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一大窑,你往哪里逃?三国繁钦的《暑赋》:“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唐朝韩愈有诗曰:“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人类苦夏久矣! 不仅是人类,动物也好不到哪里去!宋人梅尧臣:“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人不分古今,族不分五虫,环球同此凉热!然而,也有一种说法叫心静自然凉,不妨用这样酷热的环境,怡养四气,调摄心性,以磨砺自身。正如古人所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 ■ 养静气,去躁气 《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 心静,或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炎热的夏天,需要静,心静了,自然凉。 ![]() 炎炎夏日,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静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修炼自我的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 身上的宁静之气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少,闹中取静,处变不惊,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只有这样在大事、急事来临之时,才能沉着冷静,有效应对。 ![]() ■ 养闲情,自清凉 在古代,人们认为伏日是恶日,不宜出门做事,所以应该闭门伏藏。在整个三伏期间,宜伏不宜动。 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养生不如养闲真。在三伏天获得清凉的最佳选择就是闲情。 ![]() 现代人可能缺房、缺车、缺伴侣、缺成功的事业,但更缺的应该是缓解生存压力的闲情。闲情可是与浮躁相对抗的有力武器。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如何忙,也在于如何闲。有闲你可以读书学习,静坐反思,修身养性。你的选择和因此而形成的习惯,决定着你的命运。 ![]() ■ 养雅气,去俗气 炎炎夏日,室外流火,与其红尘赤日,不如闲坐书斋,无事观画,得闲看书,品茗闻香,莳草养花,自有清凉,兼得雅趣。 培养雅气,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眼界得开阔,思想得深刻,举止得高雅,整个人的气度和能力都得以提升,人格魅力得以展现。 ![]() ■ 养和气,去霸气 明代洪应明说:“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处事平和,为人一团和气,不为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少了闲气,有更好的人缘和人脉,自然事事顺利,百福临身。 炎炎夏日,人容易暴躁,心里的怒火随时可能被外界的一点小事给激发出来的,所以需要冷静平和,不放任自我,不迁怒他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在浮躁的社会中,可能有许多事都会让你心烦,但你得时刻提醒自己,随时保持和气的状态,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把事情做好。 ![]() 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暑热之中,能养静气、闲气、雅气、和气,即可却尘俗,得清凉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