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文化中蛇、蛙、蛞蝓三者关系渊源的简单考察

 天空勇者 2022-07-18 发布于江苏

虽然我是从物语系列里的设定问题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的,但除了物语系列,与这个组合有关的说法或设定,在日本的各种作品中也有多次出现。有名如火影忍者,经典如弹珠警察,都有提到这三者及其相互克制的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具体而言是这样的:蛇克蛙、蛙克蛞蝓、蛞蝓克蛇。

这其中,“蛇克蛙”是最好理解的,蛇吃蛙嘛;“蛙克蛞蝓”可能感觉不是很常见,但或许多少能接受;“蛞蝓克蛇”就可能有一点难以接受了,不过一般就是默认确实如此,也不会太细究。

但还是有人细究的。

有从自然科学方面论证的,说青蛙确实吃蛞蝓(鼻涕虫),而蛇吃蛞蝓时会被其粘液粘到窒息。

zhihu.com/question/27359016/answer/224616860

zhihu.com/question/27359016/answer/77450161

有从人文历史方面追溯的,说这起源于古代日本一种叫做“虫拳”的游戏,这个游戏类似于今天的“石头剪刀布”。

tieba.baidu.com/p/6679315512

自然科学方面,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不敢乱说,或许确实如此。但人文历史方面,或许还值得再说道说道。

根据日本的某大百科全书(『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学館,1984~1994刊:全26巻),这个的来源其实是《关尹子》。这本书在我国一般又因为是道教经典而被奉为《文始真经》。其中这个“关尹子”就是传说中拦住老子让其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的那位关令尹喜(可参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其中的第三篇,《关尹子·三极》中有这样一句:“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而这,也正是日本后来对蛇、蛙、蛞蝓这三者关系描述——“三竦み”的来源。

kotobank.jp/word/%E4%B8%89%E7%AB%A6-1540299

baike.baidu.com/item/%E4%B8%89%E6%9E%81/6573259#viewPageContent

没错,这波啊,这波是出口转内销。

其他的资料一般也都是这个说法,因此这个说法应该可以看作一个标准而稳定的说法。

而在此之后的“虫拳”,其影响应该主要是将这个说法“发扬光大”了。

顺便在这里插一句,简单说一下“剪刀石头布”的起源问题,不过详细的来源就不一一列举了。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剪刀石头布”由我国传入日本再传向世界的,其原型可能为汉朝时的“手势令”,但此说证据似乎不甚充分;二是,“剪刀石头布”就是日本传向世界(包括我国)的,此说证据似乎比较齐全。但不管怎样,日本都是将其向全世界发扬光大的关键,也因此,欧美似乎也多认为其为“日本游戏”,比如据说法国就将其称为"jeu Japonais"(意思就是日本游戏)。这颇有点“阿拉伯数字”的味道。

可能有些扯远了,现在说回正题。

其实上面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比较熟悉古汉语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蝍蛆”指的其实并不是“蛞蝓”,或者更准确地说,目前并没有出现或找到关于“蝍蛆”指代“蛞蝓”的记载。

《关尹子·三极》这里的“蝍蛆”,指的应该是“蜈蚣”

其中,在《广雅·释虫》中可以找到“蝍蛆”是“蜈蚣”的记录(“蝍蛆吴公也。”王念孙《疏证》:“吴公,一作蜈蚣。”)。此外,《庄子·齐物论》中也有一句话:“民食芻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也作“蝍且甘带”),鴟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陆德明《释文》:“ 且字或作蛆……李云:蝍且,虫名也……;,崔云:也,司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可以佐证这一观点。而且,在现在的、现实的自然界中,蜈蚣似乎也确实能吃蛇,青蛙似乎也吃蜈蚣,网上似乎很多蜈蚣吃蛇的视频,不过为谨慎起见,这个问题还是有待更专业的人来回答好了。

不过,《关尹子·三极》这里的“蝍蛆”所指也不一定就是“蜈蚣”

