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孩子对自己的外表一直不自信,偶尔会打扮化妆,但最近打扮得越来越夸张了,身为家长的我该怎么教育她? 进入中职的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表,他们既希望获得同性的欣赏,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希望能通过外表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新朋友。但孩子打扮得越来越夸张肯定是有原因的,需要家长去留意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在穿衣打扮方面会向社会人士学习,他们对流行文化比较敏感,会尝试一些前卫的、夸张的装扮。如果孩子身边的同学、朋友都这样打扮,可能孩子只是想变得合群,想被同伴认可和接纳。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然后引导孩子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担任学生干部、展现个人特长等方式获得同学认可,这才是自信的表现。
如果只有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比较夸张,说明孩子可能在生活中缺乏关注,想通过改变外表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学习打扮比学习文化知识容易,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较少,是孩子比较容易做到的。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的在校生活缺乏关心,对孩子鼓励不够,应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聊聊学习和生活。
家长可以给孩子看一些阳光少年和社会青年的对比照片,让孩子明白少年的魅力不是奇装异服。引导孩子仪表要整洁大方,行为要洒脱端庄,做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打球、跑步等,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态、健美的形象,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五、我家孩子很幼稚,思维上还像个小学生,和家人都很难沟通。初中之后就变得不爱和同学交流,现在越来越内向,我担心他在新同学面前会自卑,我该怎么办? 孩子不爱说话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经常打断孩子说话,否定孩子的观点,不够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觉得沟通没有意义;二是父母有“算旧账”“罪加一等”的习惯,孩子觉得少说话最安全。建议父母采取积极的沟通态度,增强孩子表达的信心和欲望。
“很幼稚”“小学生”“难沟通”都是父母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有时父母对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是不自觉的,一旦父母认定孩子“难沟通”,就会失去和孩子交流的耐心。孩子都是聪明的,一旦感受到父母的消极态度,就会丧失沟通交流的欲望。
家长在今后的沟通中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的观点可能不成熟,但父母要尝试挖掘其中的合理性,肯定孩子表达中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家长切记不要因为孩子在表达中的语病或态度而加重对孩子的批评与惩罚。
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团体活动,有时间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最容易实现的是一起跑步、散步,在运动中总会有一些分享和讨论,可以自然地打开孩子的心扉,提高孩子的交流欲望。除运动外,还可以通过走亲访友、集体购物、家庭会议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孩子自由地表达。 六、我妻子对孩子很溺爱,事事看不过眼,方方面面都替孩子做了。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上心,让他做点事情,不是说不会,就是说不敢,我该怎么办? 孩子今天的这种状态和父母包办一切的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父母的教养方式让孩子缺乏自信心。在心理学上有个“信心选择效应”——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孩子能在一次次判断和选择中积累成功的喜悦,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家长要明白,事事替孩子做主,不管是溺爱还是专制,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孩子虽然减少了犯错的机会,但也减少了选择的机会。缺乏选择锻炼的孩子总会担心自己的决策是错误的,面对问题时只会逃避。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要明白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成长起来的。
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家庭中,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衣打扮、饮食起居等事情,让孩子去挑选家人的食物,决定家庭活动的地点和形式,甚至让孩子参与家庭买车、买房、卖房这样的大事。在家庭外,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孩子在参加各类活动时,会频繁地做出判断和选择,能不断体验到挑战和成功。不管是兴趣活动还是公益活动,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都应得到父母的支持,绘画、书法、游泳、篮球、健身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孩子做出选择后,不管他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家长都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如果孩子选择正确,家长要赞赏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选择错误,家长要肯定孩子又积累了经验。每一次成功的选择,都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这种成功体验积累得足够多时,量变就会产生质变,孩子的信心基础就很扎实了。中职学生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尤其在做重大选择时,还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增强仪式感,强化孩子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