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在“街里”,那些难忘的美食回忆!(上篇)

 青岛城市记忆 2022-07-18 发布于山东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首陪伴着无数老青岛成长并熟知的童谣,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可以说没有比她更令人熟悉与亲切的了,它说的就是岛城最繁华的中山路一带的场景,并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无数的青岛人。



“上街里”,是老青岛人曾经的时尚与难忘的记忆。那里有老青岛心中抹不去的点点滴滴,那里有耳熟能详、时常光顾的老店。那里,一定也有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忆。今天开始,公众号再次编发一组记忆图文,也精选汇总了一部分热心读者过往的留言,让我们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回望老街里,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吃喝玩乐”,找寻那些深埋于记忆中的老街里情怀......

吃喝玩乐,吃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说起老街里的吃,那更是历史悠久、独领风骚。从历史上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作为中国当时的“一线城市”,城市各项发展迅速,餐饮业更是聚集了各种菜系与多国风情的餐馆饭店。其间评出青岛十一家一等莱馆,这十一家著名菜馆,包括了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岛城餐饮业老三大名楼,均汇集在老街里周边。关于老青岛这十一家一等饭店以及一些消失的历史老店,后期会单独编发一篇图文,今天就暂时不回顾那些稍微久远的回忆了。

吃在“街里”,往近里说,1996年青岛推出了首届十大地方特色小吃评选活动,推荐了十家特色餐馆的十个特色小吃。其中,有五家也是位于老街里或是周边街道。新老交替的餐饮饭店、风味名吃,繁华的老店商铺、应有尽有的百货商品,拉近了市民与老街里的距离。
天府酒家


天府酒家曾经是中山路北端最大也是最好的饭店,是那时候青岛为数不多的南方菜系酒店。尤其是麻婆豆腐、干煸肉丝、三鲜锅巴等菜品独具风味。


中山路北端,当年岛城十大名小吃之一的“天府元宵”。(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曾经的天府元宵,更是人称“元宵大王”,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山路210号的天府酒家生意异常红火。照片右前方,可见中山路“回民食品店”。
在被评为十大小吃的10年间,天府酒家因各种原因曾数度转型,先是从经营风味小吃的酒店改变成西餐厅。因经营惨淡,随后又改成鲁菜馆。自转型伊始,为了迎合新店的需求,天府元宵也随之停产。虽然后续有过重新开始的尝试,但随着天府酒家的几度易主,经营情况每况愈下。终于在1998年的元宵节,卖完了最后一斤元宵后,天府元宵从此消失了。

说起青岛本地手工元宵,大老李的名号也可谓火遍半个岛城,能在天津路一隅坚守数十年也颇属不易。


劈柴院

当年的劈柴院,虽然破旧,但那时的味道却是至今难忘的记忆。
昔日“劈柴院”的小巷内曾经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劈柴院”的诸多老店,一直为老青岛津津乐道。随着中山路商圈的衰败以及市府东迁带来的影响,“劈柴院”也随之逐渐没落。

改造前的劈柴院

读者“午夜秋雨”留言:

那时我们也唱一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满满的童年记忆,那时劈柴院豆腐脑二分一碗,那调料配菜味道,是今天劈柴院豆腐脑没法比的。

读者“雨路”留言:

劈柴院的精髓在于它是一处小市民的文化集散地和旅游乐园。来到中山路商业圈的人们,逛累了的脚踝只要再用上一拐脚的功夫便会领略到一处别开洞天的休闲之地。这里有香醇不腻的豆腐脑,一碗下肚之后便口齿余有豆香。若腹有空闲,还可以吃到几只软糯滑爽的江南米糕或一小碗入口喉润的特制小馄饨。一个饱嗝以后,脚下的步子不知觉地会移到江宁会馆,那里的锣鼓敲得正响,各种曲艺节目粉墨登场,喝彩声连绵不断,好不热闹!这种场景从民国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前,余韵犹在耳畔回响。

九十年代初的劈柴院(吴正中摄影)


读者“丁克林”留言:

