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意志第二帝国-简史

 WDAUN_G 2022-07-17 发布于山东
(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这一段时间范围之内的德国。

德意志帝国成立于1871年1月18日。此日,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南德意志邦国都被普鲁士纳入北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改称德意志帝国。同时,新宪法生效,将邦联的名称更改为德意志帝国,并授予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德意志皇帝(德语:Deutsches Kaiser)的称号。帝国之下仍然保有相对独立的26个德意志邦国并由不同的贵族王室作为君主统治,不过在国际上普遍把整个德国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些州国中有四个王国、六个大公国、五个公国(1876年之前为六个)、七个公国、三个汉萨同盟自由市和一个帝国直辖领(阿尔萨斯-洛林)。尽管普鲁士在名义上仅仅是帝国中四个王国中的一个,但它占据了帝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和领土,故普鲁士在前期对德国有绝对的掌控力。宪法规定普鲁士王都柏林兼作德国帝都,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兼任国家总理,普鲁士国王兼任帝国皇帝,而实际上普鲁士的各大政府要职也都兼任帝国的高层领导。不过后期普鲁士的概念被稀释,各个邦国的国家概念已被融入统一的德国之中。

1850年后,德意志各州迅速实现工业化,在煤炭、钢铁、化工和交通领域尤为突出。1871年,德国人口为4100万,到191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6800万;1815年,德意志仍主要是农村,到了1900年,城市人口已超过三分之二。德国在20世纪正式成为了一个“列强”级别的国家,拥有快速发展的经济、世界最强的陆军以及遍布四处的工业基地。在其成立47年间,德意志帝国一直作为一个工业、技术和科学的巨人而存在,该国公民在这段时间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在1901年至1918年之间,德国人获得了四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六项物理学奖,七项化学奖和三项文学奖;到1913年,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整个英联邦,并且在欧洲已反超了英国本土,成为欧洲大陆实力最强的经济体;英美两国同时也是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从1871年到1890年,德意志初代皇帝威廉一世十分信任总理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其处理,直到2021年6月30日为止他都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俾斯麦对内、对整个德国采取“大普鲁士政策”,积极同化其它德意志邦国,虽然他在德国未统一的时候倾向自由主义,但在统一后迅速转为保守,在他的任期期间发生了德国民众对政府的激烈社会改革和文化斗争。俾斯麦对外,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国一报普法战争之仇”,他与奥、俄两国结盟并且让英国和意大利中立,成功孤立法国;他向欧洲保证“不再在欧洲扩张领土,德意志至此为止”,这有效地避免了德国与欧洲列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顺便赢得了同为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帝国好感,这种19世纪末期以德国为主中心的国际关系,被称为“俾斯麦时代”。尽管俾斯麦反对,但是在执政后期,德国还是被迫卷入了殖民争夺,它夺取了非洲尚未宣布领属土地的大部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仅次于英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国。

