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殿华到李鸿章再到张爱玲:这一大家子都是读书人

 新用户8926AVU2 2022-07-17 发布于北京

李殿华是一个“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在安徽合肥乡下有几十亩地,他家是一处三进的小瓦院,算不上很富裕,至多相当个中农,年成不好的时候,日子过得就很紧张。他虽然总不进城,但总想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于是对科场考试尤为上心。但是他考试总不顺利,科场屡次失意,后来只得在家设馆教学生和孩子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李殿华心气很高,立志让四个儿子都能读书做官,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为此,不惜工本地请来科场高手当家庭教师,助儿子们攻读、备考,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请了懂得“科场攻略”的老师来当家教。

文章图片1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李家老宅

李殿华有四个儿子,第一个向科举“发起进攻”的是大儿子李文煜,但是,考上秀才之后,李文煜便止步不前,再也没有进步,后只得也学父亲的样子,在家开馆收徒教书。接着,李殿华的二子李文瑜、三子李文球也都没有如愿更上一层楼,李殿华不禁有些郁闷,只能把最后的希望放在小儿子李文安身上。

谁知这个小儿子李文安性格比较内向,“资性中下”,从小身体又很弱,因此读书起步也晚。别人家聪明的孩子四岁就开始启蒙了,他到八岁才读书。到了十三岁。别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李殿华望着他直发愁,心想家里可能没有读书做官的命,认为小儿子就是个贪玩不用功的主儿,于是,只好让大儿子李文煜来督阵,专门管着他读书。

在清朝时,全国每四年才有一次考进士的机会,而每次只有百余名幸运者能够登榜,可见科举之难比现在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难多了。李文煜虽然自己屡试不中,但对小弟十分很严格,每年正月初三就开学,一直要念到大年夜为止,毫不放松,用“长兄如父”“严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几句话来形容李文煜兄弟毫不为过。这个过程持续了多少年可能现在很多人难以想象,是近30年,李文安在35岁那年(1834年)才在江南乡试中中了举人,4年之后,他在年近40的时候,终于中了进士!

李文安终于实现了父亲李殿华的理想;

李文安终于跻身于京城衮衮诸官之列;

李文安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即是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惟一的一个进士。

这一切来之不易,在这之前,李文安已经历了十数年的寒灯煎熬,期间也当教书先生,或收徒,或设馆于人家,但自己的功课绝不放松,而且他已经结婚有了家室。

文章图片2

李文安(1801-1855)画像

李文安的父亲李殿华略懂些医道,尤擅长儿科,有一年李殿华在路边发现一个啼哭不止,浑身发烫的女孩,这是个被遗弃的病孩。李殿华见了心生怜悯,于是抱回家治疗,几番调治后居然把女孩的病治好了,可是孩子的脸上却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这对女孩来说,是个不小的缺陷。女孩没有地方去,就成了李家的一员,长大后就在李家帮着干活,她要以辛勤的劳动来报答李老太爷的养育之恩。她既然要整天跑进跑出的干活,也就没有必要像深闺里的小姐一样裹小脚了,同时也没有亲生母亲在旁监督她裹脚,那双自由自在的大脚就成了她生活中的好帮手,什么重活儿都不含糊,但久而久之却成了村民们的笑料。一个脸上长了麻点,蹬着一双大脚,又整天在地里干活儿的姑娘,长大之后是很难找到一门好婆家的,何况还是个被丢弃的孩子。但她不知道,有一双善良的眼睛早就在注意她了,这就是李家的四少爷李文安。李文安是个心慈面善的人,见不得人家受苦。有一天他晚上从外面回来,看见姑娘劳累得倒在灶门口睡着了,就顺手脱下外衣盖在姑娘身上。其父闻知后,知道儿子对姑娘有情,遂命之结为夫妇。孰料新娘子有很强的“帮夫运”,她的非凡才能在婚后不断地表现出来。原来她也姓李,是同县李鸿谟的女儿,李鸿谟本是贫民,后因女贵赠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特殊的身世,使她不仅吃苦耐劳,泼辣能干,遇事有“豁出去”的气概,而且有很高的智慧。她善于治家,前半生非常辛苦,后半生极其享福,应验了中国人的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老话。

