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金海研究员:内蒙古肉羊发展现状、种业面临的问题及肉羊体系育种策略

 犇羴工作室 2022-07-17 发布于吉林

图片

2022年7月16日,下午5点,由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与内蒙古神州动物营养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主办、畜牧人网站承办的第六届反刍动物技术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荣氏国际酒店圆满闭幕。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 — 青岛润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浙江耀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鹤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威曦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莱阳普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深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淮安丰茂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海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上海肥肥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图片

15日上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海研究员受邀分享了内蒙古肉羊发展现状、种业面临的问题及肉羊体系育种策略”主题报告。金海研究员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肉羊产业发展风险、挑战”、“内蒙古肉羊种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策略”。以下是畜牧人小编整理的报告内容。
图片

金海: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羊业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业羊业分会会长。目前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15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治区星火科技奖1项,获授权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坛100余篇,著书6部。


1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是世界肉羊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羊肉产量、羊存出栏量、羊肉进口量均居世界首位。2021年(产肉量514万吨)中国人均羊肉消费量为3.6kg,羊肉消费总量达550万吨。预计2025年我国人均羊肉消费量达3.7kg,羊肉消费总量580万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区每年稳定向外调出500万吨牛奶和150万吨肉类,全国1/4的羊肉、1/5的牛奶均来自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肉库奶罐”。
1.1 生产情况
1.1.1 畜牧业产值不断增加
2001-2019年,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555.9 亿元增长至3176.3亿元,增长了4.7倍。自2003年以来,畜牧业产值占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均在40%以上,2019年达到43.8%(农业产值占比为50.6%),畜牧业在第一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6%;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为4.2%,羊饲养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为19.9%,在各省区中排名第一。
图片

从各盟市的农林牧渔产值来看,2019年总产值最高的为赤峰市,其次为通辽市,均超出了400亿元,分别占当年内蒙古总农林牧渔产业产值的17.2%和14.8%,最低的为阿拉善盟和乌海市,分别达到 24.4亿元和9.22亿元。

图片
近五年来兴安盟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最多,达到36.2%;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兰察布市均表现为下降态势。2015年和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排名前四的盟市没有发生变化,但兴安盟取代了乌兰察布,上升至第五名;牧业产值排名均有变化,尤其是呼和浩特市由第四跌至第七。
图片

1.1.2 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2001-2020年,自治区羊年底存栏数量从3515.9万只增长至6074.2万只,增长了72.8%;其中、绵羊和山羊存栏增长率分别为19.7%和101.6%。自治区羊只出栏数量从2146.5万只增长至6458.3万只,增长了2.0倍,其中近五年来增速有所减缓, 2016年增长率为9.2%,2019年已经下降至1.1%。自治区羊只出栏率从60.4%上升至107.6%,其中,2008年开始突破100%,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 113.7%。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自治区牛出栏率为62.2%,猪为152.5%。