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强势将俾斯麦辞退,帝国开始了其“世界政策”用以争夺世界级别的霸权。威廉二世对内,利用大日耳曼主义团结的国内部邦国、缓解了“普鲁士至上”的矛盾,塑造全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意识。对外交,一再偏袒奥匈帝国并与之联合排挤俄罗斯帝国,导致与老盟友俄国的关系迅速恶化,俄国遂改和法国亲近;在殖民问题上,宣称“德国也要争夺阳光下的土地”,不断主动制造和大英帝国的冲突;在海军上野心勃勃,1871年的德国海军规模还很小,但是十年之内它就迅速反超了传统海军列强法、俄、美的规模,成为了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二大舰队。 1879年,德意志帝国巩固了与奥匈帝国的双重联盟,随后于1882年让意大利加入并升级为三重联盟,它还与奥斯曼帝国保持着友善的外交关系;这让英国为了围堵德国而放弃大陆均势政策,开始和它之前的老对手法、俄接近,德国的一家独大最终酿成了1907年英法俄的“三国协约”,欧洲最帝国主义的的三个旧列强开始联合针对新晋列强德国。1914年,这一好战的政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退出,而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加入,“中央同盟”正式完成。在欧洲严重的反德情绪之下,德国小州在欧洲各国的皇室亲戚们也为了和德国撇清关系而纷纷改名,彻底去德意志化、被所在国同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原本想先解决法国,再全力攻打俄国,最后靠着整个欧洲大陆让英国屈服;但开战不到3个月就未能按计划迅速攻占巴黎,随后在西线陷入了僵持。在东线,在经历了短暂失利后,德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成功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并占领其大片领土。1917年,因齐默尔曼电报事件以及无限制潜艇战引发了美国参战。此时,最高指挥部在保罗·冯·兴登堡和埃里希·鲁登道夫的领导下逐渐控制了德国,但是随着1918年皇帝会战的失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相继解体灭亡,保加利亚投降。同年11月,德意志帝国政府被共和派废除,威廉二世在德国签署投降书前退位并流亡荷兰,这宣告了德意志帝国覆灭。帝国覆亡后的德国建立共和政体,即魏玛共和国。一战结束后的德国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奥伊彭-马尔默迪割让给比利时,但泽走廊割让给波兰,而德国也不许将军队部署在莱茵河以西的莱茵兰地区。帝国的崩溃留下了残破的社会、不满的民众以及2,700亿美元的赔款,而这一切都为日后阿道夫·希特勒以及纳粹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名称
因为德意志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二个出现在德意志人居住地区的帝国,因此也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因德意志第一次被使用作为国号,当时对外也直接称德国,对内则直接称帝国(德语:Kaiserreich或Reich)。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这也成为了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历史
过程背景
德国统一
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和普鲁士、奥地利发生数次战争,加上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传播,德意志民族主义逐步觉醒。在法军占领普鲁士期间,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发表了十余场演讲(收录于《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大大鼓舞了德意志的仁人志士。此外,拿破仑一世第一次将邦国林立的中德地区统一并入莱茵邦联,虽然后者是法国的附庸国,但这是该地区第一次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而存在。拿破仑战争后,列强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1814年的《巴黎和约》第6条提到了德意志邦联国家的建立。1815年6月8日在维也纳会议中相关法案通过,德意志邦联宪法生效,正式确定了德意志邦联的成立。

1848年革命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和城市工匠之间的联盟破裂而失败,与此同时,奥托·冯·俾斯麦的现实政治政策逐渐受到各个阶层的拥戴。在同年举行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德意志人民选择小德意志方案,计划排除奥地利而建立一个统一的日耳曼民族国家。普鲁士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发生冲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是在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宰相,他认为德意志统一需要靠“铁血政策”,主张强行通过军事预算,由他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德国将会由保守的霍亨索伦王室统治,而奥地利被排除在外。

普鲁士在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并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以代替德意志邦联。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打败强敌法国,并俘虏皇帝拿破仑三世。由于战争引发的高涨的民族主义,南德四州在同年11月加入北德意志邦联。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

帝国初创


1870年12月10日,北德意志联邦议院将联邦重命名为“德意志帝国”,并授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德国皇帝的称号,同时担任联邦议院的主席(德语:Bundespräsidium,直译:联邦主席)。新宪法(德意志邦联宪法)和皇帝头衔于1871年1月1日生效,当月,德军攻陷巴黎,在威廉一世于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内加冕。

第二部德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于1871年4月14日被德国国会通过,并于4月16日被皇帝宣布生效,其基本依据是此前的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政治制度基本保持不变。设有帝国议会,其中的成员由男性普选产生。但是,1871年最初的选区并未反映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结果,到了1890年代和1900年代德国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之时,城市的代表人数和人口比例就变的十分不符了。

立法还需要来自27个州的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的同意。皇帝拥有执行权,总理协助他执政并只对他负责。宪法赋予了皇帝广泛的权力。他可以独自任命并辞退总理(因此在实践中,皇帝通过总理统治着帝国),他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也是所有外交事务的最终仲裁人,并且还可以解散帝国议会来召集进行新的选举。尽管名义上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帝国和平等性的联盟,但实际上该帝国由最强大的国家普鲁士统治。普鲁士占据帝国北部疆土的三分之二,以及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帝国国王由普鲁士王室霍亨索伦家族世袭。除了1872–1873年和1892–1894年之外,总理一直由普鲁士的宰相兼任。柏林在联邦议会的58票中拥有17票,故而仅需几票就可以有效控制较小的州。