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那时候家住河南路上,早上上班前必须路过劈柴院,利群饭店那有一家早餐店,专营豆腐脑饭店,来一碗8分钱的豆腐脑(当时有二毛五分钱一碗的是红烧肉卤子)。

早餐在此店吃过豆腐脑后就去上班,晚上回家前先到(江宁路)劈柴院上的利群饭店旁的另一家店,来碗鸡丝原汤馄饨,当时一碗鸡丝馄饨一毛九,馄饨里有:(吃了很多年记得非常清楚:鸡丝,鸡蛋饼切成的蛋饼丝、海米、榨菜丁、香菜、本地老母鸡+大骨汤,汤内添加少许酱油)每天晚上下班各来上一碗,这样坚持了不知多少年,当时的工资仅仅才21块,以后的第二年……第三年由25...29…34块,一直这样过来的,回忆起来那当时的日子过的非常甜美舒服,日子像首诗。

八十年代初的锅贴铺,三鲜锅贴一斤50个,才2块钱!


十多年前,改造一新的“劈柴院”也确实曾让喜欢它的人们眼前一亮,但如今看来仍是叹息惋惜声一片。
那些延续至今的如“劈柴院”豆腐脑、“张家坛子肉”、“锅贴铺”、“李家馄饨”等,算得上是近几十年来最代表青岛本地特色的小吃了,也给无数老青岛延续了劈柴院的记忆。
有不少读者回忆说,中山路派出所旁边的江南饭店和河北路上的生活林,都是满满的记忆!稍年轻的读者则对劈柴院和三角地的烤肉记忆犹新。

曾经位于中山路派出所旁的江南饭店,如今已打通成了中山支路。

读者“金色深秋”留言:
以前的“中山路商圈”,有一家很有名的“江南饭店”,(再早叫“全家福″),在中山路派出所南侧,已销声匿迹了,很是可惜。
读者“春和景明”留言:

难忘「江南饭店」的「阳春面」,四方路小饭店的空心「油炸糕」。

中山路“美达尔”烤肉前的火爆场景,岛城两家最有名的烧烤店在这里起步,在王姐烧烤开始红火之前,“美达尔”的生意应该是最好的。后来两家不但相邻,也成了竞争对手。(王挺摄影)



后来“美达尔”搬到了不远处的原打字机商店旁边的门面,不断扩大规模。

1989年,“美达尔”集团创始人陈文强投资5000元,在中山路与德县路交界的三角地开设第一家无名烤肉店,面积不足7平方米。无名烧烤店很快在食客中有了口碑,生意越来越红火,经常出现排队买肉串的现象。1991年,在四方路又开设了第二家烧烤店,1992年正式注册“美达尔”商标。


读者“时性缘喜”留言:
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家住四方,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跟着大人去街里买年货,一天可逛不完。等长大上班以后,和朋友逛即墨路每次必吃劈柴院的豆腐脑配馅饼或锅贴,三角地那的烤肉烤鱿鱼。

读者“幸福的小老头”留言:
83年港务局中港装卸二队上班,当年发速遣奖后,下第二个早班,全班经常去广东饭店,江南饭店等等聚餐,哈大白碗的散啤……满满的回忆!
读者“谭琪文”留言:

三角地的美达尔电烤肉,鱿鱼在当时也很好,几乎每次去都要抢一样。


王姐烧烤可以说是岛城最有名的同类品牌了,她家最早就是开在中山路德县路路口,美达尔的旁边,历经不少变化的中山路,二十多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这家王姐烧烤永远在排队。
读者“心的方向”留言:

刚刚溜达了中山路到栈桥,然后又转了火车站这一段。还在感慨河南路封路施工,电车改线中山路可以拉下大辫子行驶马路两侧的树木换成了银杏也长高了,不再会有梧桐。照片中的食品店是我以前必去的地儿,可以买好多好吃的而现在再去没有什么店可以让我次次都进去了,偶尔会去三角地的王姐烤肉吃几串鱿鱼和烤肉。走过熟悉的一条条街道,总会记起一些想念的人和事……

