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微缺:衰微,衰落。“微”“缺”同义。】。昭王南巡狩不返【“昭王南巡狩不返”句:《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远行),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赴告:讣告,报丧。】。讳之也。 康王逝世之后,儿子昭王瑕(xiá,霞)继位,昭王在位的时候,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因为当地人憎恶他,给他一只用胶粘合的船,结果淹死在江中。他死的时候没有向诸侯报丧,是因为忌讳这件事。 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春秋:指年龄。】。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闵:忧伤。】,乃命伯冏申诫太仆国之政,作《冏命》【冏(jiǒng,炯)命:古文《尚书》篇名。伪孔氏传:“以冏见命名篇。”】。复宁。 后来立了昭王的儿子满,这就是穆王。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观兵:炫耀武力。观,给人看。】。夫兵戢而时动【戢:聚集,收藏。时动:适时出动。】,动则威,观则玩【玩:轻视,习惯而不经心。】,玩则无震【震:惧怕。】。 穆王准备去攻打犬戎,祭(zhài寨)公谋父劝他说:“不能去。我们先王都以光耀德行来服人,而不炫耀武力。军队平时蓄积力量,待必要时才出动,一出动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没有人惧怕了。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周文公之颂:指《诗·周颂·时迈》。周文公,周公旦的谥号。】'载戢干戈【载:句首语气词,无义。】,载橐弓矢【橐(gāo,高):古代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是用箭袋收藏的意思。】,我求懿德【懿(yì,意)德:美德。】,肆于时夏【肆:传布。时:是,此。夏:华夏,指中国。】,允王保之【允:确实,一定。】。’ 所以歌颂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与戈,藏起弓和箭。求贤重美德,华夏都传遍,王业永保全。”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茂:通“懋”,勉力,尽力。正:端正。厚:宽厚,富厚。这里是使宽厚的意思。】,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阜:物资多,丰富。这里是使多的意思。】,明利害之乡【乡:地方。】,以文修之【文:指礼法。修,告诫。】,使之务利而辟害【务:致力于,从事。】,怀德而畏威【怀:心里藏着,心中装着。】,故能保世以滋大【滋:滋长,增长。】。 先王对待民众,努力端正他们的品德,使他们的性情纯厚,增加他们的财产,改善他们的器用,让他们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惧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世后稷:世代做农官。】。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用:因此。】,而自窜于戎狄之间【窜:流浪。】。 从前我们的先祖世代担任农师,为虞舜、夏禹谋事。当夏朝衰落的时候,夏朝废弃农师,不务农事,我们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职,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区,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序:布舒、宣扬。】,遵修其绪【绪:事业。】,修其训典【训典:指教化法度。】,朝夕恪勤【恪勤:恭谨而努力。恪,恭敬,谨慎。】,守以敦笃,奉以忠信。 但对农事却不敢松懈,时时宣扬弃的德行,继续他的事业,修习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谨努力,用敦厚笃实的态度来保持,用忠实诚信的态度来奉行。 奕世载德【奕世:累世。奕,累,重。】,不忝前人【忝:辱没,玷污。前人:指后稷等周代先王。】。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昭:使光大。】,事神保民【事:侍奉。】,无不欣喜。 后来世代继承这种美德,没有玷污前人。到文王、武王的时候,发扬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护民众,普天之下没有不高兴的。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不忍:忍受不了。】,载武王【(xīn,欣):同“欣”。载:拥戴,拥护。】,以致戎于商牧【戎:指戎事。商牧:商都郊野,即牧野。】。 商王帝辛对民众犯下了大罪恶,民众再也不能忍受,都高兴地拥戴武王,因此才发动了商郊牧野的战争。 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体恤,怜悯。隐:伤痛,痛苦。】。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内:国都郊外四周五百里以内。甸服:国都郊外四周五百里的地区。服,服待,服役,指为天子服役。按:古代把天子所居京都以外的地区按远近分为五等地区,每个地区五百里,叫“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邦外侯服【侯服:甸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侯卫宾服【侯卫宾服:意思是侯服至卫服总称宾服。按:古代又有“九服”的区划法;王畿以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五百里以外为男服,男服以外五百里为采服,采服以外五百里为卫服,卫服以外五百里为蛮服,蛮服以外五百里为夷服,夷服以外五百里为镇服,镇服五百里以外为藩服。“宾服”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的总称。这里五服、九服混说,诸服的远近次序纷错不同。】,夷蛮要服【夷蛮:古代对东方、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东部的叫夷,南部的叫蛮。带有蔑视的感情色彩。要(yāo,腰)服:这里指宾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戎翟荒服【戎翟(dí,狄):古代对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戎,指西戎。翟,同“狄”,北狄。这也是蔑称。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 所以说,先王并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民众的疾苦,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都近郊五百里内陆区是甸服,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是侯服,侯服至卫服共二千五百里内陆区总称为宾服,蛮夷地区为要(yāo,腰)服,戎狄地区为荒服。 