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曾轰动中外的 《北行漫记》与《西行漫影》画册出版,掀起过一股“中国热”。
不少欧美国家的记者在看了这本画册后对中国极为向往。
这是美国的摄影家、战地记者、探险家哈里森·福尔曼先生的力作。
提到这位美国记者,就不得不提到他骑骡子的故事。

是哈里森刚到延安时,他对朱德总司令说:“我有个要求,就是能否在边区到处转转?”
朱总司令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好啊!不过你的脚力恐怕不够, 靠一双脚走,一天走不了多少路。我送你一匹骡子 ,你骑着它,走得远也省力气。 ”
于是总司令让警卫兵牵来了一头高大的骡子,并教给哈里森,这匹骡子怎么骑才平稳。
也正是朱总司令给的骡子,才使哈里森·福尔曼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这位体重280斤的美国记者,骑在骡子背上整日行走,拍摄了1000多张陕北照片。
他是怎样进入陕北随意拍摄的呢?
2
哈里森曾多次来访中国。
他第一次到达陕北苏区,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那次是采访奔赴抗日前线的中国红军。
是在与贺龙、彭德怀等红军将领会晤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关于国共合作方面的诚意,受到哈里森的的赞赏。
1940年,哈里森作为英国《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的驻中国记者,再次来到中国。

他看透了重庆的一些肤浅的报道,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的哈里森,由于良心的驱使,他想前往当时被国军进行军事封锁的延安,去了解那里的真相。
当时,国民党政府一直描述、抹黑共产党,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背信弃义、拒绝抗日。
共产党在封锁之下到底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哈里森迫切希望得到真相,然后向全世界如实报道。但是国民党政府想隐瞒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的事实,从1939年开始到1944年这五年期间,采取阻挠、禁锢等方法,不允许任何中外记者进入延安。

1943年5月,哈里森与多名外国记者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一致要求去延安采访。
经过一年的交涉,在1944年5月,哈里森与20名中外记者组团,终于进入到陕甘宁边区,从此踏上了“红色中国”的土地,让世界解了共产党人创造了的奇迹。
到达延安的哈里森,受到中国共产党领袖的热情接待,他们为中外记者举办了欢迎仪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些中共高级将领都来参加。
映入哈里森脑海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朴素。
在延安,无论领袖还是战士都是住在一样的窑洞里,这里的衣服也是清一色的朴素陈旧,但干净整洁。
哈里森和毛泽东也会像老朋友一样会毫无拘束地一起聊天,他还和贺龙成了爱好烟斗的“知音”。

与哈里森接触最多的还是朱德总司令。
自从上次朱总司令给了哈里森一匹骡子后,没过几天他又急急忙忙地来到总司令办公室, 朱总司令忙问:“最近工作进展顺利吗?骡子骑得顺手吗? ”
哈里森急忙说:“我今天来,就是为了这个事,那匹骡子不经用,骑到半道,骡子不走了,不到两天骡子就累死了。延安这个地方,我很感兴趣,还请朱总司令, 再给我一匹骡子,我再多转转。”

原来,哈里森体重有280多斤,长得人高马大,他每天要到很多地方采访摄影, 路程跑多了,就把那匹骡子活活累死了。
朱德虽然心疼那匹骡子,但为了让哈里森完成采访任务,又让人在陕北地区筛选了一头非常强壮的骡子。
当哈里森牵到第二匹骡子后,非常爱惜。此后他就骑着这匹骡子,走了无数个地方, 纪录拍摄了解放区的照片。
哈里森·福尔曼的画册里面到底都拍到了什么样的具体场景呢?
3
哈里森是非常敬业的新闻记者。
他历时5个月的时间,对陕北边区的人民和军队的生活、战斗场景,进行了全面的采访。后来他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晋绥边区军民抗日图景,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陕甘宁边区的生活场景。
位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这地方属于黄土高原,延安处在黄河中游,这里鸿沟纵横,干旱少雨,条件非常恶劣。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都在这里,驻扎生活了整整13年之久,这期间这里一直是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根据地。
哈里森镜头下的延安,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红色的圣地,比较神秘,那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进行严密的封锁, 但是这里的红军仍然日益强大起来。
尽管陕北苏区被国民党军队长期实施封锁,但是这里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同外界的联系。 这里发出的一个个指令, 在全国取得过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胜利。
随着红军影响力的扩大 ,很多有知识的革命青年来到延安,为黄土高原增添了“新鲜血液”和知识力量。
这些队伍中有不少知识分子,他们的到来,把自己的文化知识运用到革命斗争和教学实践中去。

