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琐忆】常恩满||​​誓死防御

 昵称70808387 2022-07-17 发布于山东


誓死防御

——回眸军旅之十二

常恩满

防御是我413团战斗在八里河东山受领的立下“军令状”的至高命令;防御是有效地保证兄弟部队出击拔点作战的基础;防御是经受最难最苦最孤独最难捱的日子;防御不是等敌来犯而是歼敌于阵地之下;防御就是用将士们的血肉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新的长城……

因此,当军、师首长们将八里河东山一侧原有多支部队防御的9.6公里长的防御战线交给我们一个团把守的那一刻,团长张发奎、政委张以明就决心把全团所有的兵力投入到一线阵地和哨所,展开一场积极的防御。团里留的预备队不足两个排的兵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一线的阵地被有效地筑起了一道铁壁铜墙,错综交织的火力网,可以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如果说战士们初上阵地时心中是忐忑不安的,甚至是略带恐惧的,但他们一旦熟悉和了解了阵地的物貌和敌情之后,尽管他们备受煎熬,尽管他们已经十分疲惫。但是,一定要坚持打出八十年代军人的战斗风貌,牢牢固守八里河东山防御阵地已然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将士们机智果敢粉碎敌特工千计次数的偷袭,打退了敌人上百次小规模侵犯。克服山路泥泞,潮湿,蚊虫叮咬,供给保障困难等诸多挑战。做到中央军委要求的“五不丢”即不丢祖国一寸土地,不丢伤员,不丢烈士遗体,不丢一枪一弹,不丢一份机密文件。为了不给后续接防的部队留下一个烂摊子,为了自我生存和战斗的急切需要,全团官兵积极响应部队的号召,利用战斗间隙开展了“把阵地当故乡,把哨位当家园”的规模性的阵地美化工作。随着一批批钢结构工事的运送到阵地,他们拆除了原来窝棚式的居住场所,修建起了一座座稳固的防炮工事和生活场所;他们深挖猫耳洞,使猫耳洞成为既能藏身又能有效防弹的护身场所;有条件的哨位砍来了山竹和树木,搭起了“望江亭”和“报国阁”。“花园式”阵地在一线已显普遍开花。

有的炮阵地在美化阵地的过程中,甚至开始了养鸡和小猪;有的战士弄来的菜种子、花种子,点点星星的在阵地上开始了养花种菜;而有的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我团二机连重机10班班长郑吉河是济南长清人,1983年入伍。作为一名有着三年兵龄的老兵,为了搞好阵地建设他可费了不少脑筋。他带领全班战友夯地基,砍竹子,搬木桩,很快修建起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适合居住的防御工事。他们像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修筑阵地。在阵地入口处,还别出心裁搭建起一个山门。门楣之上书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镇守南疆我当先,下联是奋勇杀敌建功勋。横批:报效祖国。但郑班长觉得唯一缺憾的是横联上的木板不对称。凡事追求完美的郑班长决心去砍伐一根粗壮的竹子,用来修补这一缺陷。有天上午,他带领1985年入伍的战士牟俊山一起去砍竹子。阵地周围的竹子基本上被其他班砍完了,要想砍一根符合要求的野竹子,必须得到离阵地稍远的地方去寻找才行。于是他们来到阵地外围的峡谷地带,这段线路属于防御区,平时很少有人来。郑班长抬眼一看,发现前方有一片茂盛的竹林,竹子粗壮笔直,生机勃勃。郑班长高兴地说道:“好竹子!就这儿了!”郑班长跳下陡坡,挥舞砍刀砍倒了一棵粗壮的竹子,高大的竹子“哗啦”一下应声倒地,倾倒的一刹那,郑班长突然发现在两根竹子根部有一枚手榴弹拉线爆炸装置。只要人为绊住拉线,手榴弹就会爆炸。

