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2-07-17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2-07-08 18:09·阅世说史

【导读】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MBS新闻报道,当地时间7月8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位于奈良县的近铁“大和西大寺站”发生枪击事件,正在进行演讲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枪击,因伤重抢救无效而死亡。奈良市警视厅称已查明枪击嫌疑人系原日本自卫队低级军官山上彻也,目前已被逮捕,他在警局供述称:“我对安倍感到不满,想杀了他。”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安倍晋三遇刺现场

山上彻也为什么刺杀安倍,因为什么原因对安倍感到不满,是政见不同还是其他原因,尚不得而知。

但山上彻也冲冠一怒拔枪相向的做法在日本的历史上却并不鲜见,实际上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乃至军国主义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逐渐崛起的日本武士阶层,打着“忠君、节义、廉耻、勇武 、坚忍”的旗号,走上了日本幕府时代的政治舞台。武士们以严格纪律和绝对服从为第一要务,结合从中国传过去的儒学佛教禅宗以及本土的神道思想,渐渐形成了尽忠、献身等所谓“武士道精神”的伦理观念。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日本武士

传统的中国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自汉武帝以来,历朝历代起着砥柱作用、把持社会精英阶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儒生们。

而日本则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与中国的儒生以孔子为宗师、以《论语》为经典类似,武士们也有自己奉行的经典,那就是成书于1716年(日本江户时代)的《叶隐闻书》,这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它是由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武士田代阵基用七年的时间笔录而成,除了探讨武士的战术问题之外,更主要的是将武士的职业精神上升到一种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学高度,书中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赴死、忠义两全,是武士道的终极追求。

所谓“叶隐”,就如树荫一样,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它所倡导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要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它所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武士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战胜别人。只有做到“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就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就像我们所熟悉的那样,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道最忠义的表现”。

一个西方人以旁观者的眼光这样描述武士道:“为荣誉而杀戮,对受惩者和失败者宽大,对卑鄙和营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赏生活中人为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和死后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这就是武士道。”

武士道在近千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已经深深地浸入到了日本的民族文化、生活、性格和精神之中,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才造就了独特的日本,造就了日本人既残暴又恭谨、既崇尚暴力又歌颂谦和、既柔顺又反叛的民族性格。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日本武士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幕府统治瓦解,日本的武士道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直接又造就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武士道成为日本全民崇信的道德规范,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外侵略的战争工具。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日本人,在心里都有一个武士梦,他们在正常的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便习惯性地考虑用武士的方式来解决,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暗杀,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奋力一搏,把对手从肉体上进行彻底消灭,即便自己死了,也死得其所。日本社会对这样具有武士精神的暗杀者,往往还会怀着莫名的同情和支持。

比如说日本大正时期四大财阀之一的安田善次郎,被一个叫朝日平吾的年轻人刺死在自己家中,据说刺杀的理由是“不满安田善次郎虽积巨富,却不尽富豪责任,无视国家社会”,暗杀成功之后,朝日平吾立刻当场自尽,一周后,其葬礼在东京的一家佛教寺院举行,闻讯前往祭奠送行者达千人以上。

1921年11月4日,主张和平外交,反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平民首相原敬在东京车站附近,遭到一个连中学都没毕业的社会青年中冈艮一的袭击,不治身亡,成为日本第一位被刺杀的首相,荒谬的是,凶手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在日本举国鼓吹战争的狂热气氛之下,被国人视为英雄,不久便被大赦出狱,参加了侵略中国的关东军。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原敬

1930年11月14日,日本第27任首相滨口雄幸因强行推行金本位和裁减军费一个亿,在东京火车站遭到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暗杀。

1932年5月15日,由于时任首相犬养毅赞成裁军并主张进一步限制日本海军的规模,反对扩大对华侵略,以日本帝国海军少壮派军人古贺清志为首的11名军官,闯入首相官邸,将犬养毅当场刺杀。事发后,这十一个杀害犬养首相的冷血凶手遭到军法起诉,但是,在审判前,一份由35万人以鲜血署名的请愿书被送到法庭,请愿书是由全日本各地的同情凶手的民众发起签署,请求法庭从宽发落,法院最后果然遵从民意,对是一位凶手“从宽发落”。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犬养毅

在这种暗杀文化下,日本政界人士人人自危,不得不对军国主义势力随声附和,日本国内激进民族主义势力愈来愈猖狂,1936年2月26日,数位青年军官率领士兵发动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行动——二二六事变,刺杀两位日本前任首相高桥是清和斋藤实,此次事变之后,日本军部极端势力彻底控制了军队和政府,开始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之后,在美国的庇护之下,以武士道为精神内核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并没有被彻底清除,暗杀文化仍然在日本社会荡漾。

1960年7月14日,时任日本第57任首相岸信介在参加自民党新任总裁池田勇人的招待会时,遭到右翼团体“大化会”成员荒牧退助的暗杀,幸运的是,岸信介仅被刺伤腿部,逃过一劫,但也因此被迫辞去首相职位,值得一提的是,岸信介正是安倍晋三的外祖父。

岸信介是日本战后第一位遭刺杀的在任首相。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岸信介遇刺场面

安倍晋三是日本第一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战后最年轻且任期最长的首相,也成为战后第一位被刺杀身亡的首相。

安倍晋三遇刺后,凶手将会如何被处置,日本社会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日本政局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解读:安倍被刺杀背后的历史逻辑

刺杀安倍晋三的凶手被擒现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