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锦囊 上述苗苗案例中的自伤自残现象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据某市人民医院心理科统计,5%的就诊青少年有自残行为,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美国某心理健康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15%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国家原卫生部曾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的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居死因首位。在全球,自杀是15—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涉及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问题,就是家长们的软肋,尤其是新闻报道中时时出现的青少年自杀行为,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痛。是什么因素导致中职学生做出危害身心健康的极端行为呢?
青春期孩子遇到问题时,因为担心受责备,往往不告诉家长,而选择自己独自承受痛苦或告诉同伴。但他们大多没有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一定要主动了解,注意以下常发生在中职学生身上的隐形杀手,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1.网络使用问题严重威胁孩子身心健康乃至人身安全 互联网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固然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然而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对缺乏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充满了隐患,如游戏成瘾、网络交友安全、网红打赏、网络犯罪、网络赌博、校园贷等问题,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陷阱。家长们最头疼的,便是孩子没日没夜地打游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孩子们玩网络游戏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更加沉溺于各类手游不能自拔。因过度沉迷于游戏,孩子与父母产生严重冲突,甚至砍伤父母或自伤自杀的案例时而有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6月18日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并明确9项诊断标准,以帮助精神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对游戏产生依赖。 2.校园欺凌事件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校园欺凌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通常让孩子身心双重受伤,长期笼罩在心理阴影中,影响学习成绩,甚至有些孩子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长期受到欺凌还容易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孩子很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变得孤僻、偏激。校园欺凌是家长们想象不到的可怕,因为欺凌者也是孩子,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底线。 现年27岁的王晶晶从2008年考入高中开始就遭受校园欺凌,被同学孤立排挤,被骂成“整容女”“炫富女”“神女”,遭到同学恶意P图,甚至肢体暴力……就像所有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学生一样,当时的王晶晶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厌倦、抑郁的情绪使她的成绩从班级前五名跌至谷底,最后参加高考复考,也只考上一所普通大专。恶意欺凌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九年时间里,欺凌者像魔鬼一样追在她身后,在大学的贴吧里、母婴平台里、社交媒体里,他们肆意诽谤、谩骂王晶晶。直到2017年,她决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将一名带头恶意攻击她的校友蒋某告上了法庭。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王晶晶胜诉了,法院认定蒋某构成诽谤罪,判处拘役三个月。年少的委屈通过法律得到了些许安抚,王晶晶的人生却无法从头来过。 3.盲目崇拜偶像导致青少年的疯狂极端行为 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崇拜的偶像。首先,因为孩子有爱,有想爱的对象。但同时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崇拜偶像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亦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孩子崇拜明星,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偶像,是因为他们喜欢的那些明星身上包含着他们向往的一些重要价值,比如能力、职业、身份、形象、荣耀等,这也是他们自我认识的一部分,他们需要通过崇拜行为来进行自我塑造。孩子崇拜的目标就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发展与成长,比如品格建立、心理发展、人生观的形成等。其次,喜欢追星的孩子多半缺乏家庭关爱,渴望得到父母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一旦得不到就容易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受人仰慕的明星身上。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那些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更容易把那些演艺明星奉为自己的偶像。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减少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但有些孩子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及疯狂行为,如高额打赏网红、盲目模仿明星的言行和生活方式、为博明星关注而自残甚至自杀,显然已经偏离了榜样教育。近年来,这样的案例不绝于耳:2011年,某地小女孩模仿电视剧中的角色上吊身亡;2013年,女童用10万压岁钱买车送某台湾艺人,扬言如果不收就砸车;2017年,某两位流量明星公布恋情,有粉丝直播自残和跳楼……如果孩子盲目崇拜偶像并做出疯狂行为,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