图片

从各盟市的情况来看,2019年羊只存栏量最多的为赤峰,约占自治区总量的14.6%,其次为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均超过12%。2019年牛存栏最多的为通辽,2019年约占自治区牛总存栏的29.8%;生猪存栏最多的为赤峰,占比为28.9%;马存栏最多的为呼伦贝尔,占比为30.0%。牲畜数量最少的为乌海,四类牲畜占比均在0.5%以下。
图片
近五年来,兴安盟羊只数量增长明显,存栏量排名已经从第七上升至第三,而通辽从第三下降到了第七。牛存栏量各盟市之间增长较为相近,前五名地区没有发生明显变动,说明牛的产区分布较为稳定。各盟市生猪存栏量略有变动,仍主要集中在赤峰、通辽和兴安盟,较2015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呼和浩特已经从第八上升至第四,而巴彦淖尔市从第五跌至第八。
图片
从各盟市的肉类产量情况看,2019年肉类产量最多的为赤峰,占内蒙古肉类总产量的19.3%,其次为通辽(占 比为14.6%)和锡林郭勒盟(占比为11.4%),最少的为乌海市,不足0.5%;羊肉产量最多的为巴彦淖尔,约占自治区羊肉总量的17.8%,其次为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均超过11%,最少的仍为乌海市,仅为0.31%。羊肉生产整体比较分散。牛肉产量和猪肉产量最多的均为通辽,分别占自治区对应肉产量的22.2%和23.6%,生产较为分散。
图片
从肉类产量的区域分布变动情况来看,与牲畜存栏情况类似近五年来,兴安盟羊肉产量增长明显,排名已经从第七上升至 第四,而通辽从第三下降到了第七。牛肉产量在各盟市之间增长较为相近,前五名地区没有发生明显变动。猪肉产量前三未发生变化,仍然为通辽、赤峰和兴安盟。
图片
1.1.3 肉羊肉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
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2002-2019年,肉羊出栏量为1000头以上养殖场(户)数量从819个上升至1576个,增长了 92.4%。2020年初,全区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达到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牲畜良种化进程加快。2019年内蒙古良种羊数量达到1954.51万只,较2015年减少10.0%;改良种羊数量为3355.9万只,较2015年增长8.4%。“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49.4%上升到2020年的 55.0%。
畜牧业生产布局更趋合理。2015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初步形成了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畜产品产业带,建设了一批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及地域特点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牧区进行了牲畜数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行“稳羊增牛”政策,并实施了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科学管理 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治区不断加强牧区棚圈、贮草棚、防疫和粪污治理设施、人畜饮水井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不断提高饲草储备能力和牲畜成活率。
产品质量保障不断加强。2011年起,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12个盟市和涉农涉牧旗县全 部建立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1.2 消费和品牌情况
从羊肉消费情况看,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均羊肉消费为6.4千克,较2015年下降了34.4%,但仍在全国排名第二(第一为新疆,人均消费12.2千克)。内蒙古地区奶类消费量也较大,2019年达到了24.0千克,在全国排名第二(第一位北京,人均消费28.9千 克)。
图片
近十年来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畜产品加工业逐步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高新适用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同时,自治区以绿色、特色、生态农牧业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发展一批市场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优质特色畜产品知名品牌。2019年十大消费者喜爱的羊肉品牌中有6个来自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还拥有包括苏尼特羊肉、阿鲁科尔沁羊肉、乌珠穆沁羊肉、兴安盟羊肉等在内的30多个羊和羊肉地理标志品牌,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图片
1.3 政策实施情况
1.3.1 土地政策
1979年自治区就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1984年自治区将农村牧区的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不定期明确为“土地承包期15年”;1996年开始土地二轮承包,1998年全面完成,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8年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民的草场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证”,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自治区不断完善草牧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有效保障农牧民财产权利,并依法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牧民把多余、闲置的草场自愿有偿地转让和租赁给有经营能力的大户,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草地利用的规模经济。
1.3.2 生产补贴政策

良种补贴政策。近年来,自治区进一步发挥畜牧业良种补贴政策的优势,不断提高肉羊良种补贴资金和能繁母牛补贴等补贴资金,主要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补给养殖户,加大主导畜种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养殖户调整畜群、畜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养殖品种、饲养方式和生产基地的统一,加快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程,推动“百万头肉牛”、“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等工程的建设。

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免疫补助、强制扑杀补助、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补助三项内容。目前全区重大疫病防控初见成效,有效预防和控制住畜间布病和人间布病,基本实现了减轻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布病、包虫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猪瘟、炭疽布病等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的目标。

农机购置补贴。近些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按照“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旗县级结算、直补到卡 (户)”的方式实施。在最新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要优先把粮食、生猪、牛、羊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列入补贴范围,应补尽补。在中央财政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补贴资金对牧区牧民购置畜牧业机械实行累加补贴和单独补贴。为满足自治区农牧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引领推动农牧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粮改饲政策。2015年,作为全国第一批“粮改饲”重点试点省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以农牧结合和种养互促为发展思路,在东部玉米主产区和中西部养殖主产区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