郑班长意识到情况不好,大喊一声:“危险!”迅速将身边的牟俊山用力推倒,并扑到他的身上。电光火石之间,手榴弹“轰”的一声爆炸,顿时弹片横飞,几块弹片击中郑班长的双腿,顿时血流如注。而郑班长保护在身下的牟俊山,安然无恙。看见班长为掩护自己而负伤,牟俊山心疼又心急。他忍住眼泪安慰班长躺着别动,抽身迅速跑回阵地,喊来副班长李昌元和其他战友。李昌元和战友们一边向连部报告,一边心急火燎地抬着担架赶到现场,将郑吉河送下了战场急救。直到部队轮战结束后,郑吉河班长才匆匆从医院赶回部队,踏上了归营的列车……

偶有的流血和牺牲,没有阻挡住战士们改造生活环境的信心。如火如荼的阵地的美化和建设中,战地的楹联却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普遍开花了。谁也没曾想到,出自一线战士手中的楹联的内容和内涵是那样的丰富,书写也各具方式。有用笔墨书写的;更多的则是战士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采用子弹壳、手榴弹的盖子镶嵌在泥土之中;有的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堆切的;有的在帐篷外涂抹油漆的;有的用五颜六色的染料涂抹;有的用泥丸摆列的;有的用芭蕉叶和树枝树根剪裁的。一时间,在各阵地上,在弹痕累累的战壕里,在潮湿阴暗的猫耳洞中,利用战斗间隙,或写或画,或雕或塑,用弹片、碎石制作假山、盆景,在猫耳洞外栽上各种花草,用石子在洞壁上镶嵌对联,用青苔制作装饰画和标语。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会手艺且有条件的战士用弹壳制成拐杖、烛台,用各色酒瓶的碎片制成玻璃贴画,用废药管制成花篮,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一个猫耳洞,虽然阴暗潮湿,狭窄得仅能容身,但坚守在那里战士用照明蜡烛日积月累流淌成形的蜡油,加工雕琢成为蜡雕,似雪山又似飞瀑,被题名为“生命之光”。修理厂的一些战士还用弹壳制成了形态各异的奖杯——“老山杯”,刻上“祖国在我心中”的字样,当做高级的纪念品赠人或自用。团里鼓励战士们开展阵地文艺体育活动,我团有几名文艺骨干联合组建了一个业余宣传队,在阵地上进行巡回演出,小型文艺演出使猫耳洞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出自阵地将士们之手的发自肺腑之言的阵地楹联,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且非常感人。这里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些楹联吧:

上联:洞猫⽿洞,洞洞藏龙卧虎

下联: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灭寇惩凶

横批:严阵以待

上联:为祖国⽣⽣死死皆伟

下联:死为民死,死死⽣⽣都荣光

横批:杀敌报国

上联:杰保祖国,丰碑永铸皆伟

下联:死作忠魂为民,浩长存都光荣

横批:精忠报国

上联:枪声炮声炸雷声厮杀声声声震敌胆

下联:国事家事拥军事安抚事事事揪民

横批:流捐躯

上联:枪声炮声喊杀声捷报声,声声慑冦胆

下联:⼿雷地雷定向雷连环雷,雷雷扬军威

横批:威震南疆

上联:三军浩,四海扬威,边关碧惊天

下联:⼀⽚,两,南国钲歌动地风

横批:戍边卫国

上联:后青春伴侣,花前下话正甜蜜量马路

下联:前线热,炮与中战犹酣然杀敌歌

横批:战争和平

上联:血流老山意在摘取正义果

下联:汗洒南疆旨在浇灌和平树

横批: 文明之师

上联:大仗小仗仗仗必胜

下联:小苦大苦苦苦能吃

横批: 南国柱石

上联:尽天职但求幸福十亿人

下联:流热血不惜牺牲一个我

横批: 壮哉老山

上联:患得患失怎上老山

下联:忧生忧死莫入軍营

横批: 献身边关

上联:硝烟袅绕青山间

下联:饭菜香飘泉水旁

横批: 风味山珍

上联:风餐露宿谱写青春歌

下联:琴声鼓瑟奏起交响曲

横批: 青春永驻

上联:两地相思化战斗豪情

下联:三春霏雨滋天涯芳草

横批: 一代风流

上联:战士心赤子心心心想四化

下联:慈母情人民情情情系边关

横批: 情献中华

此外,炮兵有炮兵的楹联;卫生兵有卫生兵的报楹联;炊事兵有炊事兵的楹联;军工队有军工队的楹联。

且看这幅适合所有兵种的、一幅贴在厕所门前的楹联吧:上联为:出恭,出尽污泥浊水;下联:清肠,清净魑魅魍魉,横批:伦敦(轮蹲)。

呵呵,有才吧!

