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不传浮浪子,十字街头赠故人。”这是武氏太极拳传承中一个基本原则。 它珍贵无比,历代武氏太极拳宗师都非常珍惜,如果你是肤浅不良之人,即便花再多的钱想请我教你,我也不会答应,因为你将利用学到的拳法危害社会;它又可以无偿获得,如果你是品性皆好的故人,武氏太极拳的宗师们可以在十字街头就把不传之秘告诉你,因为你可以用这种拳造福社会。 所以,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体现出“文人太极拳”骨子里的儒者气象、菩萨心肠。 随着时代的演变,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氏太极拳更多地凸显出技击之外的养生修身等功能。如此一来,传承中的普及,便成为武氏太极拳传人自觉承担的新责任与新义务。 姚继祖在这些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一方面,他在收徒弟方面仍然非常谨慎;另一方面,他又以办学等多种方式普及武氏太极拳。 姚继祖不仅自己功夫高,而且非常擅长教学。 1978年,姚继祖创办首家“永年县太极拳学校”,亲自传授武氏太极拳; 1984年,姚继祖在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上被评为全国十三太极名家之一; 1990年,姚继祖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写提案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举办大型太极拳联谊会,被采纳; 1992年,在姚继祖的发起下,“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姚继祖担任会长…… 直到1998年5月10日,81岁的姚继祖老人仍然配合拍摄三十六短打的录像。他虽然身体一直健康,但连日的劳累还是让他吃不消了,晚上吃饭时,突然就一头趴在桌子上,溘然仙逝。 姚继祖对自己的得意门生钟振山抱有很大的希望。由于历史原因,在很长时间,他都说李亦畬传下来的《太极拳谱》已经丢了,然而有一天他却告知钟振山,李亦畬手书的“老三本”就在自己手里,要钟振山结合拳谱认真深入地研习,希望钟振山将武氏太极拳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钟振山不负所望,武学修为日深,形神兼备,拳、刀、剑、杆(枪)样样精通,演拳时则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循规蹈矩,中正不偏,随转随接,静动自如。 他历任三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千人表演总教练;获第三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武式太极拳法金牌; 多次培训邯郸市骨干体育教师,有力地推动了武氏太极拳在邯郸中小学的普及; 在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太极拳的听劲与懂劲》、《太极拳中柔与刚》、《沾连粘随说》、《听劲与懂劲的力学原理》、《浅谈武氏太极拳养生与技击》等多篇论文…… 1992年,钟振山被邯郸市武术协会评为太极拳一级拳师;1993年,应中国武协、中国武术研究院邀请,钟振山参加了国家武协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太极拳推手规则研讨会。1995年,应邀参加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的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编写工作;1997年,被河南省温县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名师;1998年,被永年太极拳联谊会评为太极拳大师;同一年,钟振山还协助姚继祖先生整理、编著《武式太极拳全书》,帮助恩师完成了生平一大宿愿。 姚继祖逝世后,钟振山牢记恩师的叮嘱:“我是个中国人,我希望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太极拳能够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所以更加不辞劳苦地行进在传播和发扬武氏太极拳的大道上。 钟振山在海外教拳 2001年3月,应中国武协邀请,钟振山参加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担任名家演示和辅导工作。此后,他便来到北京大学,开始了武氏太极拳在北京的推广与传播。 北大师生学习武氏太极拳的,多数没有任何基础,教起来很是费力。然而,钟振山不仅不厌其烦地去教,而且创造性地将传统套路108式精简为36式,以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基本动作,增加他们学练的积极性。每天教学完毕,钟振山还邀请学员到他的住所品茶论拳,回答学员们学拳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交流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气氛十分融洽。当时教拳的地址是在北大俄文楼前的广场,每天都有不少人在那儿练功,有些其它门派的教练和体育老师见到钟振山的演练后,主动将自己的学员转到钟振山那儿,于是学员逐渐增多。 北大俄文楼 北大俄文楼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地方,笔者当时也经常去俄文楼前,见到几位身材高大的外国人在习拳。