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走南闯北的人了,年轻的时候也曾“仗剑走天涯”,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深深为生在华夏而自豪。 祖国的很多地方虽然有名,其实本身的自然条件未必得天独厚。但是长期以来建设者注重细节,注重文化,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所以使得景区更加让人心旷神怡。 呼和浩特市是我的家乡,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回到这里,亲切,也舒适。 这几天的呼市的母亲河“大黑河”冲上了热搜 大黑河何其无辜! 大黑河自古以来川流不息,灌溉着肥沃的土默川(即今呼和浩特平原)。大黑河在陶卜齐以后,一直穿行在群山中的低平谷地,汇集了许多山谷流水,然后进入地势开阔的土默特平原。因大青山洪积扇面边缘地下水的滋润和山谷流水的补充,长期以来,一直水量充沛,引导着山谷流水向西南流去,给广大土默特平原带来了极为有利的灌溉条件,使之成为水丰草茂、宜农宜牧的沃野。这块平畴沃野,是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地处包头以东,大青山、蛮汗山之间的三角地带,黄河横贯整个平原,干渠和支渠之间渠道纵横,灌溉十分便利,加上大青山的屏障作用,给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里盛产小麦、玉米、甜菜和五谷杂粮,成为河套平原的“东粮仓”。倘若坐上飞机鸟瞰,大、小黑河像一双曲屈的银蛇,匍匐在绿色海洋中。滚滚的黄河水和大黑河的水通过蛛网般的沟渠,银光闪闪地灌入万顷良田,茁壮的庄稼随风起伏。这就是大黑河一带的自然风光。 历史上一直对大黑河都有着详尽的记载,东汉学者班固在《汉书》中就记载着荒干水的流向。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它为“芒干水”,说它流经阴山(大青山)以南,沿途汇集了许多支流注入黄河中。从战国至汉代大黑河两岸是汉匈两族人民交往频繁的地方,汉族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引水开渠,第一次将亘古荒原,辟作平畴万顷的良田。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隋唐之世,有关的历史著作中,又将大黑河称做“金河”或“紫河”了。这一时期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驻牧的苑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从榆林城(今准格尔旗北部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古城)出发,沿着今天的大黑河巡行,并在大黑河北岸的突厥启民可汗驻扎,受到启民可汗的隆重接待。 唐代之后,来往和居住在大黑河附近的各族居民更多了。唐末至五代居住这里的回鹘人把大黑河称做“合罗川”。“合罗”是回鹘语“黑色”的意思,从此便出现了黑水之名。辽代将大黑河称做“金河”或“黑河”。到元代无论是历史或文学作品,都将大黑河称作“黑河”或“黑水”。明代分“黑河二”,但并未明确大小黑河之称。直到清代才分称为大、小黑河,至此大黑河的名称才固定下来。 这条大黑河千百年来哺育着敕勒川,从而水草丰美。时至今日,呼市的人口日益增多,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从祖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和内蒙古各个盟市旗县来到呼市定居,呼市的周边游成了热点,可这些热点却成了当地人的笑话,前段时间火爆的“呼市千岛湖”,其实就是挖沙遗留的沙坑。 7月13日至7月15日,三条鲜活的生命消逝于此,我们除了悲痛,惋惜,是不是更应该反思并有所举措。 而且据报道,大黑河几乎年年都有此悲剧发生,为什么会这样? 随着城市的发展,今年十月份三环路即将开通,大黑河的南段几乎和三环路重合,交通便利了,人们自然会追寻而来,尤其是酷热的夏天 呼市北面有巍峨的大青山,南面有浩荡的大小黑河,东面有辽阔的城市草原,大青山树木蔽日,草原青翠辽阔,大小黑河鸟鸥飞翔,呼市的自然条件丝毫不差内陆很多城市。 可为什么总是遭人诟病?! 希望呼市的成长不要缺钙,希望呼市真正的“宜居 宜业 宜游” 希望悲剧不要再次发生。 也希望大黑河成为呼市城南的风景线 更希望大家都献计献策,让呼市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