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阅读 妈妈,这还不是你惯的! “妈,我不想住校了,我和宿舍的人真的相处不来。”小睿回到家里,刚进门就冲着妈妈抱怨。 “又怎么啦?上个星期我不是去道过歉了吗?”妈妈不解地问。 “他们又说我没叠好被子,没洗衣服,没拖地。你都不管我,他们管得可真宽!”小睿气呼呼地说。 “我都去你们宿舍五六次了,告诉你怎么叠被子,上个星期才帮你去洗衣服、拖地。儿子,你要学会自己搞卫生啊!”妈妈无奈地说。自从小睿上中职住校以来,妈妈就频繁地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小睿和室友三天两头地吵架,起因都是小睿个人卫生习惯很差,衣服、鞋子乱扔乱放,导致寝室的卫生评比总是垫底,室友对他很有意见,班上同学也不待见他。上星期小睿和室友吵架,妈妈亲自到学校道歉,帮他把宿舍卫生搞了,并保证小睿以后会搞好卫生,室友的怒气才得以平息。原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这还不到一个星期,小睿与室友又吵架了,妈妈欲哭无泪。 “我在家什么都不用做,现在已经叠被子了,他们还不满意,他们以为他们是谁啊!”小睿理直气壮地抱怨。 “在家妈妈能帮你做,在学校我怎么帮你啊?寝室卫生要评比,你不搞好卫生会影响别的同学,你看你和同学们都相处不好。”妈妈也开始动气了。 “你也说了,在家你帮我做,从小到大我都没怎么叠过被子,也没怎么洗过衣服,现在要我做这做那,我做不到!” “你和别人住在同一间寝室。大家都干干净净的,就你乱糟糟的,你好受吗?” “不好受,但我做不到啊!你想让我讲卫生、爱干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时候就应该教我啊!我每次拿衣服回来,你也没让我自己洗,你还说以后有洗衣机,不用我自己洗,现在我卫生习惯不好,同学们不愿意和我一起玩,老师也总找我。你以为我愿意待在学校?我早就不想念了!你现在怪我,那以前干吗要惯着我呢?你应该从小就教我啊!你的错更大!” 看着儿子愤怒的眼神,妈妈愣住了。小睿是独生子,从小到大,确实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里什么活都不让他干,导致他自理能力很差,现在因为卫生习惯不好而被同学疏远,被老师批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听了小睿激动的话语,妈妈感到深深的后悔。当初的溺爱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小睿以后怎么办呢?就这样愤世嫉俗、离群索居吗? 问题分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不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以上案例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共鸣。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习惯不好,不讲卫生,做事拖拉,但又无计可施。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实上,孩子坏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案例中孩子那句“那以前干吗要惯着我呢?你应该从小就教我啊!你的错更大”,是否会让家长想起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那个盗窃犯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最后被判处以极刑,与从小到大母亲对他的纵容是分不开的。很多坏习惯的养成,都是因为父母的放任:孩子不洗衣服,家长帮他洗;孩子睡懒觉,家长任他睡;孩子见人不打招呼,家长跟人解释“孩子小,不懂事”……像案例中的妈妈,孩子卫生做不好,她就去学校帮孩子做,这样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独立的。
有些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忽视的方式,不闻不问,正如案例中的小睿,他刚开始不叠被子的时候,妈妈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一声不响就帮他把事情做了。例如,有些孩子有偷东西的习惯,可能在他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父母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忽视了它的影响,让孩子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然后就不断地去做,最后养成了贻害终身的恶习。
习惯是行为的不断重复,是后天慢慢养成的,很多家长对此没有思考,觉得孩子天生如此:天生喜欢拖拉,天生不干活。孩子的坏习惯肯定不是天生的,也许父母平时没有关注习惯养成的教育或者关注了但是方法不对,如案例中的小睿,妈妈关注到他不讲卫生,但解决方式是口头教育他,甚至还帮他去叠被子。习惯从来不是只靠说说就能养成的,也不是父母帮着做孩子就能照做的。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要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需要掌握一些策略,要陪伴和指导他们。 孩子习惯的养成还源自对父母的模仿,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日本的教育学家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习惯能为孩子的优秀增“光”添“彩”,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