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千年文学,皆从民间来

 宝妞 2022-07-18 发布于河南

对民间文学,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生活,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鲜活多彩的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也和其他文化遗产一起,共同构筑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为一种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型。这种文化原型不可能被超越和摒除,只会不断被当代人所继承和丰富,生生不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但中国古典诗词很少回归民间。这方面的情况与西方迥异,西方诗人的作品可以在民间流传并演化为民歌,与民歌一道流传;因语言的差异,中国古典诗词很难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变成民歌则更难。相反,中国几乎所有作家文学的形式都是从民间文学起源的:《诗经》时代的四言体诗,楚辞中的所谓骚体,汉魏以来的五言和七言诗,以及六朝小说、唐代以后的传奇小说、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宋元的词曲,还有古典戏曲等莫不发源于民间。

图片
《诗经·关关雎鸠》
图片
米芾书《离骚》

关于这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作家都有一致见解。鲁迅在致姚克的信中曾经说过“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又说民间文学“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胡适也认为《三百篇》是关于“民间半宗教半记事的哀怨之歌”,汉朝乐府歌词是来自民间的无名氏之歌,“又如诗词、小说、戏曲,皆民间故事之重演”。至于“纯粹故事诗的产生不在于文人阶级而在于爱听故事又爱说故事的民间”,民间是说故事的环境,是弹唱故事诗的环境。由此认定“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上,那一样新文学不是从民间来的”。他在认真考察了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后,断言人们“所公认的正统文学也往往是从草野田间爬上来的。《三百篇》中的《国风》,《楚辞》中的《九歌》,自然是最明显的例”。他纵览中古文学史,描述了《孤儿行》《陌上桑》等一类的诗歌和南北朝的民歌——乐府歌辞怎样由民间文学一跃而升为正统文学的演变过程。在确立新文学的来路时,他首推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文学史没有生气则已,稍有生气者皆自民间文学而来”,所以,“现今大规模的搜集民间歌谣等;帮助新文学的开拓,实非浅鲜”。

图片
张渥《九歌图》
图片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
图片
《孔雀东南飞》

再以竹枝词为例,它本是四川一带的歌谣,又称“巴渝辞”。巴渝风俗崇尚巫鬼,民众喜用竹枝鼓吹,以节歌唱,末尾有和声。民间歌唱“竹枝”者,尤以一般下层妇女特别是四川夔州一带的劳动妇女为多。中唐诗人于鹄在记三峡风情的《巴女谣》中有云:“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牧牛女唱“竹枝”竟唱到日暮西坠,忘记了回家。南宋诗人范成大《夔州竹枝词》之九也有类似记载:“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劝酒的女子唱“竹枝”,其音哀婉凄楚,竟使得客人动了真情。《巫山志》亦云:“(三峡)琵琶峰下女子,皆善吹,嫁时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送之。”“诗圣”杜甫首先将民间竹枝引入绝句,又化绝句为竹枝,实际上已建立起竹枝体绝句的雏形,从而不仅为民间竹枝,而且也为中国诗坛开辟出一个新境界。杜甫之后,刘禹锡、白居易、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等大诗人纷纷仿效,争作竹枝词,或有竹枝风韵的七言绝句。尤其是刘禹锡在唐宪宗李纯时,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接夜郎、巴渝,他耳濡目染竹枝歌谣,遂改有“竹枝词”十首,用以宣泄个人情绪。自此,“竹枝”这种发于畎田之中的鄙词俚调,几经洗礼,进入高雅文人的诗歌殿堂,至元、明、清而大盛,成为民歌体诗的代称。

图片
竹枝词

韵文类古典文学的诸多样式来自民间文学,古典小说的兴起同样得益于民间文学。鲁迅论述小说的起源时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赵景深则说得更为具体:“在宋以前,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虽然也隶属小说的范畴,而由于是文言写的,不免在各方面都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宋人用白话讲唱,对文学说来乃是一大解放。由于白话更接近自然地表现生活,有条件充分地表情达意,在篇幅上也冲破了文言的藩篱,可以自由自在、淋漓尽致地运用活的语言刻划人物、摹写事件、抒发感慨、表现景物、描绘声态。而这种细致讲唱表演在时间上的延续,导致了章回小说的形成。后来小说中套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从白话讲唱脱胎而来的。”小说原本就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在民间最初是由民众据生活现象演绎民间故事,经后人口口相传并不断加工之后逐渐定型,最后才由小说家写定完成。

图片
劳动号子
图片
勾栏瓦肆
图片
瓦子内说书

世界上第一流作家大都受益于民间文学,他们的名著大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巴赫金强调,在文艺学中“真正确定作家创作的文化的强有力深层潮流(尤其是底层的、民间的潮流)迄今尚未被揭示,有时甚至是研究者根本就不知晓的”,而“固守这种态度是不可能洞察伟大作品的深层内涵的,文学本身也会由此而显得只是某种渺小的、不严肃的事业”。在巴赫金看来,文学创作的根基深植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中,民间文化、民间文学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为作家文学的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作家创作仅仅是对民间文学范式(paradigms)的转换。因此,只有揭示伟大作家的创作与深层的民间文化潮流的内在联系,才能洞察和把握伟大作品的深层内涵。

图片
蒲松龄手稿
图片
脂砚斋批《红楼梦》


图片
民间文学引论(第二版)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配有课件)
万建中 著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出版学术专著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三十余篇。曾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以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等。


目录

引言 民间文学的意义

第一讲 民间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民间文学学科与知识体系
第二节 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民间文学是作家创作的范式
第四节 俗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二讲 民间文学的界定及生存状况
第一节 什么是民间文学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生存状况
第三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存续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本体特征
第一节 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
第二节 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
第三节 变异性:表演活动的不可复制
第四节 传承性: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

第四讲 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审美特征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五讲 神话:神圣的叙事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
第二节 神话的本质
第三节 中国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
第四节 中国神话的民族特征
第五节 中国神话的分布及记载
第六节 神话的变形法则
第七节 神话与古代信仰

第六讲 史诗:民族的口述史
第一节 史诗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创世史诗
第三节 英雄史诗

第七讲 民间传说:历史的故事
第一节 传说与神话及民间故事
第二节 传说是关于历史的叙事
第三节 民间传说的类型
第四节 传说的社会功能

第八讲 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第一节 生活故事
第二节 民间笑话
第三节 民间寓言
第四节 民间童话
第五节 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

第九讲 民间歌谣:美妙的天籁
第一节 歌谣是什么
第二节 富有特色的地方民歌
第三节 歌谣的认识功能
第四节 民歌是一种方言的演唱
第五节 “五四”歌谣学运动的兴起

第十讲 俗语和禁忌语:智慧的民间语言
第一节 民间俗语
第二节 日常禁忌语

第十一讲 民间说唱和小戏:表演的艺术
第一节 民间说唱
第二节 民间小戏

第十二讲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第一节 走入田野
第二节 田野作业的步骤与规范
第三节 让当地人说话
第四节 “口头程式理论”的产生
第五节 校园民间文学调查

第十三讲 民间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实践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否定之否定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实践
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结构形态
第四节 以记录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可行性
第五节 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演进

参考书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