比如,在《淮南子·说林训》的高诱(或许慎)《注》中,“蝍蛆”直接被认为是“蟋蟀”(“腾游雾,而殆于蝍蛆。”,《注》:“,犹蝍蛆蟋蟀,《尔雅》谓之蜻蛚之大腹也;上蛇,蛇不敢动,故曰殆於蝍蛆也”)。而在《尔雅·释虫》的郭璞《注》中,“蝍蛆”长得似乎确实不太像个“蜈蚣”,而更像个“蝗虫”或“蟋蟀”(“蒺蔾,蝍蛆。”,郭璞《注》:“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这正好能从侧面印证了前面《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或许慎)《注》的说法。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考虑的话,蜈蚣姑且认为可能吓到蛇甚至吃蛇,蟋蟀它是怎么能吓到蛇甚至吃蛇的?前者好歹还能找到些资料,后者emmm我只找到有人问蛇能否吃蟋蟀的记录……我更愿意相信是某种绝种了的、长得像蝗虫的昆虫。倒是青蛙似乎有吃蟋蟀的说法。但同上,为谨慎起见,这个问题还是有待更专业的人来回答。但不管怎样,这一类说法都表明,“蝍蛆”确实有可能不是“蜈蚣”。

但总之,目前并没有出现或找到任何关于“蝍蛆”有可能是“蛞蝓”的证据

那这种偏差是怎么产生的呢?

关于这个偏差的原因,目前其实也并没有一个准确而公认的说法。

似乎有一种用得较多的解释模式:“蝍蛆-蚰蜒-蛞蝓”。也就是说,“蚰蜒”是“蝍蛆”和“蛞蝓”的中介,是这个偏差的原因的关键所在这种解释的模式与思路不一定正确,但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答案。

一种说法似乎是与训读有关,但暂时还没有找到更详尽的解释资料。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另一种说法。

我得提前说一下,这个说法是一个日本高中生整的,好像还是个理科生。

nemontemi.hatenablog.com/entry/2017/09/08/042115

nemontemi.hatenablog.com/entry/2017/09/12/004504

我只能说日本高中生是真的可怕……

这个说法的解释模式是“蝍蛆-蚰蜒-蜒蚰-蛞蝓”。其中,“蝍蛆-蚰蜒”是由于形似,因为都是多足虫;“蚰蜒-蜒蚰”则显然是因为在文献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误差,字序发生了颠倒;“蜒蚰-蛞蝓”则是由于“蜒蚰”似乎确实是“蛞蝓”的另一种说法。

具体的论证过程可以参考前面给出的那两个网址,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假说,证据还没有非常充足,仅可作参考用,最好不要全信

主要是想简单说一下这个日本高中生参考的古籍。《和名类聚抄》、《本草和名》这种书已经很不容易看进去了(毕竟就算是这种书好像日语也不多吧),《尔雅》及其注疏、《广雅》及其注疏、《本草纲目》这种国人都不一定怎么接触的纯中国古籍,也拿去比较深入地学习参考了,我只能说这人的古汉语阅读面乃至古汉语水平,仅仅作为一个日本理科高中生,应该还是相当可以的了(要是日本高中生人均如此那就当我没说)。

话说这位神仙现在应该已经上大学,甚至大学都快要毕业了吧……(要是高中毕业就去工作了的话那就当我没说)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吧。

在日本文化中,“蛇、蛙、蛞蝓”这三者所代表的,这种相互克制的关系(“三竦み”),最早源于我国古籍《关尹子》。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偏差,使得原本的“蛇、蛙、蝍蛆”被替换成了“蛇、蛙、蛞蝓”。而这种误解经过“蛇拳”以及日后一系列的传播,日益“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了日本的一种文化传统,并又在近几年,通过以动漫为首的作品,将其传播回了我国,也就是它最初的发源地。只是此时,在这片发源地上,已经很少有人能认出它了。

这次的内容就是这么多吧。这次其实感慨良多,只可惜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匆匆而就,难免疏漏,还望海涵。

另外就是老子这辈子再也不要看昆虫图片了啊!!!太特么恶心了好吧!!!不要靠近我啊!!!不要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