这些军旅文化中的经典奇葩,反映战地生活及广大指战员情怀的楹联,声情并茂,生活气息浓郁,抒发了广大指战员的博大情怀与精神风貌。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熔铸于副副对联之中。这些出自阵地軍人之手的发自肺腑之言,意味深长,非常有文化内涵,非常有时代的意义。

六号首长崔德润不仅有心的把这些战地的楹联进行了组织和收集,而且把它发给了家乡的《沈阳日报》。《沈阳日报》慧眼识珠,当即不仅用头版一个整版全文发表了这些楹联作品,而且还加了编者按和评论。这这一举动极大的鼓舞了前线将士们的士气和写作楹联的热情,长期防御的思想日久深入人心。

邵红兵和2炮连侦察兵章立伟在1379高地

1379高地是138师在八里河东山最高的一个阵地,同时也是建立炮兵侦察所的绝佳位置。我团107火箭炮连、2营82无后座力炮连,都纷纷派出侦察兵在此驻点。他们主要的侦察方位是阵地北面敌军821特工团。这支敌军是我军的劲敌,也是宿敌。1984年,该团特工就是从1379高地侧下的1134高地渗透进来,袭击了我方雷达站,给我方造成重大损失。我军一直想寻找战机报一剑之仇。然而,在我方秘密侦察敌军的同时,敌军女子特工“三八”班也在对我方阵地进行隐蔽侦察。一旦发现目标,她们就会呼叫炮火对我方进行打击。一天,二营营部所在的829高地落下几发炮弹。万幸的是这些炮弹全部打到山谷里面。二营长饶前进求战心切,一次次向团里申请打进攻,被团长吼了回去。他心中窝着火对二炮连连长王玉根说:“你们连也得加强侦察兵的反侦察能力,逆战奇袭,争取将敌人的那个“三八班”干掉,为二营争得荣誉。”王玉根不敢怠慢,立刻下令二炮连侦察班具体操作这件事情。二炮连指挥班班长章立伟是武汉兵,这兵脑瓜子灵活且有主见,有胆识,炮兵侦察业务一流,是一个闹事不嫌事大的主儿。他领着1985年入伍的临沂新兵纪光才披星戴月,日夜潜伏在1379高地一带,抱着炮观镜对着阵地前方那片诺大的原始森林仔细观察了一个月,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他正在垂头丧气,感觉到没有办法完成王连长交付的作战任务时,忽然遇见刚从敌军阵地潜伏归来的138师侦察小分队。这支精英小分队中有武汉籍战友秦汉青,秦小英雄是打“9.23”战斗的一等功臣。章立伟向秦汉青诉说了自己的烦恼,秦汉青听后透露出重要信息——1379高地防区有一条小路穿过原始森林,可以直抵敌军防区。敌军的“三八班”女子炮兵侦察班,可能就隐藏在原始森林里面某个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与我们对等观察。不如咱们组织一支突击队,一举歼灭她们。