甸服者祭【祭:指供给祭祀天子祖父和父亲的祭品。】,侯服者祀【祀:指供给祭祀天子高祖、曾祖的祭品。】,宾服者享【享:献,指供给祭祀天子远祖的祭品。】,要服者贡【贡:纳贡,指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者王【王:朝见天子。《集解》引韦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诗曰'莫敢不来王’。”】。 甸服地区要供日祭,即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供月祀,即供给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宾服地区要供时享,即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供岁贡,即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区要来朝见天子。 日祭【日祭:每日祭祀。】,月祀【月祀:每月祭祀。】,时享【时享:按季贡献祭品。】,岁贡【岁贡:每年纳贡。】,终王【终王:终身朝见天子一次。】。 祭祀祖父、父亲,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远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见天子,终生一次。 先王之顺祀也【先王之顺祀:《集解》引徐广云:“《外传》云'先王之训’。”顺,通“训”,教诲,教导。祀,当是衍文。】,有不祭则修意【修意:指检查自己的思想意念。】,有不祀则修言【言:指言语号令。】,有不享则修文【文:指典法,法律制度。】,有不贡则修名【名:名分,名号,指上下尊卑和贡赋的等级。】,有不王则修德【德:文德,指仁义礼乐等教化。】,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序成:指以上五种依次做完了。刑:施以刑罚,惩罚。】。 先王留下这样的遗训:有不供日祭的,就检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供时享的,就检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岁贡的,就检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检查仁义礼乐等教化。以上几点都依次检查完了,仍然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检查刑罚。 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伐:攻打,征伐。】,征不享【征:征讨,讨伐。按:古代有天子讨而不伐的说法。这两句“伐”与“征”对举,伐指命诸侯去征伐,征指天子派兵去征讨。】,让不贡【让:责备,谴责。】,告不王【告:同“诰”,谕告,指上告下。】。 因此有时就惩罚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征讨不享的,谴责不贡的,告谕不来朝见的, 于是有刑罚之辟【辟:法。】,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备:指武力装备。】,有威让之命【命:命令。】,有文告之辞【辞:文书,公文。】。 于是也就有了惩罚的法律,有了攻伐的军队,有了征讨的装备,有了严厉谴责的命令,有了告谕的文辞。 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布:发布。陈:陈述。】,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无:同“毋”,不,不要。勤:劳。使劳顿。】。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如果宣布了命令,发出了文告,仍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轻易地劳民远征。这样一来,不论是近是远,就没有不服,没有不归顺的了。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终:死。】,犬戎氏以其职来王【职:职分,指“荒服者王”的职分。】,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天子:这里指周穆王。】,无乃废先王之训【无乃:不是,恐怕。】,而王几顿乎【几:将。顿:疲困。】?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死后,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职分前来朝见,而您却说'我要用宾服不享的罪名征伐它,而且要让它看到我的军队的威力’,这岂不是违背先王的教诲,而您也将遭受劳顿吗? 吾闻犬戎树敦【树敦:《集解》引韦昭曰:“树,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笃也。”一说:树敦为犬戎君长名。】,率旧德而守终纯固【率:遵从。旧德:指祖先传下来的美好的品德、风尚。守终:指能守其“终王”的职分。纯固:专一。】,其有以御我矣。” 我听说犬戎已经建立了敦厚的风尚,遵守祖先传下来的美德,始终如一地坚守终生入朝的职分,看来他们是有力量来和我们对抗的。” 王遂征之【遂:终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穆王终究还是去征伐西戎了,结果只获得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回来。从此以后,荒服地区就不来朝见天子了。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刑辟:刑法。辟,法度,法律。】。王曰:“吁【吁:叹词。】,来!有国有土【有国:有国者,指诸侯。有土:有土者,指有采地的大臣。】,告汝祥刑【祥刑:善刑。】。 诸侯有不亲睦的,甫侯向穆王报告,于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说:“喂,过来!各位有国家的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诉你们一种完善的刑法。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何择非其人:意思是选择什么呢,不是那些贤人吗。】,何敬非其刑【何敬非其刑:意思是:应该严肃对待什么,不是刑罚吗。敬,严肃,认真。】,何居非其宜与【何居非其宜:意思是应该怎样处理事务呢,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居,举,这里指办事。宜,合宜,指用刑得当。】? 现在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什么呢,不是贤德的人才吗?应该严肃对待什么呢,不是刑法吗?应该怎样处置各种事务,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 两造具备【两造具备:指原告和被告双方都到齐了。《集解》引徐广曰:“造一作'遭’。”《尚书易解》据钱大昕说注云:“两遭,犹两曹。《说文》:曹,狱之两曹也。”】,师听五辞【师:士师,典狱官。听:治。五辞:旧注以为是五种审讯方法。《正义》:“《汉书·刑法志》云:'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云'辞不直则言繁,目不直则视眊(mào,冒。目不明的样子),耳不直则对答惑,气不直则数喘’也。”《尚书易解》以为“辞”即五刑之辞。】。 