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临近年底,自然资源部接连发布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在内的数个法案。回顾近年,经过充足的试点沉淀后,农村土地改革、城乡融合等,已进入快车道、高质量发展进程。前瞻未来,党中央国务院、部委、各省及各高校接连举行研讨推出重文,并行研究关于溯延土地科学技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城乡土地权利、挖掘土地经济效益、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激励人才创新计划等的相关成果与进一步深化落实的举措。 1、前人奠基之巨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土地领域的探索,就是全国工作重点中的重点。 新中国伊始,为实现养活中国人的目标,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生产工作,以兵团为单位,大举开发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低效农用地、未利用地等进行开垦耕种,全国农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骤增,土地的生产生活效益得到提升。但从整体上看,土地仍未被全面高效地利用,农业分布缺乏全局性、前瞻性。 在先后经历过包括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土地三级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阶段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被分离,以深圳土地招拍挂的历史时刻为节点,土地的市场性权益被明确提出,并逐年得到强化。 但直至此时,农村土地权利与城市土地权利仍处于不平衡不平等的阶段。 1985年2月,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土地管理局,属国务院,后改建制为国土资源部,管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至此时,土地领域的规模化建设已初具雏形。这一阶段中,以王先进、马克伟、邹玉川、向洪宜、岳晓武、张新宝等老一辈土地部门高级领导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先行队伍,先后为土地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以王万茂、韩桐魁、陆红生等高校教授为主力,为土地科学领域培养大批人才,同时着力于建立健全土地学科。为全国高校输送大量的师资力量,极大促进了土地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直至今日,领域内健在的各位宗师,仍活跃在在土地管理、土地经济、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国土规划、土地治理等专业行业的一线。 现今土地领域,乃至自然资源领域蓬勃高速发展,难以离开诸位领导宗师前辈的奠基之功。 2、砥柱高瓴之建树 自1982年以来,全国土地事业开始进入有规划、有步骤、有秩序的全新阶段,同时,这一大行业中,陆续涌现了许多青年才俊,时至今日,这些当年的“小鲜肉”,都已成为了这一领域中的各方巨擎,并持续为土地科学事业贡献能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土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土地相关学科的日益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逐步健全,都离不开与土地科学同步成长起来的诸多贤达。张凤荣、刘彦随、吴次芳、吴克宁、贺雪峰、郝晋珉、严金明、朱道林、罗必良、党国英、胡振琪、吴宇哲、陈利根等专家学者皆是其中翘楚,更有以刘守英为首的一批转政从教型学者,兼备政策研究经验与实际调查能力,为中国土地相关的领域尽心竭力。同时,也滋生了许多与土地相关的专业行业,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矿勘探、土地经济、空间规划等领域先后开花结果、绽放异彩,其中不乏诸如李小文、李德仁、刘耀林、周成虎、龚健雅、杜清运、汤国安、闾国年、牟乃夏等跨领域大牛。 专业人才百花齐放,行业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国家土地利用宏观监测、土地复垦与监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节约集约用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农村宅基地问题、农用地及建设用地的整治、土地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过渡、土地科学技术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等领域,受到长足重视并得以高速的发展。 3、土地领域之前瞻 最近,自然资源部发文推动创新计划,出台多项措施激励科技创新人才,部整治中心主任郧文聚发文,提出以创新谋求土地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向前的观点。这些,无不预示着,创新,将成为土地领域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词汇。“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土地科学走进香山科学会议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严峻的土地基本国情、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需要发展土地科学来引领,需要突破土地科技难题来支撑,严法重治、精规细管、高效开发、永续利用,是土地资源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义。对土地实行精细调查、精明利用、精准整治和智能管控是当代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土地资源管理,不仅需要运用行政手段,更需要运用不断发展完善的法律、规划、市场、工程等手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都离不开土地科技创新和土地制度创新第一生产力。” “土地科技创新是一个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要尊重规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形成大协同、大融合的工作格局。必须看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是破解制约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不是只看眼前、不管长远,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是跟踪模仿、捡漏挣钱,而是为了提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利用、监督的效率、质量,由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战略支撑点、工程师们构建起的战略支撑技术体系,更是为下一手、再下一手土地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和严格管控而准备的,更加先进的数据获取手段、科学分析工具、改造土地技术、管控土地的装备。如果说做好“一调”“二调”“三调”,用的是已经拥有了的现成的技术和装备,那么当前的科技创新,就是为“四调”“五调”“六调”而准备的科学技术、工程装备。这样的科技创新,当然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顶层设计,在保证有应用一代的技术装备的同时,开发好下一代、研究成新一代、预研准新新一代。” “土地科技创新是一项必须谋划好、落实好的核心职能,需要选准方向目标、明确发力点、拿出过硬举措,做好行动计划,有序突破关键科技难题。同时,依托现有科技队伍、引进补充高端科技人才,锻造有凝聚力、引领力、影响力的行业科技创新国家主体力量,不仅努力解决好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科技问题,更要立足国家需要,依托行业创新平台,整合国内创新力量,面向土地科技创新全局和国际土地科技创新前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努力保障土地科技创新产品的有效供给,构建可持续的土地科技创新能力。” ![]() 4、我辈后人之使命 如何在进一步激活农村宅基地的经济属性市场效益?怎样才能做到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同权同价?土地流转市场如何完善?建设用地如何管控?国土空间规划何时落地?土地的整治怎样系统规范地开展?土壤污染症结根源在哪里?土地科技发展是否有尽头?三生空间如何构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土地部门的同仁而言,政策、制度、法律、规定的落地,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土地行业的朋友而言,刺激放活土地应有的效益是当务之急;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房价地价粮价才是重中之重。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去协同妥善地处理? 土地领域的框架已经成型且日趋完善,土地事业的趋势也已经逐渐明了清晰。 对土地从业者而言,有所为,有所不为,才算是大有可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