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闽台,“成功印迹”随处可寻

 CHAOYANG3901 2022-07-18 发布于北京

鹭岛之畔,涛声阵阵,游船往来穿梭。从厦门鹭江道放眼望去,一水之隔的鼓浪屿东南角,身高15.7米,披甲扶剑的郑成功雕像傲然耸立于巨石之上,向东凝望着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抗清复台基地,修城筑寨、演武练兵。如今,在厦门这座滨海花园城市里,依然保留着深深的“成功印迹”。

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峰,上面的水操台视线极佳。在鼓浪屿屯兵时,郑成功便在这里指挥操练水师,至今存有水操台遗址、龙头山寨寨门遗址等历史遗迹。

与鼓浪屿遥相呼应,厦门大学演武运动场也是郑成功留在厦门的印记。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筑演武亭选将练兵,每天进行操练、检阅,训练出一支战力极强的“铁人军”。

1921年,就在郑成功曾经的练兵之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捐资办学、兴建厦大。建校之初,在“兴演武、重体育”的思想主导下,筹划建立了演武运动场。往后百年间,演武运动场虽历经翻修与重建,但“演武”二字与空间方位却始终不曾改变,反倒是校外增添了一座同样以“演武”为名的网红大桥。

不仅是厦门,在闽台,从遗迹遗址到纪念设施,从饮食习俗到民间信仰,郑成功早已不只是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而是有“迹”可寻的文化触媒。

泉州南安市紧邻厦门,域内的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陵墓、成功小学、成功医院、成功大道,纷纷彰显出南安与郑成功非同一般的联系。

尽管出生于日本,但南安却是郑成功的故乡。在这里,他饱读诗书,成长为文武兼备的“大木”之才;也是在这里,他焚烧青衣,投笔从戎;这里也成为郑成功最终的归葬之处。

南安郑成功纪念馆馆藏300余件文物、雕塑、照片,纪念馆讲解员黄珊珊介绍说,沉浸其中,便可了解郑成功光辉且艰辛的一生。自办馆以来,海内外已有累计1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瞻仰。

郑成功纪念馆不远处,便是延平王祠,步入祠堂中可见高悬的“三世王爵”“忠臣”等匾额。1655年,郑成功受明永历皇帝册封“延平王”爵位,后世也常用“延平王”来称呼他。

1661年,郑成功率领“郑家军”两万多人,战船数百艘驶向台湾岛,开启了“开辟荆榛逐荷夷”的伟大征程。可惜收复台湾不到半年,郑成功便在台南去世。

南安延平王祠管委会副主任郑鑫松介绍,南安延平王祠本是南安石井的郑氏家庙,公元1691年,清朝康熙皇帝下诏把此前寇贼所毁的郑氏宗祠改建为“延平王祠”。1699年,康熙出于对郑成功复台、开台丰功伟绩的钦敬之情和统治需要,特赐郑成功遗骸迁葬于故土,还赐给他“忠臣”牌匾与挽联。

在与荷兰人血战之时,郑成功便已着手建设台湾,使得当地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因而被誉为“开台圣王”。

“台湾鹿耳门、安平古堡、郑氏家庙等文物史迹已成为海内外郑成功信众的朝圣地。台北市延平区、南投县国姓乡、台东县延平乡、台中市成功路等以郑成功名字或称号命名的学校、街道、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徐泓说,因为郑成功的忠义精神,台湾人更对郑成功有了神人般的尊敬。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施沛琳介绍说,三百多年来,台湾不少名胜古迹的传说是以郑成功为主角。其中铁砧山的剑井、台北剑潭、宜兰龟山岛与桃园莺歌石最为有名。

“传说郑成功在1662年率师北伐,驻扎在铁砧山,被当地番人围困,水源断绝。郑成功于是向天祷告,挥剑击地,一股甘泉随即涌出。清光绪年间,乡人为了纪念此事迹,还在井边立碑,名为'国姓井’。过去民间还盛传,每当端午节午时,井中就会出现剑影。”施沛琳说。

专家介绍,在郑成功逝后,台湾民间便已自发为其“鸠资立庙,榜为开山王庙,岁时伏腊,馨香俎豆。……遂为一方守护神”。

清光绪元年,部分台湾官绅再次奏请清廷“建祠追谥”“忠烈昭然、有功台郡”的“明故藩朱成功”,并在台南建设了台湾的第一个官建“延平郡王祠”。

郑成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台湾奉祀郑成功宫庙代表许光安介绍说,在台湾,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郑氏宗亲会。奉祀郑成功的宫庙遍布岛内、香火鼎盛,如今每年春秋两季,仍有祭祀祭典活动举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