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阿里巴巴yht 2022-07-18 发布于河南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书接上文,今天我们接着说其他几个轴心国使用的喷火器。


意大利

意大利军队从1916年开始装备火焰喷射器,最初是法国生产的型号,但很快意大利人就表现出他们实有放火的天赋。他们发明了最初的自动点火装置,到1917年时,已经出现了数种意大利自产的便携和拖车式火焰喷射器。'

至1930年,意大利开始设计新型火焰喷射器,并在埃塞俄比亚投入实战使用。

Lanciafiamme Modello 35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实物照片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参加阅兵的35型火焰喷射器,背面的方形电源盒是其特征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实战中的35型火焰喷射器

Lanciafiamme Modello 35于1935年投入使用。这个型号的设计颇有特色,背负部分包括两个钢瓶,每个钢瓶都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两个上部和两个下部对应连通。上部储存了6升压缩氮气,下部则储存了12升混合油料。点火装置位于喷枪口,主系统最初是一套燧石滚轮打火装置,后来改为电打火,因此在钢瓶背面有个18V方电源盒;辅助系统被称为“bengalotto”,是一个手动发火的缓燃装置,点燃后插在喷口侧面,可燃烧两分钟。bengalotto非常简单可靠,但也很容易提前暴露喷火兵的位置。

35型喷火器全重27千克,因为氮气压力只有20个大气压,所以最大射程也只有22米,但可点射次数达20次之多。

Lanciafiamme Modello 40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北非战役中使用40型喷火器的战斗工兵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实战中的40型喷火器

Lanciafiamme Modello 40改进了点火系统,射手打开阀门时燃烧油压力驱动一个液压马达带动强磁发电机打火,因此钢瓶背面的方电池盒被替换为圆柱体,这也是其与35型区别的主要特征。“bengalotto”辅助点火系统依旧保留。

40型喷火器的其他组件和性能都与35型相同。

Lanciafiamme Modello 41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41型喷火器的油瓶、气瓶和发电机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41型喷火器

为解决前两种喷火器重量过大的问题,Lanciafiamme Modello 41采用铝质材料,同时减少燃烧油容量,重量下降到18千克。

41型喷火器背负部分为三筒结构,两个互相连接的铝瓶内装有7升混合油料,第三个瓶容纳压缩氮气。点火系统也进行了改进,40型使用燃烧油驱动液压马达发电,影响油料喷射速度和射程,41型改为压缩气体驱动气动马达发电,同样保留了辅助点火装置。

这个型号在突尼斯战役中开始大量出现。

Lanciafiamme Mod. 41 d'assalto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41型突击火焰喷射器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带石棉护套的41型突击喷火器背负状态

41型突击火焰喷射器外形相当紧凑,供伞兵和突击队使用,德国46型冲锋火焰喷射器就是受其启发产生的。

41型突击喷火器的主体是一个集成了9升燃烧油和压缩氮气的钢筒,前方安装喷嘴,后方安装发电装置,下方是手枪式握把。点火仍是液压马达(从安装位置看更可能是气动马达)驱动的强磁电机,辅助点火系统依旧保留(看来意大利人对自己开发的自动点火系统也缺乏自信)。41型突击喷火器可以抵在肩膀上或者夹在腋下发射,类似于步枪的用法。

对这种武器的描述有矛盾之处,有资料称其重量为23千克,比普通的41型喷火器还重(考虑到其装油更多且采用钢瓶,这也不是不可能),完全说不上轻巧;一说其战后仍继续装备,供特种单位使用,直到1998年才正式退役,但奇怪的是不但找不到现代装备的照片,甚至连清晰的彩色照片都没有。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东西恐怕并不成功,只是能用而已。

Lanciafiamme Carrellato Model 42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一种拖车型的重型喷火器,由专门的工兵部队使用,具体性能资料不详。

日本

日本在一战结束后开始引进国外火焰喷射器,大正末期开始自行研制生产,大致包括如下型号:

一号火焔発射機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一号火焰喷射器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一号喷火器在东北实战

一号火焰喷射器可容纳14千克燃烧油,最大射程28米,可连续喷射10秒。

二号火焔発射機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二号火焰喷射器为一战风格的大型火焰喷射器,需4人小组方可搬运使用。燃烧油量为40千克,最大射程45米,可持续喷射12秒。

九三式小火焔発射機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九三式火焰喷射器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宣传画中的九三式喷火器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九三式喷火器实射

九三式火焰喷射器于1933年定型,1934年正式装备,替代一号火焰喷射器。两个油瓶容量约12.3升,中间为压缩空气瓶。

早期九三式喷火器采用电热丝点火,在中国东北冬季寒冷天气下经常失效,出现冷喷。后来改为11.1毫米点火弹点火,在喷口处设置了类似左轮枪的10发旋转弹舱,打开阀门后转动喷火管中部的套筒即可击发。