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狱官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来审理案件。 五辞简信【简信:确凿无疑。简,诚实。信,确实。】,正于五刑【正于五刑:按五种刑罚判决。正,定罪。五刑,即下文的墨、劓、膑、宫、大辟。】。五刑不简,正于五罚【罚:出钱赎罪。服:从,这里有合适的意思。】。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五种过失。】。 五种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了,就按照墨、劓(yì,亦)、膑(bìn,殡)、宫、大辟五种刑的规定来判决。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钱赎罪的五种惩罚来判决。如果用五刑不合适,就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 五过之疵【疵:毛病,弊病。《索隐》:“按:《吕刑》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今此似阙少,或从省文。”按:《吕刑》即《尚书·吕刑》。“官”指依仗官势,“反”指报恩报怨,“内“指通过宫中受宠女子来干预,“货”指行贿受贿,“来”,《尚书易解》据《释文》以为当作“求”,指受人请求。】,官狱内狱【官狱内狱:《会注考证》引孙星衍曰:”官狱内狱者,举其重也。官狱,谓贵官之狱;内狱,谓中贵之狱。或畏高明,或投鼠忌器也。”】,阅实其罪,惟钧其过【阅实其罪,惟钧其过:意思是要查清他们的罪状,他们的罪过和犯法的人相同。《集解》引马融曰:“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阅,考核,核查。钧,通“均”,等同。】。 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这就是依仗官势,乘机报恩报怨,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进行干预,行贿受贿,受人请托。遇有这类情况,即使是大官贵族,也要查清罪状,与犯罪的人一样判他们的罪。 五刑之疑有赦【疑:指有疑点。有赦:有所宽赦,即减罪,减等处理,这里指五刑减为五罚。下句“有赦”指由五罚减为五过。】,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审克:审核清楚。】。 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罚处理;判五罚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过处理;一定要审核清楚。 简信有众【简信有众:意思是在众人中加以核实。】,惟讯有稽【讯:讯问。稽:合,同,即与事实相符。】。无简不疑【无简:指没有确凿证据。】,共严天威【严:敬,尊敬,敬畏。】。 要在众人中加以核实,审讯的结果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就不要怀疑,应当共同尊敬上天的声威,不要轻易用刑。 黥辟疑赦【黥辟:即墨刑,刺面,涂以墨。五刑之一。】,其罚百率【其罚百率(lǜ,律):意思是罚以黄铜六百两。率,《集解》引徐广曰:“率即锾也,音刷。”孔安国曰:“六两曰锾。锾,黄铁也。”】,阅实其罪。 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百两,但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 劓辟疑赦【劓:劓刑,割鼻,五刑之一。】,其罚倍洒【倍洒(xǐ,洗):加倍或为五倍,即二百锾或五百锾。洒《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蓰’。五倍曰蓰。”按《尚书·吕刑》此句作“其罚惟倍”,译文据此译为加倍。】,阅实其罪。 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一千二百两,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 膑辟疑赦【膑:膑刑,挖去膝盖骨。五刑之一。】,其罚倍差【倍差:于加倍之外又加差数,这里就是加一倍半,指比劓刑加一倍半,为五百锾。】,阅实其罪。 判挖掉膝盖骨的膑(bìn,殡)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两,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 宫辟疑赦【宫:宫刑,破坏男女生殖机能,五刑之一。】,其罚五百率【五:《集解》引徐广曰:“一作'六’。《尚书·吕刑》作“六”。译文依此。】,阅实其罪。 判破坏生殖机能的宫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六百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行。 大辟疑赦【大辟:死刑。五刑之一。】,其罚千率,阅实其罪。 判杀头之刑大辟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千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施行。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墨刑之属”五句:五句中的数目为刑罚的条目。《尚书易解》引孙星衍曰:“罪之条目必有定数者,恐后世妄加之。”】,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甫刑》:即《尚书·吕刑》。周穆王采纳吕侯的意见,制定刑律,布告天下,谓之《吕刑》。因吕侯又为甫侯,所以又名《甫刑》。】。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五刑的条文,墨刑类有一千条,劓刑类有一千条,膑刑类有五百条,宫刑类有三百条,大辟类有二百条。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做《甫刑》。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儿子共王繄扈(yīhù,医户)继位。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微缺:衰微,衰落。“微”“缺”同义。】。昭王南巡狩不返【“昭王南巡狩不返”句:《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远行),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赴告:讣告,报丧。】。讳之也。 康王逝世之后,儿子昭王瑕(xiá,霞)继位,昭王在位的时候,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因为当地人憎恶他,给他一只用胶粘合的船,结果淹死在江中。他死的时候没有向诸侯报丧,是因为忌讳这件事。 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春秋:指年龄。】。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闵:忧伤。】,乃命伯冏申诫太仆国之政,作《冏命》【冏(jiǒng,炯)命:古文《尚书》篇名。伪孔氏传:“以冏见命名篇。”】。复宁。 后来立了昭王的儿子满,这就是穆王。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观兵:炫耀武力。观,给人看。】。