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双月楼诗词选》序一(舒贵生)
2022-07-18 | 阅:  转:  |  分享 
  


《双月楼诗词选》序一

舒贵生



诗者,言志之文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者,情怀、襟抱也。有第一等襟抱,方有第一等真诗。

陈有清之诗,真诗也。真在有情志,有意境,有韵味。虽然有些地方格律不严,并近乎俚俗,但比之那些虽合乎格律而概念堆砌、陈词滥调、索然乏味的所谓诗词要好上百倍。

真正的好诗,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情真、意深、语新。诗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人、感染人。诗还要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包括语法、修辞和格律等。诗要创新、求精,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也。

由于工作业务上的需要,我曾通读过不少老同志的诗集,有的虽然从格律方面考量基本合乎平仄、押韵和对仗三要素,内容语言上也四平八稳,但总是觉得缺乏新意和诗味,几乎没有什么佳章锦句可供摘录。有清同志的诗集恰恰是补其不足而佳章锦句颇多。

《双月楼情思》是这本诗集的开篇点题之作,可谓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人生几得月当头,更喜双轮映画楼。

雾淡风柔飞玉兔,波恬浪偃亮银钩。

清辉脉脉思千载,碧水悠悠意万舟。

俯仰嫦娥相伴舞,轻衫短袖付风流。



古今明月当头,实乃人间美境,而画楼云水间,天上一轮水中一轮,更是令人心旷神怡。雾淡风柔,波恬浪偃之时,无论是玉兔升飞还是银钩倒挂,透过脉脉清辉和悠悠碧水,作者思接千载而意连万舟,想象中和嫦娥相伴而舞。嫦娥不再寂寞,而是改著轻衫,迎着紧身短袖的诗人翩翩起舞,这是何等的潇洒风流。这万舟之中的一叶扁舟或是画楼本身竟然变作飞天的神舟了,其中载着我们多情的诗人呢!

有清同志由于多年从事文艺创作,对生活中的美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表现,因而他的诗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首先是有感而发,多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不是人家要他写的应酬之作。二是努力营造诗的意意象和意境,立意不俗,内容充实,合情合理。三是语言通俗流畅,力求每首诗中有一两个好的句子。诗能通篇俱佳当然更好,其中若有一两个好句子也就相当不错了。有清同志的诗,佳句甚多,可喜可贺,可圈可点。例如:



平生懒博封侯印,十载经商未弃文。

相逢善恶铭心内,历尽炎凉写世情。

——述怀

云楼满目摩霄汉,老总盈千绘彩虹。

——商海杂咏

岁岁中秋月缠魂,今年分外玉蟾轻。

两岸共仰一轮满,异域同观万里屏。

——中秋

丛丛藜蒺过东墙,小脸团团映夕阳。

——咏耕读小学

展示春机力无限,感悟生命如潮涌。

——咏串叶松香草

昔日离枝去,今朝凤还巢。

尘俗磨珠玑,熠熠生光耀。

——明珠颂

汽笛一声响,江淮天地惊。

扬臂杯高举,一呷到金陵。

——赴南京

轻如罗帕纸一张,重若汉鼎谁能扛。

愿君借此重抖擞,跃上龙门再辉煌。

——闻吴某融资成功并带汇票返回

碧色千里远连天,春风早顾玉关前。

行尽莽原三千里,不亚江南二月天。

——玉门行

万里归来不是家,且杖秃笔走天涯。

喜得胸怀三尺素,即付春心入韶华。

——回家

心若镜湖向天开,仗剑神州扫阴霾。

轩亭红花谁竞美,羞煞万千女裙钗。

——悼秋瑾女杰

用墨用血写故人,心底秋潮纸上声。

——读汪剑坤先生诗词集有感

胸中若有春光在,何须冰消雪化时。

——人造梅题咏

一声跑步走,大地也铿锵。

——观华联小姐军训

琪树多因春风茂,笑靥常对好友开。

——登蜀山赠朱宪英



以上这些诗句,构思造句各有特色,令人称道。还有些诗句,更耐人咀嚼回味,堪称一等佳作,试举几例:



长空时展彩云笺,我写黄金十月天

——收稻

约期每恨行前误,好梦反从觉后痴。

——致友人

牵龙出圩急,分江入户忙。

——管水大叔

胸无文墨莫言富,腹有诗书不算贫。

——示儿



有清同志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能够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而且能够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例如歌颂国家免收农业税这样的大题目,他巧妙地融化在《收稻》中:



邻里相聚忙估掂,家家亩亩都超千。

转身收藏纳税本,藏起二千六百年。



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停征了,农民高兴,诗人赞颂,而避免了口号化、大白话式的歌颂、欢呼。同样,以《引种》讴歌神舟飞船上天、以《访普陀山法雨寺》讴歌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以《大宅门》讴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这种以小见大的诗作在选集中为数不少,足见作者创作构思的技艺过人之处。

诗歌要发展,一要继承发扬古典诗词的传统,二要吸收民间诗歌的特长。双月楼的双月,一是古典,一是民歌。祝愿作者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更好地遵循古典诗词的传统,并充分发挥民歌的优点,融铸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既有地方色彩,又有个人特点的诗词篇章,写出更多的精品佳作,献给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和人民。

(作者系江苏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海诗词》副主编)







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