文章图片3

李文安的妻子李氏

李文安中进士后,先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年在刑部为官,后在1841年会试外廉官,开始为刑部中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后为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1852年太平军占领安庆,江宁、两淮农民军四起。李文安在家乡倡立“淮南乡约,条教精详,里人信从,为日后团练义勇之本”。1853年咸丰命他回老家协助清剿太平军,战绩显著。1854年换顶戴以知府使用。李文安又在老家磨店办乡团会,1855年又在撮镇邑棠寺招募兵马,扩大队伍,并在合肥,巢县设立清湖,保卫两局。由于他盛暑严寒奔驰,积劳成疾,1855年病逝于团练公所,终年55岁。逝后追赠道员,先赠资政大夫,通议大夫,建威将军,又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通奉大夫,在中庙建专祠,宦绩战功宣付国史馆立传。

李文安夫人李氏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六男即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和两个女儿。

大儿子李瀚章于1889年至1895年期间,奉旨接替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李瀚章遂偕其母、弟辈移家于南昌。两广总督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文章图片4

李瀚章(1821-1899)

三儿子李鹤章开始跟随从父、兄治本籍团练。咸丰十一年(1861),授知县。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在江苏进击太平军。次年,他领兵由常熟向江阴进军,授知府。同治三年(1864)授甘肃甘凉兵备道,这年冬天,曾国藩调其军赴湖北,后病归,遂不出。

文章图片5

李鹤章(1825-1880)

四儿子李蕴章在十二岁的时候得了眼疾,盲一目。但他性情温良孝顺。由于身体残疾,李蕴章乡居一生,负起照顾双亲的任务。相传他性极聪颖,且善理财,史书上说他“好谈经事务”,李蕴章受封徵仕郎,赠通奉大夫,后赠中宪大夫,晋赠荣禄大夫。

五儿子李凤章因军功保升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加道台衔。1892年诰授光禄大夫,1894年追赠荣禄大夫。

文章图片6

李凤章(1833-1890)

六儿子李昭庆初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驻防无为、庐江。同治元年随淮军去上海、江浙一带。曾国藩称赞李昭庆有文武兼资之才,然而李昭庆一生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在李鸿章兄弟六人中,素有“穷老六”之称。

李文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

而李文安的二儿子名声最为显赫,他就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的李鸿章。

文章图片7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幼时聪慧,沉浸于学习读书中,后来初试会试落榜,便拜在曾国潘门下读书。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学习了曾国潘“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后半生打下了思想基础。后来入仕之后,尽心尽责。受到重用后,开始凭借上位者的信任,寻求大清强盛之道。他组建淮军,创办北洋水师,镇压太平天国,领导洋务运动等等。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死后更是被清廷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更甚者成为清朝唯一一个在北京修建祠堂的汉族官员,朝廷还会定期举行祭祀。

文章图片8

李鸿章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与西方列强谈判

李鸿章儿女共有六人,原配夫人周氏生子李经毓,早年夭折;

长子李经方是由六弟李昭庆过继的,所以又称嗣子,后任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刘氏姐妹,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

文章图片9

李经方(1855-1934)

次子李经述是由继室夫人赵小莲所生,因系嫡出,所以李鸿章逝世后由他承袭了肃毅侯的爵位,官至三品参赞官;

文章图片10

李经述(1864-1902)

三子李经迈字季高,是妾莫氏所生,后出使奥国钦差大臣。

文章图片11

李经迈(1876-1938)

在李经迈前后,莫氏还各生有一子:谱名经远、经进,谱上记载均作“觞”,也就是出生后不久即早夭了。

赵小莲还为李鸿章生了两个女儿李经(又名菊耦)和李经溥,这两个女儿都是李鸿章的掌上明珠。因女儿都聪明过人,文墨清通,可以帮他处理公文。尤其长女菊耦,见识高,口风紧,所以他一直把她们留在身边,迟迟舍不得让她们嫁人。但他的大女儿却被李鸿章在24岁“高龄”时嫁给了比她大19岁的张佩纶,这个张佩纶还是个结过两次婚的“罪官”。