积极改变区内农牧业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在农牧交错带扩大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进行规模化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同时,自治区政府大力培育专业化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种养基地,积极开展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的种植、收购、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一体化。同时,内蒙古还积极推进规模化牛羊养殖企业与种植大户、饲草料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饲草料收购合同,进行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实现“以畜定需、以养 定种”。“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承担了调减1000万亩籽粒玉米的任务。目前,全区种植青贮面积超1500万亩,种储运一体化饲草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成为全区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禽畜粪污资源化处理政策。自治区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根据中央要求于2017年发布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方 案(2017-2020年)》,要求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因县制宜,因场施策,推广符合本地实际的粪污资源化利用主导模式,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牧区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在财税支持上,主要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统筹利用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资金。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实行敞开补贴。支持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品价格政策,落实沼气 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和上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降低单机发电功率门槛。

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为着力做好自治区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提升畜牧业保险工作整体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农牧民权益,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2019 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建立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肉羊等养殖业保险试点等,建立以精准承担保、精准理赔为重点的服务模式,以中央财政补贴为主、自治区和旗县区财政级共同承担,做好保费补贴资金工作。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自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5年为一个实 施周期,目前已实施两轮。该项政策覆盖内蒙古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的76个旗县市区。202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5%,比201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草原生产力每亩增加了14公斤。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生产效益提高,带动牧民收入稳步增长,使农牧民年人均增收934元,占转移性收入的30%左右。“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禁牧补贴为每年7.5元/亩,草畜平衡奖励为2.5元/亩。


