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外国人相机里,珍贵的重庆老照片(三):张伯林篇

 白象街zxz 2022-07-18 发布于重庆

来源:钟言钟语

【致谢钟言钟语的辛勤付出!】

张伯林与中国

托马斯.张伯林(Thomas C. Chamberlin),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作为芝加哥大学“东方教育调查团”的一员,他于1909年至1910年间,对东方,特别是中国进行了调查。

“东方教育调查团”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目的在于了解东方教育的状况与需要,“增进东西方教育的互补”。调查团由下面四人组成,日常拍摄和文字记录主要是由托马斯.张伯林的儿子,罗林·张伯林完成↓

图片

“东方教育调查团”成员

▲“东方教育调查团”的成员:欧内斯特·伯顿博士(左上图)、托马斯·张伯林教授(右上图)、罗林·张伯林(左下图)、翻译王先生(右下图)

图片

▲与托马斯·张伯林一起在中国游历的罗林.张伯林。

重庆老城

张伯林一行人在游历完四川后,顺流而下,于1909年4月22日晚到达重庆城。船停在了朝天门一带,在重庆他们停留了1天2夜,从不同角度拍摄了重庆城。

4月23日一大早,天上飘着小雨,张伯林一行人下船,开始了他们的重庆之旅。现在长江还处于枯水期,朝天门一带裸露出大片的江滩,他们走上江滩,开始近距离细细地观察这座记录在各种文字中的城市↓

图片

从江滩看朝天门

图片

局部放大

▲从江滩望向朝天门,房屋果然是重重叠叠,几处炊烟透过屋面袅袅上升,非常有烟火气息。

图片

从江滩上观察重庆城

随后他们登上一级级的石阶,进入城中游览。作为了解中国教育情况的需要,他们来到了当时的“教育机构”重庆府文庙周围,并用相机拍摄下了文庙前的魁星阁及泮池↓

图片

文庙前的魁星阁及泮池

最终,张伯林一行人受传教士或领事馆的邀请,来到城西的通远门、五福宫一带参观调查,并向他们了解重庆的教育情况↓

图片

通远门一带的城墙和城楼

图片

五福宫

在《渝城图》、《重庆府治全图》等几幅老地图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些建筑。

光绪初年的《渝城图》,立体而生动,可能是民间所绘。光绪十二年(1886年)巴县知县国璋主持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对重庆城内的重要官民建筑、道路、码头记录都很详细。之后张云轩、刘子如等人所绘的图,也是如此↓

图片

重庆府治全图中的通远门和五福宫

图片

渝城图中的通远门一带

之后张伯林一行人又回到朝天门的船上,渡江到南岸。在渡江途中拍下了对岸慈云寺的影像。慈云寺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初名观音庙,1927年云岩法师募资扩建,更名慈云寺,是当时全国惟一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

图片

慈云寺

照片中的慈云寺和1927年扩建后的慈云寺变化较大。在江边,我们可以看到一艘舰艇停靠在江边,那是德国舰艇“Vaterland”号。另外,照片右侧,在慈云寺附近岩壁上,还可以看到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字水”题刻中的那个“水”字↓

图片

来到南岸后,向重庆老城望去,张伯林他们看到了朝天门与东水门之间的重庆城。照片近处是德国舰艇“Vaterland”号,江对面则是各种建筑重重叠叠的重庆城。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水门及之后高耸的文星阁,还可以看到青龙阁↓

图片

从慈云寺看重庆城

图片

图片

渝城图中的东水门一带

图片

重庆府治全图中的东水门、文星阁及青龙阁

之后,他们又登上南岸高处,俯览两江交汇处的重庆城及江北一带↓

图片

两江交汇处的重庆城

4月24日一早,张伯林一行人乘船顺江而下,离开重庆,驶往宜昌。

重庆其他地方

张伯林一行人离开四川、到达重庆之前,他们是从宜昌出发,溯长江而上,从梁平上岸,进入四川的。他们途经万县、忠县、云阳等地时,也拍摄了许多照片。

图片

▲万县,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万州桥。万州桥是当时外国人比较喜欢拍摄的建筑,在许多外国人的照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图片

▲万县,河滩上支起的一处戏台,前面聚集了一大片看戏的人。

图片

▲万县的一条道路

图片

▲万县江边的人群

图片

▲梁平附近道路上的牌坊。

图片

▲忠县石宝寨

图片

▲云阳张飞庙,同现在的变化不大。

图片

▲云阳的河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