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悟中医,辨证论治学四圣

 名天 2022-07-18 发布于江西

追根溯源悟中医,辨证论治学四圣

吕维名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人们把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君王称为“三皇五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人类最初出现三皇及后来的五帝,人类迎来了新的时代,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上古中华文明。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千年来史家各说各的一直没个定论。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以真实的口传历史部落首领们为三皇,被《汉书》载入,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3/2006/241452563_3_20220320063043800.png

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道教文化来说是伏羲、燧人、神农(炎帝)。根据典籍记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是燧人、伏羲、神农。关于“五帝”,民间倾向于,一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二曰: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等。  

如果撇开实在太缥缈的天皇等几位,神农无疑是其中最没有争议的一位上古圣皇。“黄帝”作为一个转折点,再往下说就比较通顺了。那么,这就是“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医道难,入道更难,出道难上难!学医者,不可不知医史。不知医史者,何谈信仰之说。人无信仰者,难攀医道之峰。医史如血脉,承上启下,不可不知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文明都是一步一步由一个个小问题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医也是如此。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说起中医的起源,也许首先会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为上下两卷一共162篇,用词严谨,条理清晰,上卷《素问》主讲生活中会遇见的一些健康问题,下卷《灵枢》主讲利用经络穴位来治病的一些方法。迄今为止它所表述的理论无人能反驳,讲述的中医理论知识已经是非常丰富和成熟。由此可见,《黄帝内经》虽为现知最早的医书,但一定不是中医的起源。

中医药的起源是出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早期的人类衣食住行都十分粗糙,常常会因为误食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为了保护自己,人们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经验积累,分析和总结出哪些东西吃了会使人生病,哪些植物吃了可以缓解或者解除痛苦。之后,人们又通过生产劳动、生活实践获得了更多的医疗知识。因为实践劳动,人们才逐步获得了可用于治疗的砭石、骨针等,认识到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性能,才能获得更多的医疗知识。

我们也许很好奇,谁是第一个去“吃药”的人呢?我们的祖先发现身体不舒服,偶然间误食不知名杂草后症状缓解,这也许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的“吃药”,久而久之,为了身体健康,便有人去寻找更多的“药”。这个人就是神农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主角,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中医就是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尊他为三皇之一,他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尊称他为有巢氏

有巢氏之后,人们的住宿条件、生活水平、文明程度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这个时候人们迫切需要生火把食物弄熟再吃,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生火,在人工取火被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只能从偶尔的雷电等自然火中获取熟食,偶然获得的自然火种难以保存,所以人们还是经常生病。直到燧人氏,中华民族的又一位圣人的出现,他发现石头碰撞会发出火星,啄木鸟啄树也会,并由此得到灵感,发明了钻木取火,这种取火的方法传遍了大地上的每个角落,人们要火就可以有火,不必去等待那天然的雷火,也不必一年四季守护着火堆,怕它熄灭了就再也没有了。人们非常感激这个钻木取火的发明者 “燧人氏”, 他就成了三皇当中的第二位圣人。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吃熟食,从啃生肉到吃烤肉,生活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吃熟食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差,虽然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吃饭不吃生的问题了,但是因为食物短缺,所以人们经常吃很多来历不明的东西,主要靠吃野草,喝生水,采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维持生活,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所以常常会生病、中毒、受伤,生活得非常艰辛。这时候岀现了神农氏,他的肚子光亮透明吃东西看得一清二楚,为此,他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神农不怕辛苦走遍大江南北,亲自尝试各种野草、叶果,酸甜苦辣滋味都试过,有时还中毒。民间传说,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7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他不但发现能吃的东西,而且还发现了好多能治病的药材,这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神农尝百草。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又因为他重视火德(古代五行之一,就是金、木、水、火、土),而火的性质是炎热,又叫他“炎帝”。为了感谢神农氏的贡献,人们尊神农氏为三皇当中的第三位圣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不依靠任何神的力量,而是靠着强烈的自信,去解决问题和困难,自强不息,勤劳智慧,中医就是中华民族对抗病魔的医学,神农氏是中医的鼻祖

中医就像是一棵大树,神农氏种下这棵树,它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在发展的过程中,春秋战国有扁鹊,东汉有华佗张仲景,唐朝有孙思邈,后来有金元四大家,明朝有李时珍,这些中医高手,就是中医这颗大树上长出来的枝丫和果实。

习惯上中医指汉族的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还应包括藏医,蒙医,壮医,彝医等等。中医在日本称为汉医东洋医学,在朝鲜,越南称为东医,已成为这些国家具有其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

中医的特色是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淫为病因,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以药物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气功等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以及体现中医整体观点,包含理,法,方,药的“辩证论治”临床治疗原则。

所谓“”,是症状和体征的集合,是疾病的临床综合表现,但又与“综合症”不同,它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证”是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是中医病机的反映,表现了疾病过程中邪正相急和阴阳失调的情况,比较接近疾病的本质。一种证可见于多种病,一种病的不同阶段也可出现不同的证,这就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依据。

中医辩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中“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可看作是辨虚,实证的萌芽。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论述,可认为是中医辩证学最早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