2


肉羊产业发展风险、挑战与机遇

2.1 风险与挑战
2.1.1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结构仍过于单一。从“质”上看,牛羊肉产品大路货多、专用特色产品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畜牧业仅仅是单一地发展养殖业,传统畜牧产业链较短,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图片
2.1.2 养殖户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粗放
目前肉羊生产经营仍以家庭单位生产为主,生产规模化水平不高,仍以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为主体,生产经营分散、规范性差。普通养殖户不仅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很难灵活调整生产。相比农区快速推进的现代化种植业,牧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尤其是牧区畜牧科技推广机制不完善,牲畜品种、生产方式、设施和设备等机械化、标准化水平低。同时,家畜疫病防控技术和现代繁殖技术普及应用不够,基层兽医人员缺乏,服务半径过大。由于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较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纳意愿和接受应用能力较低;再加上受草场资源匮乏、草原保护政策以及传统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养殖户收入波动较大,且在短期内无法通过扩大牲畜规模或提高单产等方式增收。
2.1.3 各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定
虽然有一系列扶持大型企业的政策,但是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牧区旗县还是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的状态,企业整体带动能力比较有限。目前在农牧区广泛存在“空壳”合作社,大多数合作社都是“赚到钱就干,亏了钱就散”,而其问题的根本在于合作社其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稳定。目前一些合作社与牧民之间的利益联结,仅注重公平,尚未考虑兼顾效率,这也是牧民大户不愿加入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合作社章程中对公益金、公积金、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分配等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制,在合作经营实践中很难达成平等的资源利用方案。在联结牧户与市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的中介人普遍缺乏市场观念,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仍停留在“二道贩子”的角色。而肉类行业协会等其他中介组织,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带动作用有限。合作社、企业、行业协会等经营主体和中介组织在连接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利益联结机制的不稳定、不紧密,产、加、销环节无法顺畅衔接,产业链上的各主体生产经营成本可能增加,面临的市场风险无法减弱。
2.1.4 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业规模效益未能凸显
目前牧区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业整体薄弱,畜牧业全产业链融合度较低。 一方面,季节性的屠宰使得牧区的屠宰加工企业在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不开工,生产设备利用率低,产能过剩。但若削减生产线,企业无法完成当年的订单任务,企业利润降低也影响来年的业务往来。不同地区的屠宰加工企业的屠宰加工能力和规模、机械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加工能力不够强,机械化水平和技术含量均有待提升。在屠宰环节肉品质量控制技术应用良莠不齐。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企业和屠宰场都无法在宰前、中、后等加工环节实施控制羊肉品质的统一标准化作业,骨血脏器等做废弃物处理,产品基本为初级加工产品。
2.1.5 羊肉品牌建设有待提升,产品市场亟待突围
对于大多数普通食客,草原羊肉的可替代性较强,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育肥羊肉和进口羊肉。受制于产品单一、羊肉精细化加工及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和未集中持续开展品牌推广活动等因素,导致本地肉优质不优价,仍是以口碑形式来传播和提高知名度。地理标志品牌确实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但总体来说,品牌知名度不高,多数在原产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羊肉地理标志品牌的产品市场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周边省市,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相对薄弱。
2.1.6 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第一产业相关配套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路、通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畜牧业基础设施设备(如现代化棚圈、标准化饲喂设备等)更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饲养管理要求。此外,基层畜牧业防疫、兽医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普遍编制人员少、经费有限。第二产业相关配套支持:毛、绒、骨、血、脏器、油脂等深加工企业缺乏;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涉及到生物质的环境产业禽畜粪便加工企业还有所欠缺。畜产品可追溯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层次较浅,体系建设进度缓慢,这与缺乏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积极性不高,养殖观念意识不强,主动参与追溯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有关。第三产业相关配套支持: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虽有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产值占比也较低。同时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各盟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比较明显。 牧区金融服务业起步较晚,金融保险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规模较小。目前在牧区开展较为广泛的是天气指数保险和肉羊肉牛财产保险,但是这两种保险对牧民的吸引力均不是很大。
2.2 发展机遇
2.2.1 自然优势
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区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人工林面积居全国第三位,林业资源丰富 。内蒙古地区除了长城沿线地带的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是水热条件适宜于农业耕作的地区外,大部分区域属于草原地区。草原面积约60平方公里,将近内蒙古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其中,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草原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4.8%。东部草甸草原草场,含碳水化合物多,适于发展乳牛、乳肉兼用牛和马。中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场,粗蛋白质含量高,适于发展细毛羊、半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等,有些地方也适于养些其它牲畜。西部荒漠草场,多为小半灌木、半灌木和小灌木,适于发展骆驼和山羊。此外,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总量丰富。
2.2.2 技术进步
近些年来,畜牧业相关技术也开始慢慢发展,使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可能。此外,诸如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现代科技使得畜牧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不仅让畜牧业生产经营更加科学合理,还推动了畜牧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
2.2.3 社会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畜牧业生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其食品消费数量增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奶等畜产品需求稳步提升,有效拉动了畜牧业发展。草原肉、乳等畜产品具有口感好、低脂肪、无污染等优点,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总量的增加拉动畜牧业蓬勃发展,市场需求质量的提升推动畜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得畜产品不断向高端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2.2.4 经济发展
畜牧业在经济发展初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业发展速度减缓,并逐渐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和畜牧业的阶段。
2.2.5 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 展的意见》、《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发布,在推动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的过程中,政府着重在区域产业规划和资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并通过引导社会投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等助力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2.2.6 转变牧户生产方式,加大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必须先从广大牧户入手,未来的发展主要是协调自然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最大化。1)不断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灵活政策;2)转变传统养殖方式,进一步推广应用低成本舍饲模式;3)进一步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其带动小牧户能力。
2.2.7 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进一步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根据各旗县的实际社会经济情况和畜牧业发展特点,对专业合作社进行合理布局,继续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已有合作社做大做强,培养不同类型的畜牧业合作社,例如针对单一牧户生产规模过小可组建生产类合作社,针对小牧户市场议价能力弱可组建销售类合作社等。
2.2.8 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助力整合产业链资源
1)积极促进龙头企业与其他生产主体的合作,与各个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2)考虑到企业的资金压力问题,政府采用灵活的方式为企业托底,盘活资金,如设立风险基金池等。
3)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其以自身为核心建立纵向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向全产业链两端进行拓展延伸。
2.2.9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探索牧区特色农牧结合发展道路
推动饲草料种植加工业发展或跨区合作。继续坚持探索适合自治区发展的“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产加融合” 农牧业发展之路。通过重组和扩资,按区域划分,重点扶持饲草加工龙头企业,或与东北、中部等农区开展跨区合作, 灵活调运农区饲草料。
2.2.10 进一步整合提升加工业产能,提高加工业资源利用率
为进一步推动畜牧业改造升级,应当重点扶持发展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1)整合现有牛羊肉类资源品牌并形成区域拳头产品品牌,打造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2)对现有屠宰加工企业进行提升改造,鼓励引导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通过参股、兼并、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重组,例如打造特色肉食品、乳品加工企业集团等;3)扶持本地企业提升产能或外地引进等方式,发展绒、毛、皮、骨、血、脏器等特色副产品加工业。
2.2.11 继续发挥草原畜产品品牌效应
要健全品牌保护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畜产品品牌发展政策保护支持体系,进行品牌发展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着重加强对产品质量标准及认证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品牌的认证和管理,完善“三品一标”认证体系。
2.2.12 发展完善畜牧业市场机制
整合区域内畜产品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对牧民、合作社等进行线上销售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模式;重点推动牧户、合作社、行业协会、企业等展开合作,发展“互联网+畜牧业+精深加工业+配送中心”和“互联网+家庭牧场+配送中心”等模式。
2.2.13 提高牧民素质,拓宽牧民收入渠道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平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牧劳动力不仅能转移,还要转移好、转移牢。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紧抓建设一批内蒙古美丽乡村的机遇,进一步开发草原的生态旅游价值理念。
2.2.14 推动畜牧业配套支持产业保障战略
1)进一步推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2)创新发展牧区金融服务业,协调发展 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做大做强内蒙古银行、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3)要对畜牧业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4)积极完善草原畜牧业相关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成立相关灾害补偿基金。5)建立和健全的适应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农畜产品信息平台等畜牧业相关配套支持产业。