其他州国保留了自己的政府,但主权方面仅有限。例如,整个帝国都发行了统一的邮票和货币。一马克的硬币上刻有德意志帝国的国号,而各州则被允许发行更高面值的货币。但是,这些较大面值的货币实际上是纪念币,流通量有限。虽然各州国都有各自的军事勋章,有些州国拥有自己的军队,但较小的州国的军队却被普鲁士控制。较大的州国,例如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是按照普鲁士原则进行协调的,在战时将由联邦政府控制。

德意志帝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同时期意大利的发展相吻合,后者在十年前已成为一个团结的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的威权政治结构的一些关键要素也是明治时期日本帝国现代化的基础,这种结构同时也存在于同时期的沙皇俄国中。对于这些政府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农民与城市地区的结合没有革命性的突破(相对比的,一战后的十月革命对无产阶级进行了有效整合),拥有土地的精英(如德国的容克)得以保留了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是专制的,德意志帝国还是有一些民主特色。除了普选权之外,它还允许政党的发展。俾斯麦打算创建一个立宪的表相,以掩盖威权政策的延续。在此过程中,他创建了一个存在严重缺陷的系统。普鲁士和德意志的选举系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普鲁士采用了严格的三级投票制度,其中最富有的三分之一人口可以选择立法机关的85%,这确保了保守派能够占多数。如上所述,普鲁士的国王和总理同时还是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和总理,这意味着同一位统治者必须从完全不同的选举体系产生的立法机关中寻求多数席位。从1890年代起,农村地区的总代表人数过多,导致普选权被大大稀释了。城乡人口平衡从1871年开始完全逆转,到世纪之交之时,帝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了城镇地区。

俾斯麦时期

文化斗争

文化斗争是指俾斯麦在1870年代对抗天主教会的行动,在此期间天主教徒成为了“帝国公敌”。早在1870年,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颁布《教宗无误论》,由于德国天主教徒当中存有不同意见,使国家首次卷入教会事务。天主教徒于1870年12月创立中央党,宗旨是保护天主教徒利益,可是俾斯麦认为它是在保护帝国的敌人,党对教宗的支持使人们认为该党效忠于教宗而非国家。中央党在1871年大选获得63个席位,仅次于民族自由党。此外,俾斯麦认为中央党会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奥地利在形成一股反德国势力,加上天主教徒在1849年法兰克福议会中支持大德意志方案,且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因此,俾斯麦决定发动一场“文化斗争”,以大大削弱天主教徒在德国的影响力。

文化斗争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间进行,俾斯麦透过一系列法律削弱天主教会的影响力。首先在1871年7月,俾斯斯废除了普鲁士的文化部天主教处。1872年3月颁布“学校监督法”,规定国家代替教会对学校的监督。1873年又通过一系列法案,统称为“五月法案”。其主要措施控制神职人员的培训、任命和教会教育,禁止耶稣会在德国展开活动,拒绝服从这些法案的神职人员会被罢黜或拘捕。1874年规定教会不能控制婚礼,婚姻事务由国家处理,人民须向相关部门登记才具有法律效力。1875年推出“粮仓法”,凡拒签声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动的教士将不会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贴。最后是1875年6月的“修道院法”,除了疾病服务社团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天主教团体活动,并关闭所有修道院。许多抵制文化斗争的神职人员遭监禁或驱逐出境。然而文化斗争不但未能达致预期目的,反而使中央党势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充满凝聚力,得到选民的支持。1874年大选中,中央党在帝国议会席位上升一倍。由于这样的反效果,加上俾斯麦害怕社会民主党与中央党结盟,以及教宗庇护九世在1878年逝世,新教宗利奥十三世表示愿意和解,迫使俾斯麦放弃与天主教徒的敌视,渐渐废除相关法令,并改为与中央党合作,文化斗争终告失败