夫兵戢而时动【戢:聚集,收藏。时动:适时出动。】,动则威,观则玩【玩:轻视,习惯而不经心。】,玩则无震【震:惧怕。】。 穆王准备去攻打犬戎,祭(zhài寨)公谋父劝他说:“不能去。我们先王都以光耀德行来服人,而不炫耀武力。军队平时蓄积力量,待必要时才出动,一出动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没有人惧怕了。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周文公之颂:指《诗·周颂·时迈》。周文公,周公旦的谥号。】'载戢干戈【载:句首语气词,无义。】,载橐弓矢【橐(gāo,高):古代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是用箭袋收藏的意思。】,我求懿德【懿(yì,意)德:美德。】,肆于时夏【肆:传布。时:是,此。夏:华夏,指中国。】,允王保之【允:确实,一定。】。’ 所以歌颂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与戈,藏起弓和箭。求贤重美德,华夏都传遍,王业永保全。”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茂:通“懋”,勉力,尽力。正:端正。厚:宽厚,富厚。这里是使宽厚的意思。】,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阜:物资多,丰富。这里是使多的意思。】,明利害之乡【乡:地方。】,以文修之【文:指礼法。修,告诫。】,使之务利而辟害【务:致力于,从事。】,怀德而畏威【怀:心里藏着,心中装着。】,故能保世以滋大【滋:滋长,增长。】。 先王对待民众,努力端正他们的品德,使他们的性情纯厚,增加他们的财产,改善他们的器用,让他们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惧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世后稷:世代做农官。】。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用:因此。】,而自窜于戎狄之间【窜:流浪。】。 从前我们的先祖世代担任农师,为虞舜、夏禹谋事。当夏朝衰落的时候,夏朝废弃农师,不务农事,我们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职,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区,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序:布舒、宣扬。】,遵修其绪【绪:事业。】,修其训典【训典:指教化法度。】,朝夕恪勤【恪勤:恭谨而努力。恪,恭敬,谨慎。】,守以敦笃,奉以忠信。 但对农事却不敢松懈,时时宣扬弃的德行,继续他的事业,修习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谨努力,用敦厚笃实的态度来保持,用忠实诚信的态度来奉行。 奕世载德【奕世:累世。奕,累,重。】,不忝前人【忝:辱没,玷污。前人:指后稷等周代先王。】。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昭:使光大。】,事神保民【事:侍奉。】,无不欣喜。 后来世代继承这种美德,没有玷污前人。到文王、武王的时候,发扬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护民众,普天之下没有不高兴的。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不忍:忍受不了。】,载武王【(xīn,欣):同“欣”。载:拥戴,拥护。】,以致戎于商牧【戎:指戎事。商牧:商都郊野,即牧野。】。 商王帝辛对民众犯下了大罪恶,民众再也不能忍受,都高兴地拥戴武王,因此才发动了商郊牧野的战争。 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体恤,怜悯。隐:伤痛,痛苦。】。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内:国都郊外四周五百里以内。甸服:国都郊外四周五百里的地区。服,服待,服役,指为天子服役。按:古代把天子所居京都以外的地区按远近分为五等地区,每个地区五百里,叫“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邦外侯服【侯服:甸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侯卫宾服【侯卫宾服:意思是侯服至卫服总称宾服。按:古代又有“九服”的区划法;王畿以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五百里以外为男服,男服以外五百里为采服,采服以外五百里为卫服,卫服以外五百里为蛮服,蛮服以外五百里为夷服,夷服以外五百里为镇服,镇服五百里以外为藩服。“宾服”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的总称。这里五服、九服混说,诸服的远近次序纷错不同。】,夷蛮要服【夷蛮:古代对东方、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东部的叫夷,南部的叫蛮。带有蔑视的感情色彩。要(yāo,腰)服:这里指宾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戎翟荒服【戎翟(dí,狄):古代对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戎,指西戎。翟,同“狄”,北狄。这也是蔑称。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 所以说,先王并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民众的疾苦,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都近郊五百里内陆区是甸服,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是侯服,侯服至卫服共二千五百里内陆区总称为宾服,蛮夷地区为要(yāo,腰)服,戎狄地区为荒服。 甸服者祭【祭:指供给祭祀天子祖父和父亲的祭品。】,侯服者祀【祀:指供给祭祀天子高祖、曾祖的祭品。】,宾服者享【享:献,指供给祭祀天子远祖的祭品。】,要服者贡【贡:纳贡,指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者王【王:朝见天子。《集解》引韦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诗曰'莫敢不来王’。”】。 甸服地区要供日祭,即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供月祀,即供给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宾服地区要供时享,即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供岁贡,即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区要来朝见天子。 日祭【日祭:每日祭祀。】,月祀【月祀:每月祭祀。】,时享【时享:按季贡献祭品。】,岁贡【岁贡:每年纳贡。】,终王【终王:终身朝见天子一次。】。 祭祀祖父、父亲,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远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见天子,终生一次。 