2营营长饶前进(左一)在阵地上

章立伟闻听,立刻茅塞顿开。打虎亲兄弟,上阵纯老乡。他联系了3位武汉籍战友:107炮观的李钢、3连8班的陈文斌、6连4班的王兵,跟大家讲述了作战企图,要求大家随他一起深入原始森林寻敌军“三八班”女子侦察班。这仨人一听章立伟的主意,竟然一拍即合。章立伟要求“小分队”全副武装,带足一天的干粮,持冲锋枪,每人3颗手雷,做好不成功则成仁的思想准备。四个人约好第二天早晨7:00,准时在1379高地山脚下溶洞口见面,从6连7班防区出发,进入原始森林。为了保证此次行动安全进行,章立伟特意嘱咐1379高地上107炮观的一名老兵和2机连的武汉籍老乡王刚和邵红兵注意加强戒备,如果看见他发射3颗信号弹,就表明3号目标请求炮火支援,及时通知随时在829高地待命的纪光才,命令纪光才组织3排的3门迫击炮朝3号目标发射炮弹……而战友们的一些异样举动,传到了二排长王建民耳朵里面。他们的大胆行为被报告到营长姚前进那里。饶营长一听赶紧带领众人爬上1379高地,截住章立伟,当众大骂:“老子让你搞侦察,没让你擅自行动去搞暗杀。你要是不要命,老子就把你送到那拉口去,让你和敌人面对面的干仗!”姚前进使出了团长骂他的那个句话:“我们的任务不是进攻,是防御,是防御。”机灵的章立伟脸上立刻堆出了真诚的笑,打死也不承认有这回事儿,一口咬定战友们是在开玩笑……

然而,当全团官兵死守防御阵地将近一年之时,1986年4月初,团值班室接到师指值班室打来的电话:金仁燮师长带领前来见习的136师副师长席科茹到413团检查工作,请张团长、张政委在芭蕉坪基本指挥所等候。

团长张发奎(左一)、师长金仁燮(左二)、政委张以明(右一)陪同总部首长视察

很快,金师长、席副师长来到了413团基指。先是简单谈了一些别的问题,张团长和张政委不知道金师长、席副师长前来413团的目的时,金师长开口了:“张团长,部队快要撤出阵地了。在撤出之前,你们团再最后拔一次敌人的据点怎么样?”

张团长一听就懵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深知:出击拔点作战比起阵地防御作战伤亡概率要大得多。我413团指战员,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没有一个畏战不前。如果战斗需要,他和张政委都会带头往上冲。目前整个老山战区防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且,一线干部战士经过艰难困苦的11个月坚守、战斗,已经非常辛苦。即将结束轮战、撤下阵地的消息已经在部队传开,这个时候再实施出击拔点作战,显然是不太合适。张发奎团长没有想到金师长会给413团出了这么大的一个难题。但是,张团长怎么忍心让将士们在胜利的曙光出现之时,让战友们再一次面对鲜血和伤亡。作为413团团长,金师长既然点名问到他,他无可回避的诚恳地说:“师长,如果您是在征求意见,那我就要讲真话,讲心里话,我不同意再拔点了。”金师长问:“为什么?”

他说:“部队还有20多天就要撤出阵地,现在全团干部战士归心似箭。大家都在期盼着平安回家,和父母、老婆、孩子团聚。这样的情绪之下,是不适合再组织实施拔点作战了。如果是作战初期或中期,拔几个点都可以。现在不行,时间来不及了!拔点作战最少要准备一个月,要安排抵近侦察,要进行沙盘推演,要组织反复演练。还要进行火力侦察,组织步炮协同,确定拔点作战敌人的数量,进行弹药储存等一系列准备活动。我军历来不打无把握之仗,守必坚、出必胜。出击拔点作战是要一举端掉敌人盘踞的据点,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短短20天时间仓促开战,拔掉敌人的据点没有任何问题。我唯一担心的是部队伤亡较大,这个结果不可避免。我不想在撤出阵地之前,贸然拿干部战士的生命做赌注。如果师长不是征求意见,而是下达作战命令,我413团坚决执行,毫不含糊。而且,保证完成任务!但是,您要是征求意见,这就是我的心里话。”团长的一番话说出口,金师长愣了,席科茹副师长也愣了。他转头看向张政委,问:“你的看法呢?”

