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散文中篇连载|张恩岱:穿越贫穷的隧道——追忆“六一”屯五十六载奋斗历程(8)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7-17 发布于广西

纪实散文

穿越贫穷的隧道(8)

——追忆“六一”屯五十六载奋斗历程

@张恩岱

续上(七)

他们知道,现在已经是分田到户,“农事”已经是各干各的,已经没有“集体”存在,工作已经不是由他们像以前那样每天都由队长去统一派工;村里对涉及大家的事情也不能由几个队干讨论就能够决定。像打通“隧洞”这样的事,虽然是为全村群众的利益着想,对村里来说,没有损害到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对全村人是百益而无一害。如果“隧洞”真的能打通,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能改变全村人的生活、生产环境,但是,当时没有那样的提法,在那个时候,所讲的是,改变大家的生活、生产条件与现状,或者说是降低大伙的劳动强度,提高大伙的劳动效率。这是大家都会拥护、都会拍手称快的事情。关键是,如何让大家相信打通“隧洞”的可行性。

因为,要打通一个不知道有多厚的“隧洞”,那是大工程,工期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的事情,有可能是三年、五年,甚到是八年、十年的事情。那是“持久战”的事,大伙没有信心,达不到共识,最后坚持不下来,那将会半途而费。只有大伙相信了,觉得那个事行得通。达到了共识,才能够坚持做到底,才能有“不成功,绝不收兵”的决心,那怕是,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完,下一代仍坚持做下去。

也许,是时代的造就。

也许,是上苍在为“六一”隐匿着一个“福祉”的同时,又在冥冥之中为“六一”造就那么一个人——一个有勇力而又有智慧地去鼓动“六一”人去博弈、去奋发、去开发那个“福祉”的人。

那个人,就是卢明远。

他提出了,先把自然岩洞“洞口”打开,让大伙看看的建议。

卢明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初中毕业生,与村里其他人相比,他有文化,有知识。大伙也都比较相信他,几个队干也很器重他。


                (图为当年卢明远为探叔羽溶洞就从此洞的上端爬下去)       张光烈摄

 

那时,是刚分田地到户的头几年,每一年,各家各户已经解决了“肚子问题”,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每年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还为解决“肚子问题”四处奔波。分田地到户后,大伙们一年只需在农忙时节,忙上几个月后,就没有事干了,一天大伙基本上都是窝在家,而不像现在那样,可以到外地打工挣钱。那几个队干,尽管他们自小长大,没有读过多少书,与外界交往也少,可是,自小就听到、见到前辈人“行善积德”,方能造福子孙的一些言传身教。而这,“铺路修桥”就是其中的一大善举,在农村,历来把其当作是一项“修阴功”的善行。因而,大伙儿也就把村里打通“隧洞”当做是在为子孙“行善积德”,为子孙造福的事来看待。

“饭桌”会议又多次地在几个队干和几个在平时比较说的话的那伙人举行。他们决定,先以他们为主,几个人先动手干起来,先把“洞口”的那块岩石暴破炸开;可能的话,还要尽量“游说”,做好自己亲戚好友的工作,让他们支持打通隧洞的工作。让村里更多的人看到有那么一个“黑洞”,让大家知道,打通“隧洞”是奉行上帝的“圣旨”。要大家都有打通“隧洞”的信心与决心。

他们在多次的饭桌上“喝”出重大的共识后,决定大造声势:

其中,为了让“六一”的子孙“娶得上媳妇”、“留得住媳妇”是他们最大的呼声。

开挖、凿洞所用的钢钎、铁锤、手持凿岩机好解决,可是,所需的雷管、炸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因为,那两样东西,是管制物品。购买需要办理逐级的审批手续,也很麻烦。

我们以队里要挖拓“叔羽隧洞”的名义,以队里的名义打报告。那时,报告打到团乐大队,大队看到报告时,先是很惊愕,很疑惑。他们不敢相信,他们从来没听说过“六一”有那么一个“叔羽隧洞”存在,怕我们虚构买雷管、炸药来用在别的地方。不过,也难怪,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把要打“叔羽隧洞”的事或者说方案跟他们说过。

几经周折,我们把雷管、炸药买来了。因为,那是管制物品,为了安全,我们落实两个人把那两样东西分开保管好。

1985年5月,经选好黄道吉日,我们这帮“愚公”的子孙开工了。

洞口炸开,人们只要走进洞口,就可以看到左前方有一个约30米深的“黑洞”呈现在眼前,不用我们作更多的解释。大家都认为,这是冥冥之中上苍赐给“六一”的“福祉”。以后的事,就看“六一”人自己的奋发。

其实,“六一”人,特别是那一帮曾在山旮旯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里走出来的老人,他们决心将人生作“砝码”,为子孙一拼;还有那一帮“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的年轻人。在“隧洞”开工不久,他们就主动地投身到开挖、凿洞的工作之中。尽管大家都知道,参加做工的,都是没有酬劳,是自愿的,且很苦很累。可是,还是有很多的人报名参加。只是在刚动工的时候,因工作面还小,一下容纳不了很多的人,队干们只是先挑选一些有打石凿炮眼经验和一些年富力强的人参加。

在施工中,有很多人,尽管他们是农民,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那双手是劳动的手。可是,像这种一整天都是手握钢钎或抡锤敲石或搬扛石头的事,也是很少有的。所以,有很多人,难免手被磨破了血泡,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出或停止休息。而是一片“伤湿止痛药?”一粘,就又重新干起来。

后来,工作面大了,可以参加施工的人员也慢慢增加。有些妇女也都要求参加做工,特别是家里没有男人的。那时,她们要求参加的理由,是如果自己不得参加,以后洞被打通,自己走过洞里,也会是于心不安;小孩长大了,也害怕被别人说“闲话”。为了都满足她们的要求,消除她们心里的不安,不让她们日后可能留下的“心病”。我们队干们,都尽量安排她们到工地参加工作。到工地做工的妇女们,她们手握不了钢钎,抡不起铁锤。我们就让她们搬石块——暴破出来的石头,不用搬去很远,刚暴破洞口时,所暴破出来的石头,只需搬放在洞口的两边堆放;洞里暴破出来的,就直接填入洞内通往地底下的那个深洞。

打通“隧洞”的工作不但能够得到大伙的支持、拥护,而且大伙们还主动、涌跃的参加,队干们心里踏实了。觉得当初怕群众不支持而不开群众大会来讨论,那是多余的。因而,他们便放手大干起来。

当然,队干们并不因为“隧洞”的施工而让各家各户误了“农事”,他们知道,村民们的要求并不高,解决“肚子问题”,这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地里的生产,农作物的长势,关系到来年的收成,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就可以实现。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大家才有心情、有劲头来参加打通“隧洞”的工作。所以,地里玉米的施肥、培土,黄豆的除草,这些工作,他们都注意观察,各家各户是否都作了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家庭劳力少,或者是家里只有妇女当家的那样人家。

因为得到全村人大力的支持,我们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把洞口“大门”的那块大岩石炸开搬掉了。这比我们原来计划要用半年的时间提前了很多的时间。这下大伙们更有信心了。(八)

(未完待续)

【主持人语】张老师这一部关于一个村庄的纪实,窃以为可以给更多的村庄打样,让每一个村庄的人们都重视自己生长的地方,拿起笔来,把这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走近村庄,了解村庄,留住村庄。(李承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