先王之顺祀也【先王之顺祀:《集解》引徐广云:“《外传》云'先王之训’。”顺,通“训”,教诲,教导。祀,当是衍文。】,有不祭则修意【修意:指检查自己的思想意念。】,有不祀则修言【言:指言语号令。】,有不享则修文【文:指典法,法律制度。】,有不贡则修名【名:名分,名号,指上下尊卑和贡赋的等级。】,有不王则修德【德:文德,指仁义礼乐等教化。】,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序成:指以上五种依次做完了。刑:施以刑罚,惩罚。】。 先王留下这样的遗训:有不供日祭的,就检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供时享的,就检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岁贡的,就检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检查仁义礼乐等教化。以上几点都依次检查完了,仍然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检查刑罚。 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伐:攻打,征伐。】,征不享【征:征讨,讨伐。按:古代有天子讨而不伐的说法。这两句“伐”与“征”对举,伐指命诸侯去征伐,征指天子派兵去征讨。】,让不贡【让:责备,谴责。】,告不王【告:同“诰”,谕告,指上告下。】。 因此有时就惩罚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征讨不享的,谴责不贡的,告谕不来朝见的, 于是有刑罚之辟【辟:法。】,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备:指武力装备。】,有威让之命【命:命令。】,有文告之辞【辞:文书,公文。】。 于是也就有了惩罚的法律,有了攻伐的军队,有了征讨的装备,有了严厉谴责的命令,有了告谕的文辞。 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布:发布。陈:陈述。】,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无:同“毋”,不,不要。勤:劳。使劳顿。】。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如果宣布了命令,发出了文告,仍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轻易地劳民远征。这样一来,不论是近是远,就没有不服,没有不归顺的了。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终:死。】,犬戎氏以其职来王【职:职分,指“荒服者王”的职分。】,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天子:这里指周穆王。】,无乃废先王之训【无乃:不是,恐怕。】,而王几顿乎【几:将。顿:疲困。】?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死后,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职分前来朝见,而您却说'我要用宾服不享的罪名征伐它,而且要让它看到我的军队的威力’,这岂不是违背先王的教诲,而您也将遭受劳顿吗? 吾闻犬戎树敦【树敦:《集解》引韦昭曰:“树,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笃也。”一说:树敦为犬戎君长名。】,率旧德而守终纯固【率:遵从。旧德:指祖先传下来的美好的品德、风尚。守终:指能守其“终王”的职分。纯固:专一。】,其有以御我矣。” 我听说犬戎已经建立了敦厚的风尚,遵守祖先传下来的美德,始终如一地坚守终生入朝的职分,看来他们是有力量来和我们对抗的。” 王遂征之【遂:终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穆王终究还是去征伐西戎了,结果只获得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回来。从此以后,荒服地区就不来朝见天子了。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刑辟:刑法。辟,法度,法律。】。王曰:“吁【吁:叹词。】,来!有国有土【有国:有国者,指诸侯。有土:有土者,指有采地的大臣。】,告汝祥刑【祥刑:善刑。】。 诸侯有不亲睦的,甫侯向穆王报告,于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说:“喂,过来!各位有国家的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诉你们一种完善的刑法。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何择非其人:意思是选择什么呢,不是那些贤人吗。】,何敬非其刑【何敬非其刑:意思是:应该严肃对待什么,不是刑罚吗。敬,严肃,认真。】,何居非其宜与【何居非其宜:意思是应该怎样处理事务呢,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居,举,这里指办事。宜,合宜,指用刑得当。】? 现在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什么呢,不是贤德的人才吗?应该严肃对待什么呢,不是刑法吗?应该怎样处置各种事务,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 两造具备【两造具备:指原告和被告双方都到齐了。《集解》引徐广曰:“造一作'遭’。”《尚书易解》据钱大昕说注云:“两遭,犹两曹。《说文》:曹,狱之两曹也。”】,师听五辞【师:士师,典狱官。听:治。五辞:旧注以为是五种审讯方法。《正义》:“《汉书·刑法志》云:'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云'辞不直则言繁,目不直则视眊(mào,冒。目不明的样子),耳不直则对答惑,气不直则数喘’也。”《尚书易解》以为“辞”即五刑之辞。】。 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狱官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来审理案件。 五辞简信【简信:确凿无疑。简,诚实。信,确实。】,正于五刑【正于五刑:按五种刑罚判决。正,定罪。五刑,即下文的墨、劓、膑、宫、大辟。】。五刑不简,正于五罚【罚:出钱赎罪。服:从,这里有合适的意思。】。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五种过失。】。 五种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了,就按照墨、劓(yì,亦)、膑(bìn,殡)、宫、大辟五种刑的规定来判决。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钱赎罪的五种惩罚来判决。如果用五刑不合适,就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 五过之疵【疵:毛病,弊病。《索隐》:“按:《吕刑》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今此似阙少,或从省文。”按:《吕刑》即《尚书·吕刑》。“官”指依仗官势,“反”指报恩报怨,“内“指通过宫中受宠女子来干预,“货”指行贿受贿,“来”,《尚书易解》据《释文》以为当作“求”,指受人请求。】