记忆中,我好像是见过钟振山教拳的,可惜当时没有跟着学习。直到将近20年后,我才在赵力的引见下见到钟老师,也才知道当年跟他习拳的两位外国青年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 当我询问这二位留学生学得怎么样时,钟振山回答:“练得都比较认真。穿中国这种布鞋练,7天就会换一双鞋,因为鞋后边已经被磨破了。非常能吃苦,你只要开始教,没让他停,他始终练。”我听后不由地咋舌,想着自己能不能吃这样的苦! 2003年,钟振山在北大的教学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成果——北京大学武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成立大会是在晚上举办的,李亦畬的曾孙、姚继祖的孙儿等武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参加了会议,太极拳其它几个流派也都有代表参加。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少五六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很多人还站着,几乎没有人中途离开,称得上相当成功了。紧接着,北京大学的广播电台播出了消息,跟随钟振山学拳的师生就更多了,主要以硕士生、博士生为主。 此外,钟振山还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大学教学。其中,在北京邮电大学开的是短期培训班,所教学生大部分是韩国、日本、东南亚来北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 钟振山在海外教学 除北京外,钟振山辗转于河北、湖北、广东、山东、四川、海南、台湾、香港乃至远赴德国、意大利、美国,并在石家庄等地创办武氏太极拳研究会,为武氏太极拳的研究与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他还多次受国家体育、文化部门邀请,以武氏太极拳名家的身份参加各种大型太极拳活动。 在美国参加国际太极拳论坛时,钟振山被授予“肯塔基上校”的荣誉称号,武氏太极拳也随之在美国推广开来。 钟振山教“洋学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太极拳发展报告(2019)》“美国太极拳发展历史与现状”一章介绍: 将武氏太极拳老架传入美国的是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钟振山及其弟子们。他们通过参加2014年第二届国际太极拳论坛峰会、2016年首届全球健康养生论坛峰会、成立钟振山武氏太极拳研究总会美国分会等活动,把武氏太极拳老架原汁原味地带到了美国,使美国太极拳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了解了武氏太极拳老架的风采和魅力。 钟振山的弟子徐志军系武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于2007年移居至美国艾奥瓦州,并在当地教授原汁原味的武氏太极拳老架。他通过各种太极拳盛会和节庆活动推广武氏太极拳,并在公园授拳。……徐志军在教学中始终强调推手练习的重要性,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学习太极拳并成为热衷于太极拳推手的习练者。同时,徐志军于2009年创办了北美武氏太极拳研究会,培养了许多太极拳教练,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艾奥瓦州大部分太极拳教练都把武氏太极拳作为其教学内容之一。 钟振山在美国的另一位华人弟子臧冠程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成立了归一太极拳学院(Summit Tai Ji Academy),开展了一系列的太极拳和气功健身讲座,并教授传播武氏太极拳。除了徐志军和臧冠程两位华人传播者外,钟振山在美国的洋弟子们也在不同程度上为武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印第安纳州的王子伏、华盛顿的李柔、艾奥瓦州的何安杰(Jay Heavolo)等。 《世界太极拳发展报告(2019)》中写到“美国太极拳发展历史与现状”时,介绍了美国习练者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美国的众多太极拳习练者当中,多数人是以养生、修心、健身为目的。传统的武氏太极拳从中架入手,随着多年习练逐渐转为小架。小架即高架,外在动作简洁舒缓,内在注重流畅平和、以意领气,非常适合健身及修身养性,深受太极拳的习练者喜爱。武氏太极拳在健康养生方面效果显著,很多习练者都表示原来困扰身体的很多慢性疾病及不适症状都在练拳后逐渐消失了。” 这种现象其实也是国内习练武氏太极拳的普遍现象。 前段时间,笔者阅读了郑晓琳的《以身悟道,以身弘道》。这篇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作者跟随钟振山习练太极拳、最终让她的生命获得新生的过程。 原来,2012年初,郑晓琳就因为颈椎病时常发作,经人介绍跟着钟振山学太极拳。当时她以为太极拳与健身操差不多,是抱着尝试的心理报名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钟振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涵养,一丝不苟、极其耐心教他们武氏太极拳108式的过程,以及“与姚师爷一脉相承的慈悲救世之心”,都滋养着郑晓琳的身心。