生活林糕点

河北路8号“生活林”老店


劈柴院河北路出口不远,就到了生活林了。说起“生活林”,青岛人一定都会非常熟悉,它曾经是老青岛糕点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承载了几代岛城人的味道,同样留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就像一位读者留言“我们童年的回忆,少不了生活林的小眼镜和枇杷梗”。曾经何时,中秋节能买上一盒“生活林”的月饼,那是一件十分有面子的事情。


随着市场带来的不断冲击, 原本生意无忧的“生活林”业务与经营渐渐难以为继。近些年来,随着老式点心市场的逐渐复苏,“生活林”的坚守也终于见到了成效,记忆中的好味道,又慢慢回来了……


海滨食品商店

八十年代的海滨食品商店


海滨食品商店的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开设的“万源永”南货店。是青岛最早的食品商店之一,也是当时中山路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专业食品店。青岛解放后曾陆续更名为“三阳食品号”、“海滨食品商店”、“跃进食品商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定名为“青岛海滨食品商店”。1990年,海滨食品商店对原有商店进行拆除扩建,建起总面积704平方米的3层楼商场,并推出了中山路第一家食品自选超市。


长青果品商店

电影镜头里的长青果品商店


在老青岛人的心目中,曾经的岛城老字号长青果品商店和海滨食品店一样,承载了一个时代几代人的难忘记忆。长青果品店创建于1950年,在中山路曾经有三家店铺。

电影镜头里的长青果品商店

长青果品商店见证了青岛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老街里的多次变迁,她的起落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虽然从老街的店面上消失了,但我想许多老青岛还会记得这里。

长青果品店经营品种有1000多种,以果品为主,南北干鲜果品、应时果品、加工蜜饯、水果罐头、进口的外国果类等,皆可在此买到,是一个果品的王国。除果品外,另售干海产品、烟酒糖茶、糕点饮料、熟肉制品、冷食冷饮等。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长青果品店生意仍旧不错,2000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冲击,生意日渐冷清,直到陆续悄然消失。
不少读者对天真照相馆旁边的“大冰砖”记忆犹新,不过我还是没想起它的具体位置,可能没有口福吃过的缘故吧~

读者“知足君”留言:

中山路青岛冷食部!(天真照相馆往前走一点)好的冰激凌冰糕都在那里有卖…当时只有那里有卖红豆冰糕的四分一只…我的印象最深!

读者“如意”留言:

小时候也去过天真照像馆旁边的小门头房里买过冰砖,那时一块钱一个挺大的,小孩没钱买一个,5角买半个,2角5分买四分之一个都行,吃在嘴里又香又甜,那时的好味道只能在记忆里了。

读者“泽蔓老爹”留言:

冰砖是河南路上的糖果冷食厂产的,还生产高粱怡;别忘了中山路派出所旁边的江南饭店和河北路上的生活林。满满的记忆。

读者“流星雨”留言:

1979年的冬天,第一次来到青岛,在中山路北端,快靠近胶州路口的地方,吃了一种五种颜色的冰砖,印象中冰砖是用浅兰色纸盒子包裹着,打开后还有一层薄薄的膜,把膜撕掉就是五种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冰砖,大冬天吃一次冰砖也是很凉很凉地,所以它一直在我的回忆里......
小时候在青岛的日子,最难忘的是去青岛饭店吃一次大蛋糕和一袋牛奶,蛋糕你要多少服务员就切多少,松松软软地,味道很香浓,吃到嘴里味道依然记忆犹新……

读者“岁月静好”留言:

三色冰砖是0.39元,我想的特清楚,地点在天真照像馆隔壁。

馅饼粥

五十年代广告里的“馅饼粥”饭店

百年老店“馅饼粥”,位于临近中山路的德县路29号,创建于1926年,是青岛历史最久的清真饭店。

“馅饼粥饭店”主要经营北京风味的清真饭菜,制作的菜肴被誉为岛上的清真正宗。馅饼皮薄馅大、汁浓味鲜,米粥香糯滑润、美味可口。除此之外,“馅饼粥”的传统名吃八宝鸡、它似蜜、扒牛肉条、羊肉小馅饼等都别具风味,传统的涮羊肉亦堪称岛上一绝。  

