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曾文正公嘉言钞(29-1)

 书虫小记 2022-07-18 发布于北京

这个系列是2019年陆续在敝号登过的,由于当时不会操作,均未标签原创,以致引起不必要纠纷,因此今年重新整理打上标签。此系列也是敝号唯一逐条不落地对梁启超提炼的曾国藩语录的分析和理解,所以篇幅较多,见谅!将采用定期定量插播的方式予以展现。

如果说要算一百年来最佳五本组织管理学经典,这个本子无疑可以入选。就一个原因——曾国藩的真阳之气,梁启超的智慧之光,汇聚而成。每一条无不是本人亲身经历和执行过的,也无不是经过精心摘选出来的经验和案例,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时不时翻翻的手册。

吸引我看这本集子的,不是曾国藩本人,而是梁启超对此书写的序言。这篇序言也是典型的梁氏笔法,应该是近两百年来只此一人的笔法——行文流水、酣畅淋漓、意境高远。

梁启超在序言中指出,累累百世,解读传说上古儒家理论者,不知凡几,确如董仲舒的著作那名字——春秋繁露,浩如烟海。但学习之深,然后身体力行,重新从实践中来反思,并且重新解读提炼,成为知行合一的教训的,只有曾文正公一人而已

曾国藩也是一书生,只不过他所说,所想,所总结概括的东西,没有一个字不是来源于他亲身实践。他的经历和作为,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儒学道统与传统文人,在那亡国灭种的刀山血海中,如何能发挥出惊天动地的拯救效应

梁启超感慨,也就是曾国藩,不仅在事功上力挽狂澜于不倒,让老百姓多过了几十年好日子,而且在道统上端正了世人对于书生误国的偏见。

我亦作如是感,曾文正公的一句名言金句,探索其来源和理由,研究其义理,比读当前任何一本时髦管理学、组织学、经营学书本都要来得实在和受益。当然,你读完之后,也就会同意我这句话,要真都像曾文正公这样做了,不知要砸了多少人的饭碗——靠吹牛装相的学者文人咨询机构实在已经形成了一股耗散型生产力。

同时,也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欧洲人会对薄薄一本圣经,数千年来逐字逐句地解读,为什么犹太人会对《托拉》、《塔木德》这类训诫和律令孜孜不倦地解读,那都是祖先积累出来的,经过千锤百炼,超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典的文本,本身就是历史。

大概是2018年年初开始,决定对这本书上的只言片语,予以逐条解读。格式是原文,加一段我自己译成的白话,再加一段感想。因为内容很多,跟日记一样,敝号也采用定期定量,比如一周连发两到三篇的方式予以展现。

一、原文: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愚译:自古以来豪杰才士,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功业不一样,但豁达开朗的胸襟和格局大致是一样的。我们带部队的人,就是在名利场里混,需要时刻勤劳,如农民勤劳耕种,商人勤劳赚钱,船工努力撑杆一样。要早起劳作,晚上思考,方可有所成就。除去干活办事的水平之外,这人还得有一种豁达开朗、光明磊落、平淡冲和的气象与格局。既能办事,又有格局,虽然忙碌不堪,但又冲淡平和,这才是最有意思的。

愚感最容易的是忙,你既可以因为不善管理而忙碌,也可以因为承担重任而忙碌,更可以装得忙忙碌碌。但关键在于平和冲淡的心态,这个心态,其实就决定了你忙碌的价值。

我想,不善管理、不知目的、咋咋呼呼、动辄搞运动、装相的忙碌,一定不会有冲淡平和的心态和开阔的胸襟格局,此所谓心之所向,行之所相。

要冲淡平和,其实就是志气高远,目标明确,坚定不移的表现,因为人知道眼下忙碌的一切,不论困难,收益,赚大钱小钱,不过都是达成其内心目标的过程和手段。

二、原文: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愚译:我等最要畏惧和敬慎对待的,第一是方寸感(个人认为,方寸既可为“心”,也可为“良知”,也可为“规矩”),其次则是周围可资学习的人,朋友,长辈,同事,再次则是有识之士对我们的评价和议论。

愚感:不论何时,哪怕是所畏惧的东西,首先也都是自己。内心中的良知和规矩,其实不论受过教育与否,都自然是具备的——人只要在家庭中成长,社会中生存,自然会受到一些良知和规矩的熏染。这些良知、规矩,才是人最应该保护和畏惧的,这就是所谓的底线。

由此联想到现在一些领域鼓吹的检举揭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良知和规矩的污染与破坏。当然,不论怎么破坏,自有良知的正气和清气存在,必定能荡涤这些污垢。

对于自己周围那些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人,也一定要有畏惧和尊敬,做到“敬”字,也是必须有一番功夫的,核心就是自己的姿态要低,要虚心,真心实意地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值得我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最后的清议,总之是对我们警醒的评价,这些都必须畏惧和正面面对——即便是闲言碎语,也相当于——小人监督。

心中的良知,良友的示范,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议,这三点不论是我们身为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还是草民,都离不开的三维,这三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原文: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愚译:要能做大事,能堪重任的人,关键是明和强两个字。中庸里面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核心就是通过这些步骤,愚者就能聪明,柔者变得刚强。(亦或,守愚就会知道要明察,守柔也就会变得刚强)

愚感:能力很强的人,关键不仅在于刚强、坚定,还得要有智慧,能明辨是非曲直。其实,坚定不移,固执己见,很多人也都会,即便没有也得装。

所以,刚强坚定并非重点,重点还是在于人的心里要明白,要足够聪明,你得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纯粹为其他人所左右,这样才能有正确方向地刚强坚定。

典型的伪坚定其实很容易判断,对上面的命令,无条件执行;对下面的建议和意见,无条件拒斥。

曾国藩本人最恨官场中这种表面看似执行力很强,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他本人就是直接跟咸丰皇帝互怼和抗命给“挺”出来的。

他强调的坚定,乃是对上面不正确不实际的命令的坚决抵抗,对自己认定的既定战略的坚定不移,这种坚定不移更多体现在如何排斥来自上级的干扰上。

要是没有他数十次地对咸丰上书抗辩,拒不执行直接来自皇帝的命令,早就没有湘军这个东西了。

记得电影《U571》里,作战潜艇的艇长挂了,副艇长得顶上,由于正处于生死危机关头,大家问副艇长该怎么办,年轻的副艇长也支吾了一句,我也不知道会怎样。这个时候,军士长把副艇长叫到了一边,以下级身份狠狠地骂了一顿副艇长——作为一把手,你永远不能当着所有手下说,你不知道,你是旗帜,即便你真的不知道,也不能说不知道。

曾文正公一直强调,在军务中最能锻炼出一个文人的刚强和坚定,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