法制建设
统一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势力日渐增强,虽然它的人数尚少,可是俾斯麦越来越视它为心腹大患,认为社会民主党是“帝国的敌人”之一。他们批评德国的内外政策,为广大的工人们争取较好的生活,因此渐渐成为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之一。1878年5月,德皇威廉一世遭到刺杀攻击,事件中无人受伤,俾斯麦以此为借口向帝国议会提出一项《社会党人法》。不久威廉一世再次遭到暗杀,伤势严重。10月国会通过社会党人法。社会党人法又称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内容是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款捐助,不过国会拒绝立法禁止社会民主党参选国会议员,使社会主义者在国会仍有一定影响力。社会党人法每三年重新通过一次,直至1890年俾斯麦下台。

俾斯麦这政策的结果与文化斗争一样,法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助长社会民主党的势力。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德国贫富悬殊恶化,不仅引起社会主义者的关注,同样唤起许多德国社会不同成员的关注,社会民主党势力越来越大,俾斯麦为了压制这些劳工阶级的政治活动,便透过各种福利措施收买他们。因此在反社会主义的同时,俾斯麦实际上推行一些保障市民权益的社会主义法,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纵使这些法案使德国成为世界首个具备完善社会保障的国家,但这无法弥补俾斯麦与工人之间的裂痕。1890年国会拒绝通过社会党人法,皇帝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首相职务,俾斯麦下台,反社会民主党的斗争结束。

德意志化
德意志大一统政策的一大影响便是帝国境内非德意志语言在学校、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剥离。这一旨在促使非德意志人“德意志化”的政策常常导致抵抗和反作用,尤其是在波兰裔群体中。德意志化政策主要针对生活在普鲁士从瓜分波兰获得土地上居住在的波兰裔群体。例如在波兰裔人口占多数的波森省,德国当局出台了一系列反波主义的政策和法律,而这并没有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德语人口反而从1871年的42.8%下降到1905年的38.1%。

反犹主义
在此期间,反犹主义在德国很普遍。在拿破仑的法令结束了德国的犹太人聚居区之前,反犹主义是出于宗教动机,但到了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成为了主要动因。 在大众心目中,犹太人成为了资本主义和财富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制度保护了帝国境内犹太人作为德国公民的权利。一些反犹政党曾经建立,但很快瓦解了。

反犹主义

在此期间,反犹主义在德国很普遍。在拿破仑的法令结束了德国的犹太人聚居区之前,反犹主义是出于宗教动机,但到了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成为了主要动因。 在大众心目中,犹太人成为了资本主义和财富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制度保护了帝国境内犹太人作为德国公民的权利。一些反犹政党曾经建立,但很快瓦解了。

三帝之年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在他91岁生日不久后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成为新皇帝。腓特烈是自由主义者以及英国宪法的仰慕者,他与英国的联系因与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维多利亚公主的婚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许多人希望腓特烈的登基将导致帝国的自由化,并增加议会对政治进程的影响。6月8日,高度保守的普鲁士内政部长罗伯特·冯·普特卡默英语Robert von Puttkamer被免职,这标志着预期改革的方向,并且对俾斯麦的政府造成了打击。

然而,到腓特烈就职时,他已发展出无法治愈的喉癌,该癌于1887年被诊断出,他于1888年6月15日,统治的第99天去世。他的儿子威廉二世随后登基皇帝,德国的自由化政策也陷入停滞。

威廉时期

权力转移

“三帝之年”中,皇帝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三世相继去世,29岁的威廉二世继承皇位。威廉二世年轻,个性傲慢、专横。他无法接受被俾斯麦控制,希望能亲自参与政事,有一番作为。年轻德皇与年老首相意见相左,1889年5月鲁尔工业区的罢工事件后,威廉二世要求帝国议会制定完善的劳动保障法案,与俾斯麦的反社会主义背道而驰。1890年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人势力急升,俾斯麦要求改更宪法,被德皇拒绝,最终在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向威廉二世请辞,结束俾斯麦时代。