中山路三角地是无数老青岛难忘的回忆


三角地位置有几家老青岛熟悉的饭店,上图左侧,是曾经位于中山路、德县路交界的“乐口福饭店”。该店菜系以鲁菜为主,兼营其它菜系,其清蒸加吉鱼、炸蛎黄、油炸全蝎等菜享有盛誉。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山东省饮食服务业学校及其前身青岛第一商业学校将其作为烹饪专业的实习饭店。在“乐口福饭店”的旁边,就是鼎鼎大名的“馅饼粥饭店”,许多年来生意一直都很是红火。广告牌下面还有一家“洞天小吃”的饭店。

一楼专门制作牛羊肉馅饼的小屋外,经常会看到排队购买的消费者。


本世纪初,随着中山路的又一次改造,“馅饼粥”原址被拆除。在老店拆除后,“馅饼粥”曾经歇业十年之久。后来在市、区两级政府多方扶持下,2010年方才重新装修并恢复营业。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还真不知道什么叫上“街里”了。小的时候,能有机会跟着大人上“街里”,是每个孩子开心的梦。因为那里有很多平时吃不到、见不到的东西。 
万香斋

中山路164号,原“万香斋”门店旧址

说起“万香斋”,青岛人基本都知道。它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曾经的青岛肉食品牌的龙头,是青岛肉类行业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曾经紧邻中山路“劈柴院”大门洞、位于中山路164号的“万香斋”食品零售店门市部,估计年轻一些的人们不会知道了。但当年在此购买扒鸡、熏鱼、猪头肉的热闹场景,每日里排队的人从店里一直排出很远的兴隆景象,依然会让很多老青岛有着较为深刻的记忆。


读者“常青藤”留言:

万香斋在青岛那是一个响当当的老字号,我今年到了本命年了,在年轻时经常去中山路店去买上一点,熏鱼猪头肉当时的猪头肉才0.66元一斤3毛3就买半斤拿回去跟老太太俩人吃两顿那叫一个爽,特别是参加工作后下了班,就经常会从中山路站下车步行至劈柴院旁边的门店去买上点,现在老字号没了,新的字号又不对口味,大家说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读者“鹰扬虎视”留言:

中山路万香斋,门口橱窗里摆放着一只白鸡(据说是蜡做的)每当路过那里总要驻足凝视一番,还要不断的用袖子擦着哈喇子,那时猪头肉应该是七毛九一斤吧。


读者“骏马”留言:

万香斋肉食品是我们岛城人的最爱,味道独特,由其是酱肚特有风味。真希望万香斋肉食回归。


黄岛路四方路一带,是老街里最具人气和烟火气的地方。九十年代初开始更是开启了二三十年的火爆。吃烤肉,首选就是去四方路。胖姐烧烤、马家拉面、苟不理包子、秦晋小吃、岛城首家川菜馆……这里几乎是无数人的美食聚集地。

苟不理包子

易州路与四方路交界,苟不理的牌子在这里矗立了几十年,一屉包子配上一碗馄钝或八宝粥,成了很多老青岛念念不忘的味道。虽然门头有点破旧,但每日里的顾客依旧络绎不绝。


苟不理最初是市南区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易州路饭店”。1985年春节后经青岛工商联牵线,从天津“狗不理”请来了两个包子师傅,专心学习后,当年4月营业,为避免重名,特起名“苟不理”。对这里一直记忆深刻,因为开业的当天,父亲专门带我到街里排队吃的第一次青岛苟不理包子。
四方路烤肉

说到四方路,不能不提“胖姐”,那句挂在嘴边的话:“弟弟(妹妹),我认识你,进来吃吧……”,虽然喊了许多年,但依然会让人感到亲切。


中山路历经多次改造,却依旧颓容难变,反而使这条百年老街愈发的没落。四方路、博山路、易州路、潍县路、高密路、芝罘路一带,繁华喧嚣的场景已成绝唱。


读者“王颖”留言:

每个星期天都要去四方路市场去吃烤羊肉串,那时的羊肉串绝对正宗!可口好吃,儿子当时刚上小学三年级,每次都要吃五六十串!现在想想我都流口水了!难忘啊!