3


我国肉羊种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业技术瓶颈
3.1 肉羊品种缺乏
我国绵羊、山羊品种资源类型十分丰富,分布范围广泛 然而我国肉羊产业缺少当家品种,成为我国肉羊产业的“缺芯之痛”。我国现有的肉羊品种存在生产性能缺陷,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如放牧品种肉羊增重慢、冬季消耗大、繁殖率低、肥尾经济效益差,舍饲品种肉羊产肉率低、饲料转化率低、个体小,山羊品种个体小、增重慢、出栏时间长,羔羊成活率低。对国外引进品种利用缺乏规划,盲目引种。我国热衷于花大量外汇引种,却不重视引进品种的选育工作,造成品种退化,肉用性状、 繁殖性能下降。形成了“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在改良地方低产羊方面进展并不明显。
图片
3.2 缺乏全国“肉羊合作育种机制”,肉羊经济杂交生产体系缺失
在国外,养羊业建立了种羊生产、肉羊扩繁和羔羊肥育生产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区还是小规模自繁自养。
图片
3.3 育种方向存在的误区
牧区主要表现为没有科学选育方案与技术路线,导致近亲繁育、粗放管理、无序杂交、退化等现象严重。农区主要表现为舍饲肉羊杂交利用体系尚未建立,过度依赖引进品种无序杂交。通过引进国外专门化肉用品种开展先进杂交培育形成的新品种,生产性能远不及父本,繁殖效率低。

