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根谭》27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2-07-17 发布于湖南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A  high-fronted crown guest ambition in forest and spring, mountain forest scholar bosom corridor temple)


【原文】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In the high-fronted crown , do not have the smell of mountain forest; under the forest spring, you need the scriptures of the statesmanship Temple.)


【大意】


身居政职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身为平民居住在田园中的人,必须要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学究】


一个处于政治中心的人物,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很容易掉入名利场的漩涡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在名利场中,很容易成为名利的工具,导致权力的失衡,处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心里明白,权力只是他人暂时赋予自己的一种服务机制,一旦失去他人的拥戴,自然就没有了权力,这种权力不是自己的,只有心境属于自己,所以对待名利须谨慎。

而身处田园之中的人,为什么需要有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呢?这是一种责任的表述,如果每个人都满足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么整个群体共有利益让谁去承担呢?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在说明一荣百荣,一损百损的连带性效应。所以有时候,身居山野之人的思想未必低于处于庙堂之中的人。

28、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No fault is merit, no resentment is virtue)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There is no need to invite credit in the world, no fault is merit; and people do not seek virtue, no resentment is virtue.)

【大意】

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

【学究】

事在人为,功在千秋,身处社会之中,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有自己的认知,一旦觉得自己的回报低于付出时,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不愿意继续付出。事实上,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是对等的,只是时间上不同而已,大多数人希望付出有即时的回报,而高明之人都会在意于延时回报。至于说到无过便是功,这句话依然处于付出和回报的平衡性认知中,功不在他人的认可中,而在于事情的逻辑中。

助人如果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就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为了获得回报,可以制造很多问题。现今社会,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恨不得他人陷入自己设定的陷阱中,这样才有机会获得利益。纵观社会各领域,到处充斥着诱惑,陷阱天罗地网,恨不得把所有人套入囊中,成为自己的猎物。在物质社会,一切以利益为上,真的少了那些为而不为的现象,这就是现在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原因。读读古人的文章,有时候真的能够看到那些远去的美好,令人向往,那种无怨便是德的境界真的很通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