哀的是,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 如果你关注社会新闻,就会发现这类事件绝非个例,而且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各类社交事件起冲突后,诉诸暴力的,往往都是男孩。 那个对3岁玩伴拳打脚踢,最终推下5楼的陈某熙,是男孩; 那个猛踢2岁女孩头部,致人大脑受损、牙齿脱落的,也是男孩; 虽然,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男孩都不如社会新闻那么极端。 但男孩和别人起冲突后,的确更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美国司法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罪犯中,男性占比75.6%,女性仅为20.1%,男性的犯罪率是女性的三倍以上; 我国也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男性被告人与女性被告人比例为97:3,男性被告人人数远远多于女性。 作为一个男孩妈妈,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和数字,我顿悟: 每个男孩体内,几乎都藏有“暴力因子”。 如果小时候不管不教,放任他们发展,那么等他们长大以后,定会酿成大错,被社会“毒打”。 英国“Nurture纪录片频道”曾做过一个实验: 将10个12岁上下的男孩邀请到一个食物、玩具、纸笔充足房子里住5天,没有大人的干预和照顾,会发生什么? 和平度过了第一个“狂欢日”后,男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接连发生。 他们因食物吵、因睡觉吵、因玩具吵、因焦躁吵...... 吵到最后,“战争”一触即发: 推搡、踹门、掀被子、弹弹珠、扔食物和饮料瓶...... 所有用言语说服不了彼此的时刻,最终都演变成了“混战”。 这部纪录片一上映,很多人就说,男孩果然“暴力”且“危险”。 但其实,这是由男孩独特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男孩身体中独有的睾丸素,决定了他们热衷于冒险和刺激性喜好。 相较于遵守规则,他们更喜欢挑战规则,用武力决出胜负,用战斗解决问题。 并且他们大脑中,控制情绪、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发育缓慢,要到成年后才能发育成熟。 这也导致了男孩往往更冲动、易怒,起冲突后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 哲学家柏拉图说:
因为好斗就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没有后天的引导和控制,他们的脾气只会一涨再涨,最后如撑不住爆炸的气球,升级成伤害他人的暴力。 社会迟早会狠狠毒打他 但男孩难管,不是父母不管的理由。 就像那句话说的:地上降不住的妖精,都有一个天上的老子。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场讲座中分享过一名强奸案罪犯对自己父亲的感受:
父亲在做完这些后对儿子说:
可实际上,这位父亲该立下的规矩、该引导的三观、该给予的陪伴、该教育的道理......一件没做。 钱能买来工作上的便利,却走不出教育的捷径。 正是父亲从小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犯错后的包庇和纵容,才造成了孩子一步步走向堕落,跌入了最黑暗的牢房。 孩子年幼时,你因为溺爱和心软放纵他的坏习性,等他长大,别人会狠上百倍千倍地教训他。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反击熊孩子? 收到了4317个回答,4.5万人关注。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三倍氢二氧一,分享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中秋节的时候,怀孕4个月的嫂子正在和自己聊天,突然被一个身高1米4,体重120斤的熊孩子猛推了一把。 若非答主及时扶住嫂子,肚子里的孩子可能就保不住了。 事后家里人质问熊孩子为何这么做,他吃着零食,不以为然:
此话一出,答主直接崩溃,直接抄家伙把熊孩子从餐厅打到客厅。 最后,打得他在门厅都跪地了,又连脚带踹地把他踢出了家门。 故事的结尾,答主愤懑难平:
没有人愿意惯着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不管的孩子,进了社会,自然会有人管教。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没有教养、没有规矩的孩子,迟早会被社会撞得头破血流。 需要父母从小管起 有句老话说得好:小树在砍,孩子在管。 父母今天纵容了孩子的小恶,慢慢就会积累成明天的大恶,你再想管,也没办法管了。 如果说孩子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那父母就要充当起花匠的角色,及时修剪、除草,促使这棵树苗茁壮成长。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过:
想要告别易怒冲动的“暴力汉”,养出有底线、有教养、情绪稳定的“小绅士”,父母可以从这4个小方法入手: 1. 树立规矩,坚持要求,监督男孩严格执行 在节目《童言有计》中,应采儿分享起育儿心得,就提到了自己给儿子制定的规矩:
一旦Jasper犯错,她都会严肃对待,指出他的问题,让他勇于承担,而不是发泄和耍赖。 对很多父母来说,给孩子立规矩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的提醒,和在孩子哭闹面前的坚持。 2. 男孩崩溃、失控时,将他“暂时隔离” 很多男孩生气、拒绝对话时,都容易不分场合地冲动、暴躁。 为了不伤及他的自尊,可以先带他到安静的地方,让他好好宣泄一下,同时告诉他,只要他平静下来了,就会跟他好好谈一谈。 “暂时隔离”绝不是冷落他,更不是惩罚、威胁,而是避免和男孩起正面冲突。 要时刻让男孩知道: 我们允许你表达负面情绪,也接纳这样的你。不管你是哭,还是闹,我们都在场。 3. 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示范 很多男孩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 对孩子发火,用打骂管教,是一种教育上的偷懒,弊远大于利。 作家詹姆斯·鲍德温说:
想让孩子变得温良、阳光、积极,首先父母要成为这样的人。 4. 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感到被爱 心理研究发现,孩子内心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没有人爱。 和女孩一样,男孩任性、使性子时,最怕父母的忽视和拒绝。 他也需要拥抱、亲吻和柔软的身体接触。 多一些正面的鼓励,多一些爱的抱抱。 让他明白:就算他的行为让人失望,父母也会无条件爱他、接纳他。 养育男孩,很多时候父母都不可勇夺,只可智取。 不想他受情绪所困,被暴力所扰,被错误的表达方式所伤,父母就更要理解他、包容他、教导他。 育儿专家金韵蓉说过:
小时候放任不管,大了想方设法地管,无论是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还是教育角度,都是非常错误且适得其反的。 教育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用考试,但是是父母的一场修行,需要我们秉持终身学习、不断反思的心态: 既要懂得尊重孩子,也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悉心呵护孩子的同时,也要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三观。
|
|
来自: 昵称69125444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