读者“あけぼの”留言:

有幸我是个“街里人”。我家住在四方路和博山路交叉口。青岛最早的新疆羊肉串发源于此!那时候哪有钱,每天在烟熏火燎的孜然烟气之中进进出出的我,竟没有吃过一次那种地道的羊肉串......

读者“一诺千金”留言:

曾经熟悉的博山路,四方路,在那里生活居住了N多年,结婚生子,每到夏天门口的烤肉比比皆是,天德堂、十乐坊还有瑞芬茶庄……现在只剩回忆了。


读者“Z.H.”留言:

最难忘的是四方路的烤肉,搭个帐篷,里面马扎子小桌,一块钱5串,要十块八块钱的,一大把,肉不大,但那味道历久难忘!


读者“Summer”

小时候,我妈总是带我去天德塘洗澡,每次都为我带些糖果,有时候还让我带点玩具去玩,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跟妈妈去洗澡,洗澡后妈妈会带我去四方路的小吃街里吃点小吃,拉面,烤肉,炒面,包子......那时中山路非常有人气,记忆里的妈妈年轻漂亮又温柔,怀念当年中山路的氛围,私认为它是最能体现青岛风情的一条街了,但它已在时代洪流中慢慢变得没落,有些惋惜,希望它日后会重现活力吧


不知道改造后的四方路,还能否会有那些繁华喧嚣的场景再现。

广东饭店

五十年代广州食堂广告


很多人仍会记得当年的潍县路与高密路口的广东饭店,它的前身聚集了岛城著名的“英记酒楼”,以及潍县路与四方路口的合兴隆等粤菜名店,于1956年公私合营成岛城唯一的大型粤菜馆,取名“广州食堂”,总店位于潍县路42号。所经营的粤菜糕点曾经无限风光,脍炙人口,至今令许多老青岛念念不忘。“广州食堂”曾一度改称“长征饭店”,后更名“广东饭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国货公司扩建被拆除,原址成为国货公司东门。

读者“荆森泰”留言:

永远忘不掉的记忆中、60年代初在我上小学时,表叔带我去青岛咖啡饭店吃饭,可好吃了,每张饭桌上都有白色的桌布 ,里面吃饭的人都文质彬彬的......还有永远也再吃不到的广东饭店的叉烧肉和叉烧包。现在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


博山路、四方路,估计很多年轻人想象不到这里曾经的繁华喧嚣。照片左侧的“十乐坊饭店”与右边的“天德塘”,是无数老青岛难忘的老街里情怀。(王挺摄影)

十乐坊锅贴铺

博山路35号的“十乐坊”老店

“十乐坊”这个牌子或许很多人不太知道了。但是对于老青岛而言,这个牌子已不仅仅是小吃,更是带着满满的历史和回忆。在那个时代的青岛,位于博山路上的“十乐坊”是与青岛大包、春和楼蒸饺齐名的特色小吃,提起锅贴,那就是当年的岛城第一品牌。

老青岛记忆最深的就是它家的三鲜锅贴,白菜、海米、肉和木耳,馅像一个肉丸,一咬出汤,满口香。2009年,历经八十年风雨的“十乐坊”最终关门停业,这个老字号的停业消失甚为可惜。

中山路与德县路三角地附近的鑫三角三鲜锅贴,位于保定路13号,也是一家老店了。虽然环境相当一般,但味道一直不错,稀饭特别清口,偶尔也会来这里解解馋。

老街里可以说承载着大部分青岛人的记忆,每到周末或是节假日,中山路上就熙熙攘攘、人山人海。那时的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崇高的,逛街里有着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自1996年至今,中山路已经历经多次改造,一个个老青岛的记忆逐渐消失,曾经承载的繁荣喧嚣已早已落幕,那些曾经的美食回忆,已成为见证百年老街变迁的缩影。


明日请继续关注《吃在“街里”,那些难忘的美食回忆!(下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