,官狱内狱【官狱内狱:《会注考证》引孙星衍曰:”官狱内狱者,举其重也。官狱,谓贵官之狱;内狱,谓中贵之狱。或畏高明,或投鼠忌器也。”】,阅实其罪,惟钧其过【阅实其罪,惟钧其过:意思是要查清他们的罪状,他们的罪过和犯法的人相同。《集解》引马融曰:“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阅,考核,核查。钧,通“均”,等同。】。 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这就是依仗官势,乘机报恩报怨,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进行干预,行贿受贿,受人请托。遇有这类情况,即使是大官贵族,也要查清罪状,与犯罪的人一样判他们的罪。 五刑之疑有赦【疑:指有疑点。有赦:有所宽赦,即减罪,减等处理,这里指五刑减为五罚。下句“有赦”指由五罚减为五过。】,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审克:审核清楚。】。 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罚处理;判五罚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过处理;一定要审核清楚。 简信有众【简信有众:意思是在众人中加以核实。】,惟讯有稽【讯:讯问。稽:合,同,即与事实相符。】。无简不疑【无简:指没有确凿证据。】,共严天威【严:敬,尊敬,敬畏。】。 要在众人中加以核实,审讯的结果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就不要怀疑,应当共同尊敬上天的声威,不要轻易用刑。 黥辟疑赦【黥辟:即墨刑,刺面,涂以墨。五刑之一。】,其罚百率【其罚百率(lǜ,律):意思是罚以黄铜六百两。率,《集解》引徐广曰:“率即锾也,音刷。”孔安国曰:“六两曰锾。锾,黄铁也。”】,阅实其罪。 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百两,但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 劓辟疑赦【劓:劓刑,割鼻,五刑之一。】,其罚倍洒【倍洒(xǐ,洗):加倍或为五倍,即二百锾或五百锾。洒《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蓰’。五倍曰蓰。”按《尚书·吕刑》此句作“其罚惟倍”,译文据此译为加倍。】,阅实其罪。 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一千二百两,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 膑辟疑赦【膑:膑刑,挖去膝盖骨。五刑之一。】,其罚倍差【倍差:于加倍之外又加差数,这里就是加一倍半,指比劓刑加一倍半,为五百锾。】,阅实其罪。 判挖掉膝盖骨的膑(bìn,殡)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两,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 宫辟疑赦【宫:宫刑,破坏男女生殖机能,五刑之一。】,其罚五百率【五:《集解》引徐广曰:“一作'六’。《尚书·吕刑》作“六”。译文依此。】,阅实其罪。 判破坏生殖机能的宫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六百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行。 大辟疑赦【大辟:死刑。五刑之一。】,其罚千率,阅实其罪。 判杀头之刑大辟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千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施行。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墨刑之属”五句:五句中的数目为刑罚的条目。《尚书易解》引孙星衍曰:“罪之条目必有定数者,恐后世妄加之。”】,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甫刑》:即《尚书·吕刑》。周穆王采纳吕侯的意见,制定刑律,布告天下,谓之《吕刑》。因吕侯又为甫侯,所以又名《甫刑》。】。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五刑的条文,墨刑类有一千条,劓刑类有一千条,膑刑类有五百条,宫刑类有三百条,大辟类有二百条。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做《甫刑》。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儿子共王繄扈(yīhù,医户)继位。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 申诫太仆国之政,作 命。复宁。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脩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於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脩其绪,脩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脩意,有不祀则脩言,有不享则脩文,有不贡则脩名,有不王则脩德,序成而有不至则脩刑。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於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脩於德,无勤民於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脩刑辟。王曰:“吁,来!有国有土,告汝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信,正於五刑。五刑不简,正於五罚。五罚不服,正於五过。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惟钧其过。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信有众,惟讯有稽。无简不疑,共严天威。黥辟疑赦,其罚百率,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阅实其罪。膑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五百率,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率,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游於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饹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共王崩,子懿王畑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康王逝世之后,儿子昭王瑕(xiá,霞)继位,昭王在位的时候,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因为当地人憎恶他,给他一只用胶粘合的船,结果淹死在江中。