4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策略
4.1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机制
图片
4.2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图片
图片
4.3 肉羊产业发展风险、挑战与机遇
4.3.1 我国肉羊育种工作路在何方?
商业化育种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方参与,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的育种体系与模式。商业化育种必须具备信息和育种资源共享的机制。建立企业与公益性育种单位合作育种的深度融合机制。跨场联合种畜遗传评估是解决选择强度问题的关键。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是开展商业化育种的有效途径。
4.3.2 我国肉羊育种方向?
育种是产业链中专业化程度最高、耗时最长、效果最滞后、长远经济效益最持久、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环。在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进程中,符合消费者要求和“盈利”是品种产生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因素。
4.3.3 对标羊产业发达国家,我国羊业,特别是肉羊选育技术和遗传评估体系的关键短板到底是什么?
良种资源不是制约我国羊业自主育种能力的关键短板,但资源的精准鉴定和挖掘利用是卡点。羊品种多而不强,缺乏持续选育是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性能测定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但目前高通量表型数据采集系统和精准测定技术是我国羊育种工作中的主要难点。数据和算法都是手段,选种最核心的要素是测定(基因组测判)和选择差高精度低成本多性状基因组育种技术以及以产业链纵向联合为核心的开放共享育种组织不完善是当前我国育种工作的核心短板。
4.4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策略
4.4.1 加快种羊业强国建设,为产业转型做好种源保障
满足十四亿人吃羊肉需求,不可能依靠进口羊肉;养好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舍饲羊群和放牧羊群,更不可能依靠进口种源。现代种羊业需要资本和技术高度融合,集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先进实用的生物育种技术。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突出关键问题,借助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推动我国从养羊大国迈向种羊强国。我们在做的事情:1)培养舍饲母本新品种。在种羊业优势区域,集中打造最终窝产羔数4只、四季发情、全舍饲节律生产。2)引入品种中国化。持续选育,引进4-5万只优质种公羊,持续选育,大幅提升1亿只以上羊生长效率。3)加强地方良种遗传资源保护。强化羊场生物安全防控,加大对保种场/区/库资金支持力度,夯实种羊业发展基础。鼓励退役或即将退役的放牧品种用胚胎和精液等生物技术保种。
4.4.2 依托体系培育新品种“体系3号”(暂定名),跨省打造“多胎多羔肉羊走廊”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种质创新方面研发项目投入少的情况下,依托体系岗站专家构建了“跨省区肉羊联合育种体系”,以培育我国当家品种为目标,育成了舍饲多胎多羔羊新品种,平均产羔数达2.6个以上, 打造了内蒙、河北、河南、山东、湖北与安徽六省区“多胎多羔羊走廊”。
4.4.3 充分发挥我国肉羊种业优势,聚焦体系力量培育繁殖力高的母本品种
通过引进东弗里生绵羊与小尾寒羊、湖羊,利用杂交选育技术,通过横交固定,最终育成中国多羔肉羊新品种(东弗里生羊血液:25%、寒25%、湖羊50%)。重点推进多胎多羔羊品种的培育,发展三元杂交优化模式,构建肉羊杂交利用体系。
图片
湖羊:早熟、四季发情、一年二胎、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改良后有理想产肉性能、耐热耐寒耐湿,适合全舍饲,不要运动场,南北皆宜。小尾寒羊:早熟、四季发情、一年二胎、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改良后有理想产肉性能、耐寒。东弗里生:多羔、产奶量高,成年母羊260~300天产奶量500~810Kg,乳脂率6~6.5。
图片
1)繁殖性能指标优先考虑,一胎产3-4羔为目标选育;

2)统一的育种方案,统一的育种指标体系;

3)建立统一的育种登记平台;

4)制定严格的选配、选育方案。

5)利用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推进肉羊品种遗传改良进展,对肉羊传 统育种工作产生革命性的作用。

建立杂交利用体系开展二元、三元经济杂交体系生产肥羔产品 (创建配套系——猪的模式)。羔羊肉品质好,没有颤味,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也比大羊肉高30%以上,且生产同样重量的羔羊肉成本比大羊肉便宜。两项叠加,质优价廉,生产企业利润可提高20%以上。


图片
图片



版权申明:笔记记载,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专家版权。感谢所有讲课专家的精彩分享。感谢大会主办方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神州动物营养发展战略研究所。

图片

点点赞

图片

点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