张政委毫不含糊地说:“我同意张团长的意见。现在干部战士确实归心似箭,从心理状态上看,这个时候不适合再进行出击拔点作战。”听闻“二张”的表态,金师长神情严峻冰冷,却没有发火。虽然团里两位主官的想法不如师首长所愿。“二张”不听金师长的话,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过去从未发生,以后坚决杜绝。当时守在芭蕉坪指挥坑道里面的团基指所有人员都听得一清二楚。张团长和张政委坐在值班室中与金师长交流,基指其他人员却紧张得心都悬在嗓子眼儿。大家静悄悄的,谁也不敢大声说话。11个月以来,413团芭蕉坪基指坑道里面从来没有这样安静过。这次谈话的时间不算太长,却“余音绕梁”。大家背后都在议论:“团长和政委太敢讲了!”

随着轮战任务的即将结束,渴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载誉而归的又何止是战士。一营营长于显军亲自组织了侦察小分队翻越国境,穿越敌阵地抵近侦查,小分队堪称“敢死队”,多次在趟敌人布下的雷区受困,多少次又险象环生……一营教导员徐继舜,多次组织小分队前出敌阵地试图抓“舌头”(俘虏)。有一次敌人设下的拌雷线己触碰到了他的裤脚,他正欲向前时,被警卫人员一把拉了回来,生生的捡回了一条命……

抓敌俘虏和防敌被抓成为俘虏。到了轮战后期,已经成为防御作战的双方急需防卫的要害。我方也做出了极重奖励办法:若阵前能抓获敌人一个俘虏,除给予当事人立功授奖之外,还可奖励最高达五万元奖金。这在当年对中国一般的家庭来说,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

突然有一天,我团的设伏小分队还真从一线抓回来一个俘虏。消息传来,群情振奋。当这名俘虏被带到芭蕉坪的坑道时,我们都争抢着一睹为快。可我走近一看,这兵俘虏穿得破衣烂衫,赤脚没鞋,衣服上也没有领章帽徽,身上无枪无弹,怎么看都像是个孩子。见此情景,我们不但没有对他产生恨意,反倒是多了点怜悯。只见小俘虏用手比划着嘴和肚子,当时,我们多数人只会十句诸如:“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等对敌喊话的越语,其它的越南句话多一句也不会。但我们从小俘虏的手不停地比划中似乎揣测到他是饿了。于是就给他端来一碗方便面。小俘虏急忙接过面,三下两下,狼吞虎咽地几口就把一碗面吞下了肚。团里战时配属了一名越语翻译叫汤文明,是云南曲靖地区人。大家急忙把他叫来,经过翻译的审问或沟通,我们才明白,原来他真是一个孩子,当年不到十五岁。他的舅舅是给越军阵地做饭的,当天他和舅舅走散了,误入我方阵地,被前出设伏的我方逮了一个正着,当做越军俘虏给带了回来……

二连卫生员、一等功臣李海运

我连二连卫生员李运海,被抽调到412团参加1.28战斗。临行之前,他把对象的照片往胸前一揣,毅然地告别战友。指导员张万仁与他惜别之际,勉励地说:“把入党志愿书的表先填好了,到了兄弟部队别说自己连个党员都不是,给咱连丢人。”李远海是幸运的,他在激烈地拔点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连续抢救下了八名伤员。由于他出色的挽救了八名战友生命,138师党委给他荣记了一等功。

然而也有不幸的。部队在轮战期间,全军各兄弟部队和军事院校都把各自的“精英”和“尖子”,送到一线血与火的战场上来历练。其中,就有中央警卫团送来的内卫“精英”们。被外界誉为“ZNH的保镖”的到来,首长们是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无比的压力。原因只有一个:这些国宝级的精英们可伤不起,更不允许阵亡。因为他们是在全军范围内精挑细选的真正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有“两把刷子”的人物。他们在阵地上见习期为三个月,在严密的保护和“看护下”即将撤下阵地。然而,当战士们依依不舍的将北京战友的背包送上了前来接他们的卡车时,噩耗还是传来了。当团首长们着急的问怎么回事的时候,战士们哭着说:“今天一早,我们就准备将北京战友的背包捆好送他下阵地,可是临行前,他真诚的说:你们班三个月来在阵地上给了我很大的关心,就让我再为你们背最后一次水吧。我们实在是争执不下,就派了一个战士守护他到山下去背水,那条路是我们天天走的上下山之路,可不知这次怎么了,北京战友就偏偏踩着了地雷……”在无数次和无数个惋惜的叹息声中,救护车把这名ZNH的战友接走了,然而,他的一条腿却留在了阵地上,成为陪伴他朝夕相处三个月战友们心中永远的痛。