随着俾斯麦的离开,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的主要统治者。 与他的祖父威廉一世不同,威廉二世不乐意将政府事务交给总理,他希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并积极参与德国的统治,而不是一个作为装饰性的领袖存在。威廉二世还授命政治家瓦尔特·拉特瑙指导他进行欧洲经济学以及工业和金融的研究。

有许多学者认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对于鲁莽的皇帝来说太过稳重了”。威廉因其对外交政策的主动立场和战略失误(例如丹吉尔危机)而在国际上声名狼藉,这使德意志帝国陷入日益孤立的政治局面,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内事务

在威廉二世统治下,德国不再拥有像俾斯麦这样长期执政的强势总理,他在位期间共更换了七位总理。新任总理很难履行其职位,尤其是《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被赋予的同时要作为普鲁士内阁首长的额外责任。俾斯麦下台后,新政府当务之急是其遗留下来的社会主义泛滥的问题,并制定一系列法案试图弥补工人与国家的关系,但成效不大。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继任为首相,他采用温和手段,推展德国与欧洲各国签订贸易条约,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并降低德国进口关税。他的做法使工人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但引起了利益受损的大地主的强烈抗议,失去支持的他在1894年10月20日辞职。从1890年代起,最有力的君主制的反对者来自新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其激进分子倡导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党对德国君主制和实业家的威胁使该国出台政策镇压该党的支持者,并实施了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以缓解不满情绪。只要没有被确定为社会主义者或工会成员,德国的大型工业就会为其雇员提供重要的社会福利计划和良好的照料。较大的工业公司同时也向其雇员提供退休金、医疗津贴、甚至住房。接任冯·卡普里维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对社会问题不甚了解,企图限制人民的结社权,但被国会退回。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在1900年退休。随后的的伯恩哈德·冯·比洛为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利益,于是恢复一些商业条约,以及提高一些关税。比洛因在1908年犯了一件错事而在1909年辞职,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威廉二世时,威廉二世无意间说了一些有损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谈话,每日电讯报访问员把稿交给宰相过目却没被察觉,到公开时才发现,比洛只告诉德皇以后说话小心一点。接任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富有和平理想,欲裁减军备,主张和平方法解决问题,亦曾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但都失败而回。

在普鲁士贵族挑战德国统一国家的要求时,在1890年代,许多组织成立起来以挑战强加于该国的专制保守的普鲁士军国主义。教育家们德国国有学校强调军事教育的模式,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自由主义学校,鼓励个性和自由 。、然而德意志帝国的几乎所有学校都具有很高的水准,并且与知识的现代化发展保持同步。艺术家们开始进行艺术实验以反对威廉二世对传统艺术的支持。威廉对此作出回应:“违反了我所定律和界限的艺术不能再称为艺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威廉的影响,德国的大多数印刷材料使用的仍是12世纪以来的哥特体,而不是西欧其他地区普遍使用的罗马体

从俾斯麦文化斗争的失败中学到教训后,威廉二世与罗马教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专注于反对社会主义。当社会民主党在1912年德国国会选举中赢得三分之一的选票并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时,这项便宣告政策失败了。与此同时,政府的大多数职位仍保留在在右翼自由主义者或天主教神职人员这类保守主义联盟的手中,这些联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支持。在威廉二世领导下的军国主义崛起,导致许多德国人移民到美国和英国殖民地,以逃避兵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帝将权力逐渐下放给德国最高陆军指挥部的领导人,特别是未来的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埃里希·鲁登道夫。兴登堡接任了皇帝担任总司令,而鲁登道夫成为了实际上的总参谋长。到1916年,德国实际上已成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军事独裁国家,而皇帝沦为了纯粹的领袖。

一战时期

战事起因

奥匈帝国大公弗朗茨·斐迪南被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刺杀之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威廉二世对弗朗茨·约瑟夫皇帝表示完全支持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王国的计划。对奥匈帝国的这种无条件支持被包括德国人弗里茨·费歇尔在内的历史学家称为“空头支票”。随后的解释(例如在凡尔赛和会上战胜国裁定战争责任时)是,不论其初衷和最后的外交后果如何,这种“空头支票”都促成了奥匈帝国的侵略。因而德国具有发动战争或至少引发更大范围冲突的责任。

