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人唯亲,贻误战机,南北之战形势再变│941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北魏对于合肥的防御,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在合肥城外,修筑有两座小城,与合肥城形成犄角之势,护卫合肥城。
为了清除干扰,韦睿决定,先派人攻取这两座小城。
就在这时,北魏将军杨灵胤率领五万援军到达合肥城附近。
眼见前有坚城,后有敌方大军,自己一方突然陷入北魏军包围之中,韦睿麾下将领有些担心,建议韦睿,立刻向朝廷请求援兵。韦睿快被这帮家伙气乐了:“哪有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双方马上要展开大战的时候,还请求援兵的,时间怎么可能来得及呢?再说,咱们请求援兵,敌人也可以增加援兵啊。用兵之法,贵在出奇制胜,何必在意敌人人数众多呢?”
接下来,韦睿调动兵马,乘敌不备,突然发动进攻,迅速击败杨灵胤带来的援兵。

为了保护肥水上刚刚修筑好的围堰,韦睿派军主王怀静率领一千余兵马在围堰旁边建造堡垒,率军驻守。北魏军大举进攻,攻陷了堡垒,堡垒中守卫的千余南梁士卒,尽皆战死。北魏大军直冲到围堰之下。
韦睿手下将领又有些害怕,于是有人提出暂时退却。韦睿勃然大怒,岂有此理,将军哪怕战死沙场,也是有进无退。韦睿当即命人将自己的伞扇麾幢等象征身份的器物取来,树立在大堤之下,自己手持兵器,立于伞下,以示毫不退让之意。
北魏军发动猛攻,韦睿一面指挥麾下将士杀敌,一面亲自挥动兵器,与敌人搏斗。最终,在南梁军的拼死反击下,北魏军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却。韦睿抓住机会,再次命人修筑堡垒,拒险固守。
随后,韦睿又命人修筑了一些特别高大的战船,其高度基本和合肥的城墙等高,然后用这些特制大船四面围住合肥城。这下,北魏一方失去了城墙高度的优势,更加被动。
城中北魏军惊恐异常。为了鼓舞士气,北魏合肥城守将杜元伦登上城头督战,却被城外南梁军用巨弩射死。至此,合肥城中北魏军彻底乱了方寸。
韦睿趁机指挥军队,发动猛攻,顺利攻占合肥城,俘虏、斩杀北魏军一万多人,缴获战利品无数。
相继攻占梁城与合肥之后,南梁军占据战场主动,继续从多处发动进攻,战果辉煌,相继攻占羊石城、霍丘城、朐山城、固城等战略要地。

眼见南梁军兵锋锐利,连战连捷,北魏宣武帝忧心忡忡,一面派人督促中山王元英赶快采取行动,遏制南梁军的攻势,一面增派尚书元遥率援军南下。
而且,眼见这次南北大战愈演愈烈,到了七月,北魏再次征发定州、冀州、瀛州、相州、并州、肆州六州共十万人入伍,作为南征军队的援军,由平南将军安乐王元诠率领,赶赴淮南。
在宣武帝的指挥调度之下,面对南梁军的凶猛攻势,北魏一方,也发动了强有力的反击。
南梁太子右卫率张惠绍和代理徐州刺史宋黑二人率领南梁大军,水陆并进,杀奔彭城方向,包围高冢戍,发动猛攻。北魏武卫将军奚康生率兵救援。双方一场激战后,北魏军获胜,张惠绍败逃,宋黑战死沙场。
南梁徐州刺史王伯敖率军与北魏中山王元英所部在阴陵交战,最后,又是北魏军获胜,南梁军将士死伤惨重,王伯敖率残兵败将逃走。
另一处战场上,梁武帝萧衍派遣将军角念率领一万兵马驻守蒙山,招纳北魏兖州地区百姓;南梁将军萧及率军屯驻固城,南梁将军桓和率军镇守孤山。
北魏宣武帝则启用了度支尚书邢峦,任命其为都督东讨诸军事,安东将军,负责对付南梁这一路的兵马。邢峦不负重托,到任后,迅速调兵遣将,命令统军樊鲁率军攻打桓和,别将元恒率军攻打萧及,统军毕祖朽率军攻打角念。
很快,北魏将军樊鲁在孤山大破桓和率领的南梁军,又一口气追赶南梁败军八十余里,斩首四千余级。北魏元恒也击败南梁萧及,占领固城。同样,北魏毕祖朽击败并赶跑了角念。
随后,邢峦乘胜进军,又在睢口击败南梁将军蓝怀恭,再度进军包围宿预城。
蓝怀恭又在清水之南修筑堡垒,威胁邢峦军后路。邢峦与北魏平南将军杨大眼前后夹击,攻克堡垒,斩杀蓝怀恭。之后,北魏军向宿预发动猛攻。

眼见形势不利,张惠绍放弃了宿预,萧昺也放弃了淮阳,各自率军逃回。
至此,战场形势再次发生大逆转,北魏一方又占据战场优势,隐隐对寿春城前的南梁军形成包围。
实际上,战场形势转变至此,萧衍用人唯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任命的北伐主帅,临川王萧宏,是个性格懦弱,胆小无能,做事犹豫不决之人。在南梁军攻占梁城,占据战场主动权,能够直面寿春城之后,就有将领建议,乘胜进军,直取寿春。可惜萧宏根本不敢如此冒险用兵,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直至南梁军占据合肥之后,萧宏还是瞻前顾后,战又不敢战,退又不想退,一直按兵不动,再次贻误战机。
萧宏一直犹豫到北魏军取得阴陵、宿预之战胜利,邢峦率军渡过淮河,与中山王元英合兵一处,杀向梁城时,才突然发现,自己所在也变成了前线,自己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萧宏立刻紧张的召集众将,商议退兵之事。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