红军战士在小时候大部分都是穷人家孩子,没有读过书,但他们在部队利用战争和生产空隙,如饥似渴地学习 ,希望将来有一天革命胜利 ,能够建设新中国。
哈里森也在这个时期,拍摄了一些红军战士正在窑洞里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景。
那时部队非常重视战士的文化学习,安排战士们从识字到理论讲解,再到实践应用,经过系列的学习提高了整个队伍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哈里森·福尔曼在延安拍的很多照片,对红色解放区的百姓生活观察和记录都很仔细。
有个叫吴满有的农民,被评为劳动模范。他家过去的收入全家都养不活,自从边区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后,这位农民勤劳耕作,积极进行农业生产,解决了全家温饱问题。
陕北地区的很多百姓也都是在“减租减息”政策下, 积极农业生产。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陕北地区老百姓的贫困问题。

哈里森镜头下,有妇女在给八路军士兵送饭, 还有一张是在八路军吃饭时间,没有看到菜,只有木桶米饭。还有一张在作战间隙,村民给八路军送来的食物。这些“军民一家亲”照片,最能反映红军在陕北地区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哈里森·福尔曼还与延安的民兵合影,看上去其乐融融的样子非常友好。他还抓拍到延安的民兵们在山岗上放哨站岗的情景。
民兵的武器虽然真正的枪不多,但种类多样,有大刀长棍, 还有自制的大炮,不仅如此,哈里森还曾亲自观看民兵制作炸药。虽然条件艰苦,但民兵们个个的精神十足,信念坚定。

哈里森刚到延安时,由于封锁,陕北的十万大军的粮食就要靠自给自足,于是陕北边区就开展了部队大生产运动,以彻底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和日寇的经济封锁。
毛泽东曾告诉他,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不能给人民增加负担,红军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枪。有很多战士穿的衣服与老百姓是一样的,因战备和生产忙碌,一般很少出来。
但哈里森还是走近了这些战士,拍摄了又扛枪又扛锄头的战士们的劳动场景,这些红军创造的军事神话都被哈里森记录在镜头之下。

哈里森认为这就是红军的特色。他称赞道:“ 目前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其他的军队,是这样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劳动的, 这也是军民之间,能够合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看了这么多真实场景后的他还有一个疑问:
国民党政府一直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拒绝抗日,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4
哈里森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这项艰巨的考察,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甚至到战斗前线去摄影,因此收获了珍贵而大量的一手资料。
1944年8月 哈里森和武道、爱泼斯坦等《时代》周刊的记者,不顾安危深入到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在多个战场上都是近距离地观察了八路军与日军战斗的情景。

在抗日前线一个多月的考察中, 哈里森详细地记录了那里的边区人民和军队的生活、生产场景,他还曾到战斗的最前线,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战斗能力和精神。
哈里森·福尔曼发现,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装备上严重落后于“国军”,但是八路军敢打拼,机智灵活,战术变化莫测,战斗堪称一流。
哈里森感慨地说,战争是一件残酷的事实,流血牺牲在所难免。 当哈里森看到一片焦土的小村庄,一个小八路军被日本兵吊死在大树上时,他不仅掉下了眼泪,其实那只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孩子。

这是日本扫荡村庄时,这个小八路战士为救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 在危机的关头,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承担下所有的责任,而做出的牺牲!
哈里森还拍了许多后方的镜头,有一张是清晨,一支八路军的运输驼队,穿过了延安的古城门照片、有一张八路军开往战场前战士们抬着弹药等待领导指挥、还有一张八路军正在向前线进发,将是面临一场激烈地战斗。
哈里森还记录了一些温馨的照片, 有一支八路军的侦察队, 用上了从日伪军那里缴获而来的自行车,他们骑上了很开心,这是他们侦查队员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八路军在战场上缴获了很多的日军战利品。

独臂将军左齐,也被哈里森拍摄下来,这个将军就是三五九旅717团参谋长,在八路军伏击战中不幸失去右臂。
左齐将军意志坚强地认为:胳膊虽然掉了,也不过是一块疤!
毛泽东无不感慨地夸赞道:
“中国历史,从古至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没有,只有我们的八路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特殊人才。”
哈里森·福尔曼经过战场上的实地拍摄,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还见证了八路军克服艰苦的地理环境以及国民党和日军的全面封锁了。

临别时,哈里森·福尔曼在延安会议上,发表了热情的一段讲话,他说:
“这次来采访,开始,我们都是带着疑问来的,作为一个记者, 任务就是寻求真相……国民党散布说:八路军不打仗,还说人民群众都恨八路军。”
“我这次来到了战场,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在英勇作战的事实,人民也很拥护共产党,拥护着八路军 ,我要将这些事实写成文章,配上拍摄的照片,告诉全世界:中国共产党是积极参加和英勇抗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