他死的时候没有向诸侯报丧,是因为忌讳这件事。后来立了昭王的儿子满,这就是穆王。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准备去攻打犬戎,祭(zhài寨)公谋父劝他说:“不能去。我们先王都以光耀德行来服人,而不炫耀武力。军队平时蓄积力量,待必要时才出动,一出动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没有人惧怕了。所以歌颂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与戈,藏起弓和箭。求贤重美德,华夏都传遍,王业永保全。”先王对待民众,努力端正他们的品德,使他们的性情纯厚,增加他们的财产,改善他们的器用,让他们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惧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世代相承日益壮大。从前我们的先祖世代担任农师,为虞舜、夏禹谋事。当夏朝衰落的时候,夏朝废弃农师,不务农事,我们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职,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区,但对农事却不敢松懈,时时宣扬弃的德行,继续他的事业,修习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谨努力,用敦厚笃实的态度来保持,用忠实诚信的态度来奉行。后来世代继承这种美德,没有玷污前人。到文王、武王的时候,发扬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护民众,普天之下没有不高兴的。商王帝辛对民众犯下了大罪恶,民众再也不能忍受,都高兴地拥戴武王,因此才发动了商郊牧野的战争。所以说,先王并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民众的疾苦,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都近郊五百里内陆区是甸服,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是侯服,侯服至卫服共二千五百里内陆区总称为宾服,蛮夷地区为要(yāo,腰)服,戎狄地区为荒服。甸服地区要供日祭,即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供月祀,即供给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宾服地区要供时享,即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供岁贡,即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区要来朝见天子。祭祀祖父、父亲,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远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见天子,终生一次。先王留下这样的遗训:有不供日祭的,就检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供时享的,就检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岁贡的,就检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检查仁义礼乐等教化。以上几点都依次检查完了,仍然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检查刑罚。因此有时就惩罚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征讨不享的,谴责不贡的,告谕不来朝见的,于是也就有了惩罚的法律,有了攻伐的军队,有了征讨的装备,有了严厉谴责的命令,有了告谕的文辞。如果宣布了命令,发出了文告,仍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轻易地劳民远征。这样一来,不论是近是远,就没有不服,没有不归顺的了。如今自从大毕、伯士死后,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职分前来朝见,而您却说'我要用宾服不享的罪名征伐它,而且要让它看到我的军队的威力’,这岂不是违背先王的教诲,而您也将遭受劳顿吗?我听说犬戎已经建立了敦厚的风尚,遵守祖先传下来的美德,始终如一地坚守终生入朝的职分,看来他们是有力量来和我们对抗的。”穆王终究还是去征伐西戎了,结果只获得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回来。从此以后,荒服地区就不来朝见天子了。 诸侯有不亲睦的,甫侯向穆王报告,于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说:“喂,过来!各位有国家的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诉你们一种完善的刑法。现在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什么呢,不是贤德的人才吗?应该严肃对待什么呢,不是刑法吗?应该怎样处置各种事务,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狱官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来审理案件。五种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了,就按照墨、劓(yì,亦)、膑(bìn,殡)、宫、大辟五种刑的规定来判决。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钱赎罪的五种惩罚来判决。如果用五刑不合适,就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这就是依仗官势,乘机报恩报怨,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进行干预,行贿受贿,受人请托。遇有这类情况,即使是大官贵族,也要查清罪状,与犯罪的人一样判他们的罪。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罚处理;判五罚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过处理;一定要审核清楚。要在众人中加以核实,审讯的结果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就不要怀疑,应当共同尊敬上天的声威,不要轻易用刑。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百两,但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一千二百两,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判挖掉膝盖骨的膑(bìn,殡)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两,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判破坏生殖机能的宫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六百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行。