文章图片12

李鸿章夫人朱小莲与女儿李菊藕

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咸丰年间曾任安徽按察使。就其本人的操行来说,是个极为清廉、耿直的好官,只不幸生逢乱世,结局很是凄凉。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张印塘大人与李鸿章的结交。张印塘和李鸿章曾在合肥、巢县一带并肩作战,两人意气相投,遂结为至交。张印塘后来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交战,因战败被革职,留营戴罪效劳。此后目睹局面日益崩坏、同僚好友败亡,心中越发郁闷。于次年,在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病死了。那时候张佩纶,年方7岁,是个刚够学龄的小孩子。在辗转流离中,张佩纶发奋苦读,23岁那年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他做了官后,敢于直谏,因而名声大起。后又担任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了中央监察部门的副职长官。那时李鸿章已是威名赫赫的北洋大臣了,念及旧日袍泽之谊,李鸿章对张佩纶也很器重。青年时代的张佩纶,是个旧时官场上典型的“清流”人物,耿直自负。不仅在正史上有名,而且还被写进了通俗小说,成为文学人物。清末有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专写官场黑幕,其中之一的《孽海花》就绘声绘色地写了他的“事迹”。书中有个人物叫“庄仑樵”,就是影射张佩纶的。

文章图片13

张佩纶(1848-1903)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连上数十道奏章,力主抗法,朝廷就派他到福建马尾港去督军。可惜一仗打下来,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战后追究责任,他被革职发配到边地察哈尔、张家口效力。他先后有两任夫人,都是病死的。到1888年,张佩纶戍满回到北京时,已是一个光棍汉了。就在这灰头土脸之时,在天津的李鸿章向他伸出了援手,将张佩纶收入幕中,协办文书,掌握机要文件,当了个心腹师爷。入幕半个月后,张佩纶又有了奇遇!李鸿章决定把女儿李菊耦许配给他,并且当下就办妥了订婚仪式。这一年,张佩纶年已41岁,李菊耦才22岁,两人相差19岁。这桩婚姻,当时就有很多人侧目,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很不般配。张佩纶年纪偏大不说,还是个罪官,仕途前景很渺茫。从留下来的照片看,相貌上也无什么过人之处——八字胡,目光无神,体态偏肥,不过是常见的清代官员模样而已。而李菊耦在那个时代虽是大龄女子,却是个地道的美女,标准的鹅蛋脸,眉清目秀,双眸如漆,透出一股清新可爱的书卷气。

文章图片14

李菊藕(1866-1912)

此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又遭败绩,大清国被迫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因之声名狼藉,甚至被国人以民族罪人视之。张佩纶大概有感于此,自此绝足官场,再不要那顶官帽子。就在那一年,李鸿章油尽灯枯,在“三百年来伤国乱”的悲哀中去世了。张佩纶晚年过得相当颓废,只以酗酒解愁消磨残生,老岳父死后一年多,寂寞中的张佩纶也追随而去了。他遗下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两岁。男孩名叫张志沂,是近代作家张爱玲的父亲。

文章图片15

张志沂(1896-1953)与女儿张爱玲(右)和儿子张子静(左)

张志沂娶的是清末首任长江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广西盐发道黄宗炎的女儿黄素琼。黄素琼后来觉得名字不够浪漫,出洋时自己就改为黄逸梵。张志沂和黄素琼都是22岁结婚的,当时是人人称羡为的'金童玉女',门当户对,才貌般配。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她虽然生身豪门,但由于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并不幸福。婚后的黄逸梵与张志沂每日都是争吵并日益升级,终至不可调和。这致使黄逸梵多次出走国外,到后来一生漂泊在国外,最后终于客死他乡,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作为张志沂的妻子,接受了新思想的她自然无法容忍丈夫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惯他无所作为,最终两人的婚姻破裂。家族的日趋衰败,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自然给女儿张爱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一切以后曾多次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图片16

张爱玲母亲黄素琼(1896-1957)

在张爱玲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既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的血液,也吹着新鲜的来自西洋的风。传统和现代、守旧和改革、旧式与新式,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共生与交织中,造就了张爱玲日后惊艳的文字和绮丽的风格。

文章图片17

张爱玲(1920-1995)

1953年,李鸿章的外孙张志沂、张爱玲的父亲去世,终年57岁;

1957年,李鸿章外孙媳妇黄素琼、张爱玲的母亲在伦敦去世,终年61岁;

1995年,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在美国去世,终年74岁。

文/孙海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