要撤下阵地了,炮阵地上养的鸡也该杀了。可是散养的鸡躲在阵地的丛林里,虽然没走远,但要抓活的也确实不容易,无奈之下,只能用枪打,然后才能上锅炖着吃;要撤下阵地了,保卫股股长吴利强的香烟断顿了,他找到了六号首长“嘿嘿”的说:“都“断粮”两天了,给一盒烟抽呗。”六号首长面带微笑说:“小常,吴股长烟断顿了,不吃饭,他可以,不抽烟,他不行,那就给他整一盒呗。”我忙打开深藏的子弹箱,剥去紧裹着香烟的外包的塑料布,正准备取一盒香烟的时候,身后的吴股长伸出了大手,一手抓了三盒香烟。我忙着去阻挡,他却拿着香烟转身就跑,嘴里还念念有词:“你这孩子,不就几盒烟吗?谁抽不是抽呀。首长说给一盒就一盒呀,你这也太抠了呀……”你看看,说是讨烟,这回改抢烟了。还成了我的不是了,您说这是啥逻辑。然而,我却深深的知道:吴股长去阵地时,已经答应了阵地上的战士,下次再来时,他一定给他们带一盒烟。我也更知道:有一名战士已经再也抽不上他送来的烟了……

前线文艺小分队

在防御作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余篇。但是,我始终珍藏并用心保存的是两份我团出版的《抗敌报》首刊。而即将我们告别坑道的时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同志前来芭蕉坪坑道收集战争中有意义、有价值的纪念品。他们得知我手中保留着《抗敌报》首刊,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动员我把珍藏的《抗敌报》捐献出来。

他们的要求不能说是不合理,却像是在剜我的心头肉。尽管我依依不舍,最后还是答应了他们。我觉得这份珍贵的报纸不仅仅是属于我,而是属于我们413团这个英雄的集体。这份珍贵的报纸收藏在军事博物馆,我们413团的奉献和牺牲、光荣和骄傲,就会让更多的人们所知晓。岁月不朽,我413团就不朽!我万般眷恋地将《抗敌报》首刊捐赠出去,军博的同志当即给我开据了收取证明书。一晃过去了37年,我一直在想,我珍藏的那两份《抗敌报》首刊,是否还静静地躺在军博的库房里?它们是否安好?今生今世,我是否能够在军博与它们重逢?

经过336天的殊死防御,我们终于要告别了命悬一线的芭蕉坪。当撤离的命令到来之际,我们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了,我们疲倦的身体终于可以休憩了,我们终于可以告慰我们的亲人,我们凯旋而归了,亲人们终于可以团圆了。

当列列的车队到达麻栗坡县时,我随从首长一起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英勇牺牲的烈士,向他们作最后的道别。我默默的环顾正在建设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红色的土壤散落着,战时装态下的陵园略显冷清寂寞。这里没有高大的青松,没有参天的翠柏,只有几棵幼小的树苗在风中矗立,扫墓的人寥寥无几,我心潮难平,思绪万千,英雄不死,只是归去……

麻栗坡烈士陵园

别了,八里河东山;别了,英雄聚集的麻栗坡;别了,长眠于南疆可敬的战友……气笛一声长啸,从此天涯隔离。

军车越过了翠绿环抱的青山,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婆娑的芭蕉树林在我们眼前摇晃着舞姿,绿油油的成片的稻田里,水稻已经开始了抽穗,难抑平静的心情下我想起了伟人毛泽东主席的那两句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是的,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常恩满,湖北武汉人。1983年入伍,赴滇轮战期间担任413团政治处领导警卫员兼报道员,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荣立三等功。1987年回地方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曾荣获湖北省先进新闻工作者称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学历,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在央企武汉钢铁公司从事多管理工作,高级政工师。喜欢摄影和文学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