九三式喷火器总重26千克,最大射程23至27米,可持续喷射10至12秒。

一〇〇式火焔発射機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一〇〇式喷火器1:4实体模型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1942年巴丹半岛战役中攻击美菲军工事的一〇〇式喷火器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美军测试从瓜岛缴获的一〇〇式喷火器

一〇〇式喷火器于1940年定型,结构与原理同九三式并无区别。喷火管长度为90厘米,缩短了30厘米,点火弹改为12.3毫米。喷嘴改为可更换式,使用甲型喷嘴时射程25米,持续10秒;使用乙型喷嘴时射程20米,持续15秒。

以上几种喷火器均在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前期进攻阶段广泛应用。但我过去也读过一些GM党将领和官员的回忆资料,无论是二战后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将获得的美式喷火器看作是一种新式武器,用来对军队和地方民众展示以提振士气,而获得火焰喷射器的部队人员也将其看作是先进程度和火力远超日军水平的克敌制胜神物。似乎是对日军曾在相当长时间里使用类似装备对中国军民犯下滔天罪行一无所知。我个人感觉似乎高级军官与基层作战部队之间、甚至基层部队新老传承之间在认知和记忆上已经出现了断层,实在是细思恐极之事——当然我更希望这只是我见识有限读书不多产生的错误认识,那是最好。

此外日军当时还有九五式五号火焰喷射器大型火焰喷射器两种名目,但缺乏资料和照片。

罗马尼亚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使用Pignone M1937作战的罗马尼亚喷火兵

罗马尼亚二战时使用过一些德制火焰喷射器。另一种意制型号被称为Pignone M1937,从线图、照片和数据资料看,基本上与意大利的35型火焰喷射器相同。但不确定是35型重新命名,还是进行过改进,以及是否在罗马尼亚本地生产。

1943年6月罗马尼亚开始生产名为Argeș的新型火焰喷射器,但没有它的照片和资料。

匈牙利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1940年匈牙利喷火兵焚烧匈牙利与罗马尼亚边界的废弃工事

缺少匈牙利人使用的喷火器资料,但他们毫无疑问是有的,从一些照片看似乎是意大利早期35型的衍生型号。

芬兰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使用M40喷火器作战的芬兰士兵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使用M41-R作战的芬兰士兵

芬兰人在二战中装备过两种外国火焰喷射器。一种是M40型,即意大利的35型;另一种是M/41-R,即从苏军手中缴获的ROKS-2型。对这两种喷火器的高下之分芬兰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意大利喷火器压力小,射程近,但喷射次数多;苏联喷火器压力大,射程远,但喷射次数少。它们的共同缺点是重量大,射手难以负担自卫武器,且阀门的位置和扭力使射手无法单独操作,必须双人小组配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芬兰人提出了一个相当独特的发明:

Liekinheitin M/44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与冲锋枪结合的M44型喷火器

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见的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火焰喷射器

M44型实物

这种武器据说是芬兰第一步兵团的M. Kuusinen中士在冬季战争末期提出的,将一具轻型火焰喷射器结合在索米M31冲锋枪下方,使喷火兵具备自卫能力。芬兰军方对此非常重视,立刻组织了生产和测试,据说能进行50至70次点射,或40至60秒持续射击,但此时射程只有12至15米,一秒以下点射的射程只能达到8至10米。测试单位认为因为射程过短,该武器非常适合战壕清剿,但不适合其他类型的战斗。停战期间该武器的改进继续进行,以减少喷射次数为代价将射程提高到20至25米,并且设置了一个独特的“死人开关”,当射手受伤或死亡时自动熄灭喷口火焰。

对于M44的后来发展说法不一,有的资料称并未投入大量生产,而其他资料则认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重新开始生产,至1943年中期,每个芬兰步兵团都装备了这种武器。不过发明者M. Kuusinen中士因此获得了10000芬兰马克的奖励倒是普遍认可的。

关于芬兰火焰喷射器型号有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资料中意大利35型被称为M39,M40则是M44的最初编号。而芬兰当时还有一种自研的被称为Liekinheitin M38的喷火器,全重29千克,使用18升燃烧油,发火弹点火,可喷射10次。据说M38是第一种将喷管伪装成莫辛-纳甘步枪的喷火器,而苏联ROKS系列则是受其启发出现。但我没有看到过这种喷火器的图片和详细资料,因此只能按通常的说法进行介绍。


好了,这次就这么多,下一期我们介绍盟军一方的火焰喷射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