中医就像武侠小说一样,门派众多。机缘巧合,目前我正学习的是“尊经派”的中医知识。创立“尊经派”的号称 “研农”的神秘高手,不仅是乾隆钦点的御医,更创立了新的中医流派,是一位对中医有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县人,清代乾隆间名医。他医德高尚,以“良相之心为良医”;医术精湛,“所治危症有神效"。初时,在民间已享有“南藏北黄”声誉。后来,因其治疾能覆杯而愈,遂蜚声江淮与京都间。清高宗御赐“妙悟岐黄”匾额,悬太医院门首。黄元御终生精研医学,凭着20余年研习医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和游医治病的经验积累,一生共完成《素灵微蕴》、《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长沙药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8种医著,被世人称为“黄氏医书八种”。后来,黄元御又写成了《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加上前八种共计十一种,供一百零一卷。《清史稿》记,他“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实现了他“以良医济世”,“凿先圣未雕之璞,探千秋永坠之奇”,“继古圣之匡维”,“回苍生之颠沛”的宏愿。医学界称其学术思想,“奥析天人,妙烛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对经典医著“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

 

黄元御尊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古圣之作,认为四圣之书,争光日月。他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体系,辨证治疗,尤重中气。黄氏自谓其说远承先圣之心,故将其撰书留世,命名为《四圣心源》。《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体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将理论与临床完美结合,可以执简驭繁,帮助后学更好地领悟中医的真谛。黄元御觉得中医非常简单,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转,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升降回旋,如环无端。人也一样,如果这团气运行流畅,就不会生病,如果运行遇到了阻碍,就会生病。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东渐。据粗略统计,鸦片战争以后至1920年,前来中国行医的传教士有563人。到1935年,散布于我国各地的教会医院达330所。20世纪初年数万留日大军中,赴日学西医者肯定亦有不少,其人数保守估计也有几十名,如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19世纪60年代后,以合信所译《西医五种》、傅兰雅和赵元益合作所译《医学总论》等10余种书籍、丁福保所著译《丁氏医学丛书》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医学著作相继翻译出版,使西医学知识在中国得到较快的传播和普及,西医学在中国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并得以自成体系。

由于西方医学的传人及其发展,中西医并存并立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它们二者进行比较并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医生德贞站在西医理论立场上指责中医全凭“耳闻臆测”,固然有失偏颇;与上述传教士等外人一味褒西贬中观点针锋相对,此时中国学者则又强调西医必有其短,而中医必有所长。学者陈炽、名医唐宗海从中医理论出发,判定西医治术不及中医针灸、方药治术之优,一味崇经尊古,同样不足取。李提摩太、德贞以及陈炽、唐宗海,他们均是近代最早进行中西医比较的人士。由于其评判中西医学的标准根本相异(前者以西医理论为标准,后者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标准),所以其观点自然完全对立。医学的根本功能在于防治疾病,因而评判医学优劣长短的标准,首先而且最终也应该是医学防治疾病的客观效果---实效。中西医学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自然也应从其实效的高低来判定其优劣长短。从根本上说,中西医在实效上是并行互补的,而不是西医全面超过中医,或者相反。思想的偏颇根于知识的贫乏。由于彼此对对方医学理论体系还比较隔膜,所论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其中西医比较不能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医界欧化思潮初露端倪,所谓“废止中医”、“改良中医”等论调也开始浮出水面,中西医之争由此正式兴起。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废中医者,要推章太炎的老师俞樾,他曾撰有《废医论》一书,主张废止中国医道。20世纪初,以吴稚晖、李石曾等为首的新世纪派也是“废止中医”论的代表,他们认为中医是有毒害的国粹,主张将其送进博物馆。

在1910年我国东三省爆发了非常严重的鼠疫,这场持续6个多月,波及范围广泛,死亡人数众多的瘟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当时的清政府无能为力,最终找到了当时剑桥大学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他通过西方医学的传染病学防治理念成功控制了鼠疫,对于我国百姓来说,这是一次震撼。由此,有更多的老百姓开始重新认识西医,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废止中医提供了事实的依据。

两年后1912年,新的民国政府成立要进行改革,很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改革派力主在医学教育方面全面排除中医中药。日本学的就是西方,医学教育也是向西方靠拢的,这就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第一次“废除中医”事件。学生进了学校,都是学西医那一套,完全没有中医内容。这在当时的中医界引起了极大的愤慨和强烈抗议。于是各省的中医人联合起来,向民国政府请愿。

当时可是一呼百应,有超过19个省的中医界人士联名参与,在中医界的全力抗争和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民国政府含糊其辞,推诿责任,最终同意了中医成立自己的中医学院。按说这样发展下去,中医和西医的差距应当不大,但其实过程比大家想象得更加艰难。那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状态,1912年到1928年,是北洋军阀时期,割据动乱,中国最为动荡和不稳定的时期,马上第二次的“废除中医”事件就来了。

1927年蒋介石窃取了民国政府革命果实,国共合作破裂后就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了国家。他们当时拥护西医,就想废止中医。1929年,政府为此专门开会讨论,找了14位西医参加会议,一位中医都没有。会议的结果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内容:①已经给人在看病的中医,只要听从政府的安排,就可以继续干你的老本行。②从此以后,中医不允许收学生,不允许开中医学校。③所有和中医有关的杂志,报纸都要禁止。

当时,竟然有很多文人也赞同废除中医的观点,里面就包含了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这些风云人物影响力很大,所以反对中医的群体才会越来越大。这次的抗议声音更大,国民党政府没有想到声势如此之大,为了平息事态,又被迫出来表态了,说没有歧视中医,说事情是子虚乌有。这件事最后以中医自救成功画上句号。

中医废止案”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是让中医一度遭到打压,元气大伤,能恢复到现在的程度,可谓是来之不易。为了铭记,3月17日就成了中医节日。凡是在每年有固定节日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弱势群体设置,其实并不能让人高兴起来。

直到新中国成立,新的国家政策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压制中医中药的情况。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中医院,创办中医高等学校,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学。80年代,进一步提出中医现代化,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和发展中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