德国在战争中的主要目标是法国,后者被视为其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因为它的动员速度比俄罗斯快得多,并且与德国在莱茵兰的工业核心接壤。与英国和俄罗斯不同,法国人参战主要是为了报复德国,特别是因为法国于1871年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了德国。德国最高司令部知道法国会召集其部队进入阿尔萨斯-洛林。然而除了非正式的九月计划英语Septemberprogramm外,德国高层从未明确列出他们希望从战争中取得的目标。

西线战场

德国不想冒险沿德法边境进行长时间的战斗,而是采取了施里芬计划,这是一项旨在通过侵略比利时卢森堡来削弱法国的军事战略,它旨在通过在德法边境快速进攻和包围巴黎和法军而取得胜利。在击败法国之后,德国将转向进攻俄罗斯。该计划要求破坏英国所保证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官方中立立场。但是,德国人已经考虑出不管是否有正当的理由,英国都将参加战争,而不管他们是否有正式理由参加这场战争。德国的第一次进攻是成功的:德军横扫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向巴黎挺进,直到马恩河附近。但上个世纪以来,武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优先于防御而不是进攻(例如机枪)。因此,按比例需要更多的进攻力量才能攻克防御阵地。这导致德国在进攻方面的防线收缩以跟上进攻的时间表,与此同时法国地区的战线也在扩大。此外,一些原本保护德军右翼的部队也被转移到东线,以应对俄罗斯远比预期迅速的动员。这些因素产生的的影响使德国右翼在巴黎前部向下扫掠,而不是向后延伸,使德国右翼暴露于延伸的法军战线以及驻扎在巴黎的法军预备队的进攻之中。法国军队和英军攻击暴露的德国右翼,他们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导致德军撤退到埃纳河沿岸的防御阵地。此后德国与同盟国陷入了从阿尔萨斯佛兰德斯无休止的堑壕战。海上战争的爆发更使双方困于了长期的战争泥潭之中。

德国人企图突破伊珀尔的两次战斗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1915年,针对德国在阿瓦斯香槟的阵地进行的一系列联合攻势导致协约国伤亡惨重,而双方实际控制的土地并没有变化。德军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决定驱使法军进攻德军在凡尔登附近强大的防御阵地,以更好地发挥德军在1915年协约国进攻中表现出的防御优势。凡尔登是1870年抵抗德国军队到最后的几个城市之一,法金汉预测,出于民族自豪感,法国人会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其不被占领。他预计自己能在东岸俯瞰默兹河的凡尔登山丘上采取强力防御阵地以威胁这座城市,而法国人将对这些阵地进行猛烈的进攻。他预计法国的损失将大于德国人的损失,法国继续向凡尔登派兵将“使法国军队的血流干”。 1916年,凡尔登战役爆发,法军阵地不断遭到炮击和毒气袭击,在压倒一切的德国军队下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是法金汉关于两军伤亡人数比例的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双方都蒙受了惨重的人员伤亡,法金汉埃里希·鲁登道夫取代。在看不见成功的情况下,德军于1916年12月撤离了凡尔登。

东线战场

当德军在西方战场困处僵局之时,东方战场取得了节节胜利。尽管由于俄国军队出人意料的快速动员而造成最初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被入侵的挫折,但由于组织不力和供应不足,俄军步履维艰,而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队却在此后稳步向东发展。德国人受益于俄罗斯的政治动荡及其人民结束战争的愿望。1917年,德国政府允许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瑞士穿越德国进入俄罗斯。德国认为,如果列宁能够制造进一步的政治动荡,俄罗斯将不再能够继续与德国的战争,从而使德国军队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西方战场上。