可惜的是,由于生活杂事的侵扰,虽然她也努力坚持练了一段时间,但最终不知不觉中放下了练拳。 等她再想练太极拳,是在2013年8月。 那个时候,郑晓琳的身体突然出现严重不适,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居然患慢性肾炎好几年了。“那一刻,我完全懵了,仿佛突然接到了一份死缓判决书。……因为心里抗拒吃药,我迟迟不愿去拿药,正在徘徊间,忽然想起学太极拳时好像听谁说过,太极拳可以治病。仿佛溺水之人慌乱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赶紧给钟师打电话。” 钟振山了解情况后,语调平和、言简意赅地说:“你明天上午9点来吧,跟着我练一段时间。” 第二天上午,钟振山带着郑晓琳安安静静地练了6遍108式,加上中间休息时间,共二个多小时。练完拳,郑晓琳当时便感觉全身暖洋洋的;中午安安稳稳地睡了一个多小时,醒来后尽管周身肌肉酸疼,却十分轻松舒泰。 尝到好处后,郑晓琳当然更加积极了,一门心思要通过练拳来治病救命。钟振山则针对郑晓琳的身体状况,一周后将练拳的时间从上午9点开始改为早上6点开始,并事先叮嘱郑晓琳最好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 这个时候,练过一周太极拳的郑晓琳不仅身体有劲了,尿潜血指标居然也下降了40%。巨大的惊喜让她信心倍增,也更加信服钟师了。 钟振山显然不只是太极拳大师,而且深通养生之道。他的叮嘱促使郑晓琳一改以前熬夜的习惯,10点前睡觉后,一觉居然睡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这种体验实在是太幸福了!不用多描述,晚上失眠的人对此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如此一来,郑晓琳发现了早睡早起给她带来的很多好处,健康的作息习惯得以养成,而身体状态也在一天天练拳以及崔志光夫妇的帮助调养下,一个多月后尿潜血指标值已从以前高出正常值一千多个点降到仅高出七十多个点。 此后,因钟振山去美国一个多月时间,郑晓琳只能自己练拳。她这才发现跟随钟师练拳时心里十分安静祥和,而一旦自己单独练拳,脑中便不由自主地杂念纷涌,几乎从未有过片刻的安宁。这让她深深体会到跟随钟师练拳是何等幸福的事情! 等钟振山从美国回来后,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带着郑晓琳练拳,但每隔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领她练几次,纠正她的拳架子;以后逐渐延长到两三个月领她练练……按照郑晓琳的说法,“钟师像陪伴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那样,慢慢放手”。在这次重新习练武氏太极拳的过程中,郑晓琳的尿潜血指标在三个月后降到正常值的临界点,接着又在这个点徘徊三四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至今已经5年多了,身体状况没有出现过一次反复。” 不仅如此,郑晓琳还有别的惊喜:“就在前年的一天,我在家整理药箱,发现以前治颈椎病留下的一大堆狗皮膏药因为久久不被问津,居然都过期啦!这时,我才注意到我的颈椎病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痊愈了。更让我惊奇的是,太极拳不仅让我的身体康复了,精力充沛,精神健旺,也让我对自己的脾气性情有了更多的自我认知。” 郑晓琳是赵力的师姐,当我提到这件通过练拳不治而愈的奇迹时,赵力回答:“在钟老师身边,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大家都非常感恩师父。” 赵力还提到师父在七十岁生日时说过的话:“我的生日愿望,就是将武氏太极拳发扬光大。” 此类的话,钟振山以前从没向弟子们说过,现在年龄这么大了却要不辞劳苦地担起这个担子,让弟子们深受感动,也深深地触动着他(她)们的内心。他(她)们将会更主动地做些什么吧!——武氏太极拳就这样传承着,必将撒播于世界更多的地方,发挥更为广泛、更为长久的神奇力量! 文末,我们不妨再回到文章开始时的那个问题:“三十多年前,当钟振山在高高的梯子上向后仰着倒向地面的时候,他怎么就能轻轻巧巧地在地面一滚就没事了?” 我的想法是:“如果身体向前倾,应对起来会相对容易些;如果身体向后仰着,那就太不容易了。”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赵力时,赵力已经想明白了:“武氏太极拳练的是一个整劲,始终是圆的。钟老师习惯于将武功日常化,紧急状态下便很容易用上懂劲的功夫,本能地做出反应。你想,如果钟老师的整个身体可以像圆球一样应对,那么,向前或者向后,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有些想不通——这位外表看起来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的钟老师,他怎么就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而在与钟振山的两次长谈中,我又感受到:即便武氏太极拳被称为文人太极拳,与儒家文化紧密相连,在练拳时还注重书法等素质的同时并进,然而,武氏太极拳本身毕竟还是以武术、技击为主要内容,要在实战中显示其妙用;而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武氏太极拳越来越多地发挥了治病养生保健等作用,并逐步由中国普及向世界。(全文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