判杀头之刑大辟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千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施行。五刑的条文,墨刑类有一千条,劓刑类有一千条,膑刑类有五百条,宫刑类有三百条,大辟类有二百条。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儿子共王繄扈(yīhù,医户)继位。共王出游到泾(jīng,径)水边上,密康公跟随着,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国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宝物,最终准会灭亡。”康公没有献出那三个女子,只一年,共王就把密国灭了。共王逝世后,他的儿子懿王囏(jiān,艰)登位。懿王在位的时候,周王室衰落了,诗人们开始作诗讥刺。 懿王逝世,共王的弟弟辟方登位,这就是孝王。孝王逝世后,诸侯又拥立懿王太子燮(xiè,谢),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后,儿子厉王胡继位。厉王登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ruì,锐)良夫规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个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难。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谁想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间的万物谁都应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却又不知防备大祸难。荣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能长久吗?做人君的人,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呢。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与地。种植五谷养万民,无人不向你看齐。’《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 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发现了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放开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盲人乐师要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可资借鉴的史书,乐师之长要献箴戒之言,由一些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由另一些盲乐师诵读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师、傅等年长者要经常告诫,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来很顺当,没有错误。民众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货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民众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好的就实行,坏的就防备这个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粮食是一样的。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能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zhì,智)。 厉王的王太子静被藏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君王将会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国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待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终于免遭杀害。 召公、周公二辅相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后,由二相辅佐,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十二年(前816),鲁武公前来朝拜天子。 宣王不到千亩去耕种籍(jiè,借)田,这是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虢文公劝谏说这样不行,宣王不听。三十九年(前789),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 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仲山甫劝谏说:“人口是不能清点的。”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清点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儿子幽王宫湦(shēng,生。按又作“涅”)继位。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商、周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宠爱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好让褒姒当王后,让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从前还是夏后氏衰落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让拿来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打开匣子看了。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国)石父做卿,在国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石父为人*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幽王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增)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于是诸侯都*拢申侯了,共同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 ![]() ![]() |
|
来自: fuhaizhenren > 《品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