1917年3月,第二次俄国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国临时政府继承了俄罗斯帝国。11月,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后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上台。虽然面对其他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反对,他仍决定结束俄罗斯针对同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的战争,将精力转移到消除内部矛盾上。 1918年3月,根据《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提供了巨大的领土和经济让步,以换取东线战争的结束。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的西部和乌克兰都被移交给了德国占领当局。由此,德国终于实现了它长期以来渴望的对中欧地区的统治,现在可以全神贯注于击败西线的盟国。但是实际上,驻扎和保卫新领土所需的部队消耗了德国的战争力量。

计穷力竭

1917年俄国的失败使德国得以从东线向西线转移数十万部队,这使其在数量上优于协约国军队。通过以对士兵进行渗透战术的培训,德国人希望能够解除战事的僵局并在美国人到来前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在皇帝会战中,德军聚拢了部队,并对协约国进行了多次打击,使后者不得不退缩。但是由于协约国得以撤退并重新集结,且德军缺乏巩固其收益和领土所需的储备,1918年春,德国多次的进攻都失败了。同时,士兵们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而变得激进,不愿继续战斗。战争的进行引发了德国的内乱,而一直在战场上未得到有效支持的部队变得精疲力竭,失去了赢得胜利的希望。1918年夏,同盟国军队的数量达到了顶峰。有450万名士兵、4,000辆坦克参与了百日攻势,而美国人在以每天10,000人的速度到达。德国的盟友面临崩溃,德意志帝国的人力耗尽,被协约国击败只是时间问题。

国内社会

总体战”的实施意味着必须将供应重新分配给武装部队,并且由于协约国的海军封锁,德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重创,德国平民被迫生活在日益困乏的环境中。据统计,有大约75万平民死于战争造成的营养不良。德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事的拖延及高的死伤人数使人民厌倦战争,男丁被征召,国内士气低落,自1915年起德国国内开始出现粮食暴动,1917年还出现大规模罢工行动。同年霍尔韦格政府被米夏埃利斯政府取代,事实上米夏埃利斯的总理一职被架空,由军事首长兴登堡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实行军事独裁。同年右翼的德意志祖国党成立,一心一意支持军方领导政府,不少民族主义者认为战争的持续是因为犹太人还未从战争中赚取足够利润,反犹太主义死灰复燃。不久新总理冯·赫特林上台,之后不久马克斯·冯·巴登被任命为总理,此时德国战败已成事实,军事首长把政权交还给冯·巴登的文人政府。此举做法目的是防止联军提出苛刻的和谈条件,及防止国内动荡不安扩大。新政府进行宪政改革,包括各部门向国会负责、文人控制军队、废制普鲁士三级选举制度等。此外,国内普遍要求威廉二世退位,但他拒绝了这一要求。

帝国覆灭

由于战事的僵持,许多德国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左翼政治势力建立联系,例如社会民主党和更为激进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他们均要求结束战争。美国于1917年4月的进入彻底使战争的天秤倒向了协约国一方。

1918年,由于海上封锁,德国遭受着因食物不足而导致的疾病爆发,同时,西班牙流感随部队返回德国。在1918年至1920年之间,约有29万德国人死于这场瘟疫,人们的忍耐已到极限。德国的革命首先始于北部的港口城市基尔。在这里,德国海军部队拒绝起航,去执行进攻英国这一战争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他们认为这次行动必然以失败告终,随后在10月爆发了起义。11月3日,起义蔓延到德国其他城市和州,工人和士兵委员会在许多州成立。同时,兴登堡和高级将领们对皇帝及其政府失去了信心。

保加利亚于1918年9月29日签署了《萨罗尼卡停战协定》。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10月30日签署了《穆兹罗斯停战协定》。在1918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之间,意大利在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中击败了奥匈帝国,这迫使其于1918年11月3日签署了《维拉朱斯蒂停战协定》。因此,在1918年11月,随着内部革命,盟军在西线前进到德国本土,而奥匈帝国也因多民族的紧张态势而崩溃。由于战事的失利和来自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压力,德国皇帝和所有邦国的国王、公爵和王子退位,德国的贵族制被彻底废除。11月9日,新总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上任,当天下午德国社民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在国会大楼宣布共和国成立,同时威廉二世出走荷兰。当晚,德意志帝国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