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是如何诊断治疗不同发热的,浅析《伤寒论》中的发热

 shenjiahuai 2022-07-18 发布于江苏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的升高,许多原因均可以引起发热,现代医学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可见感染是引起发热的重要原因。依据发热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过高热等。这些都是根据体温计的数值得来,古代没有较为精确的温度计,是怎么认识发热的呢?

如果说对于发热的认识,记述最全面与最精准的都是《伤寒论》。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发热的多种类型,更重要是每一种证型都配有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发热都有哪些类型呢?

太阳病发热

发热是太阳病常见的症状。太阳病是风寒侵袭体表,从而引起人体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最主要的有“发热、恶寒、身体酸痛”,脉象则以浮脉为主。太阳病的发热一定伴有怕冷,这才是病邪在太阳的特征性表现。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失常,不能温煦肌表,因此表现出恶寒,没有恶寒的发热,往往脱离太阳病。

既然是风寒在表,治疗自然是要发散风寒,因此太阳病的发热,以发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太阳病分为有汗,或脉象有虚损的桂枝汤证;无汗实邪为主的麻黄汤证。此外太阳病篇尚有许多治疗发热的方剂,但治疗均以发汗解表为主。

阳明病发热

阳明病发热与太阳病发热不同,太阳病的发热伴有恶寒,阳明病的发热没有恶寒的现象。阳明病还有一种热型,表现为“日晡(指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发热加重,中医称之为“潮热”,因发热如潮水,定时而来。因为是阳明病的热象,所以称之为“阳明潮热”。

阳明病的热不能用发汗治疗,因为这种热弥散在身体的内部,发汗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甚至会出现多种变症。阳明病导致的发热只能通过清法、下法治疗,清热的方剂有白虎汤、栀子豉汤,攻下的方剂有承气汤。承气汤治疗发热,是通过通腑实现,被称之为“釜底抽薪”,使热邪没有藏身之地,跟随大便排出体外。

少阳病发热

少阳病的发热,比之太阳、阳明更有特点。少阳病的发热表现为一会发热,一会怕冷,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往来寒热”是典型的少阳病的热型。邪气侵入体内则发热,邪气出于体表则恶寒。少阳病的脉象比较单纯以弦脉为主。

治疗少阳病的发热,既不能单纯发汗,又不能单纯清下,因此张仲景另立一治疗方剂,中医称之为“柴胡剂”。柴胡剂主要包含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打通人体郁滞的气机,从而使邪气消除。服用小柴胡汤后,也会出汗,《伤寒论》记载服用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因为小柴胡汤可以打通人体的三焦,三焦使水液与真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畅,自然汗出,而非以发汗驱除邪气。

少阴病发热

少阴病是虚寒性疾病的代表,疾病到了少阴,疾病往往较为严重,因此后世有“少阴多死症”一语,提醒大家少阴病的严重程度。既然体内阳气不足,怎么会又出现发热的现象呢?

正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阳气性轻而浮,失去功能以后,阳气便表现出自己的病理性,一直向上冲,向外浮动,表现出“其面代阳”、“眩冒”、“身大热”等表现。“代阳”为阳气脱于上,颧骨发红,而且游移不定,这些都是阳气将脱的表现;“眩冒”即眩晕、不清晰,亦阳气上脱,影响脑部功能;“身大热”即发热,虽然发热,但是病人反而觉得十分怕冷,不仅怕冷而且手脚冰凉。太阳病也有发热、恶寒,如何鉴别呢?

二者鉴别点主要在于脉象,脉象微弱则是真阳不足,阳气浮动,疾病便属少阴;脉象浮紧、浮缓,而不微弱,则病在太阳。治疗少阴病一定不能发汗,发汗则加快阳气散失。治疗当以温养为主,方剂有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以四逆汤为基础,回阳救逆。

此外多种疾病都会导致发热。湿病、暑病、疟疾、肠痈、黄疸等等都会导致发热,这些疾病亦可归于六经,治疗亦不外六种大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