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渔歌子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秋日田父辞”等。据说,他去拜访颜真卿,席间与众宾客唱和渔夫词,他首唱这首《渔歌子》,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宪宗在自己的画像上求这首歌词,没能得到。后来李德裕搜集到了,记录在《玄真子渔歌记》文中,这才得以流传。 这首词纯用白描,通过一系列美好景物的意象叠加,刻画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乐而忘忧的渔夫形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闲适恬淡的心情。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写渔人垂钓的地方。“西塞山”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当时词人在这里隐居。“白鹭飞”,白鹭飞过山前,青山和白鹭构成色彩上的对比,一静一动又形成视觉上的反差。白鹭是闲适之鸟,飞翔时姿态优美,同时白鹭翔集,说明这里有适宜其活动的湖泊河泽。虽然写的是山,但是隐隐又写着水,为下文张目。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写渔人垂钓的季节。“桃花流水”指每年二三月间,这时南方桃花盛开,雨水增多,几场春雨后河水就会上涨。春水上涨时,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而味道鲜美的鳜鱼正是渔人喜爱的鱼种。只有资深的渔人才有“鳜鱼肥”的经验。虽然写的是鱼,但是隐隐又写着渔夫,为下文作引导。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垂钓的渔人。前面的山、水、花、鸟、鱼,已经为渔人的出场做足了铺垫,在鸟飞鱼肥的青山碧水间垂钓的渔夫又岂是俗人?他头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悠然垂钓,乐而忘返。我在《江雪》篇曾说过,在中国文化里,渔夫代表着高洁的德行和正直的品格。“青箬笠,绿蓑衣”是渔夫的穿戴,代表着清白高洁;“斜风细雨”是渔夫所处的环境,代表着江湖风雨;“不须归”是渔夫的态度,代表着自由闲适。渔夫在斜风细雨里乐而忘返,可能是欣赏西塞山的美景,可能在体会等待鳜鱼的欣喜,还可能就在倾听雨打箬笠的声音……总之,他在体会最单纯的快乐。其实,这一句要反过来看,看到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反面却是“金龟袋,紫蟒袍,腥风血雨不得归”。与朝堂的官员疑惧忧虑相比,隐者无疑是随意快乐的。 整首词用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明净朗阔的渔夫世界,用箬笠、蓑衣、风雨不归等服饰获场景刻画出一个潇洒自由的渔夫形象。江南烟雨和高洁品质相互映衬,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二者和谐统一,格调清新、淡泊明净。 小贴士: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任翰林待诏, 二十四岁晋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吏部任金紫光禄大夫,官至正三品。后因故被贬为南浦县尉。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他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张志和起名“渔童”和“樵青”,带他们一同隐居。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 张志和的《渔歌子》广为人传唱。这首词传到了日本,引起朝野唱和的一股新热潮。当年的日本天皇、内亲王都有唱和。这位嵯峨天皇对这首诗备加赞赏,亲自开宴赋诗,仿写了五首《渔歌子》,其中一首是: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距张志和于大历九年所作《渔歌子》仅四十多年。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效仿,其中就包括李煜、苏东坡、黄庭坚、陆游、张元干、赵孟頫等诗词大家。如李煜仿写的《渔歌子》: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苏轼极爱此词,根据词意仿写了一首《浣溪纱》:“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也仿写一首《浣溪纱》:“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由于这首词的巨大影响力,《渔歌子》和《枫桥夜泊》一样,登上了日本的教科书。 ![]() ![]()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