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史记(卷16):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fuhaizhenren 2022-07-18 发布于浙江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秦、楚之际:秦汉变革之间。题名及时间断限详“提示”。,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虐戾灭秦:指项羽用残暴手段灭掉秦国。项羽曾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又火烧咸阳。,自项氏;
太史公读到秦楚之际的历史,认为:最先起义反秦的是陈涉;依靠残暴的手段使秦朝灭亡的是项羽;
拨乱诛暴拨乱诛暴:平定乱世,诛灭暴虐。暴,指项羽。,平定海内,卒践帝祚践:登。帝祚:帝位。,成于汉家成于汉家:建立汉朝。
拨乱反正,诛杀强暴,平定四方,最后登上帝位,成就这项功业的是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嬗:更换。三嬗,指陈胜称楚王,项羽称西楚霸王,刘邦称帝,三次更换了天命。,自生民以来生民:人类。,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受命:得天命。
在五年的时间内,发号施令的人就换了三次。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还从未有接受天命像这么快的。
【段意】: 以上第一段,写秦汉之际天下三嬗,表象是“易”,实质是历史事势变化之“剧”,反映斗争之“酷”。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昔虞、夏之兴五句:昔,从前,往古。洽,润露,恩泽施及的意思。摄,代理,试职。《五帝本纪》载,舜试职二十一年,然后受尧禅位;禹试职二十年,然后受舜禅位。舜、禹在试职期间尽心办事,得到人民的拥护,表明获得了天命,才得到了禅位。
过去虞、夏的兴起,开创帝业的君主们都是积累善行和功绩好几十年,他们的功德恩泽百姓,他们在执行政事的时候都接受了上天的考验,然后才正式登上帝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汤武二句:商的祖先契佐禹治水,功业著于百姓,传十三世至汤灭了夏朝而有天下。周的祖先后稷为帝尧农师,天下得其利,传十五世到了周武王,才灭殷纣而有天下。
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称王,是由于从他们的祖先契和后稷开始,就修行仁义长达十几代。
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孟津:黄河古渡口,在今河南孟县南,武王会盟诸侯处。,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放弑:放,流放,指汤放桀于鸣条。弑,指武王伐殷杀纣王。
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八百诸侯没有通过邀约就在孟津会盟了,但周武王还是认为推翻商纣的条件并不成熟。等到时机成熟后,商汤才流放了夏桀,周武王才杀掉了商纣。
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章于文、穆,献、孝之后:这两句,文、穆属上读,孝、献属下读,中间用逗号或分号,指秦国历史发展的两个时期。秦文公、秦穆公时期,秦国强大起来;秦献公、孝公及其之后,秦国已称雄诸侯。章,同“彰”,显著,指秦强大起来,名字响亮。,稍以蚕食六国稍:逐渐。,百有馀载百有馀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招贤变法,即商鞅变法,秦国富强,开始了统一战争,历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世,三分天下秦有其二,始皇即位,奋六世之馀业,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前361至前221年,共历130年。百有馀载,指的就是这一阶段的秦国发展史。,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并冠带之伦:指统一东方六国。冠,帽子;带,腰带。冠带之伦指中原华夏民族与披发左袒的四方夷狄民族相对称。秦偏于西方,被视为夷狄之国。
秦国的兴起始于襄公,文公、穆公时期逐渐彰显,到了献公、孝公以后,才渐渐地蚕食关东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兼并了六国。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彼:指虞、夏、商、周。此:指秦。,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像虞、夏、商、周那样以恩德泽润百姓,像秦国这样使用强力兼并诸侯,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努力才能成功的,原来统一天下是如此的艰难啊!
【段意】:以上为第二段,写虞、夏、商、周积德而有天下,秦朝用力而成帝业,或积善累功“数十年”,或修仁行义“十馀世”,或蚕食兼并“百有馀载”,说明一统天下十分不容易。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兵革:兵器、甲胄,代指战争。,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无尺土之封:指秦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秦始皇称帝之后,担心战乱不能休止,是因为有诸侯的存在,因此他连一尺土地也没有分封,
堕坏名城堕:通“隳”(hui),毁坏。,销锋镝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锋,刀口,指弋、矛等兵器。镝(di),箭头。,锄豪桀锄豪桀:指秦迁徙东方六国贵族及地方豪强于关中,以及流放于巴、蜀的政治措施。锄,铲除。,维万世之安维:希望。
毁坏了有名的城池,销毁了天下的兵器,剪除了天下的豪强,他希望靠这些手段来维持万世的安定。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起于闾巷:指陈胜、项羽及刘邦起自民间。闾巷,闾阖街巷,指代民间。,合从讨伐,轶于三代轶于三代:指秦末农民起义推翻暴秦,天下三嬗,其威力之大,收功之速超过了三代。轶(yi),本义为后车超过前车,这里作超越用。
然而帝王之业的勃兴却起于民间,各地的豪杰都联合起来攻秦,其浩大的声势超过了夏、商、周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乡秦之禁以资贤者:原来秦朝的苛法禁忌成了贤者的凭藉。向,原来,从前。贤者,指刘邦。乡,通“向”。
过去秦朝不封诸侯、毁坏名城、销毁兵器等制度措施恰好帮助贤者排除了他们推翻秦朝的困难。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无土不王:古代谚语,没有封地,便不能称王。刘邦以布衣称帝,打破了“无土不王”的旧格局,这就是时代的大变局。。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所以,高祖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愤发而起,成为了天下的雄略之主,怎么能说“没有封土便不能成王呢”?他不就是书传上称道的大圣人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怎能够在这豪杰并起的时期承受天命而称帝呢?
【段意】:以上第三段,写刘邦无尺土之封而得天下,是因为秦朝“驱除”于前,项氏“虐戾”于后,这种形势之变,使得刘邦“愤发”获得了天命。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秦、楚之际:秦汉变革之间。题名及时间断限详“提示”。,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虐戾灭秦:指项羽用残暴手段灭掉秦国。项羽曾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又火烧咸阳。,自项氏;
太史公读到秦楚之际的历史,认为:最先起义反秦的是陈涉;依靠残暴的手段使秦朝灭亡的是项羽;
拨乱诛暴拨乱诛暴:平定乱世,诛灭暴虐。暴,指项羽。,平定海内,卒践帝祚践:登。帝祚:帝位。,成于汉家成于汉家:建立汉朝。
拨乱反正,诛杀强暴,平定四方,最后登上帝位,成就这项功业的是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嬗:更换。三嬗,指陈胜称楚王,项羽称西楚霸王,刘邦称帝,三次更换了天命。,自生民以来生民:人类。,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受命:得天命。
在五年的时间内,发号施令的人就换了三次。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还从未有接受天命像这么快的。
【段意】: 以上第一段,写秦汉之际天下三嬗,表象是“易”,实质是历史事势变化之“剧”,反映斗争之“酷”。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昔虞、夏之兴五句:昔,从前,往古。洽,润露,恩泽施及的意思。摄,代理,试职。《五帝本纪》载,舜试职二十一年,然后受尧禅位;禹试职二十年,然后受舜禅位。舜、禹在试职期间尽心办事,得到人民的拥护,表明获得了天命,才得到了禅位。
过去虞、夏的兴起,开创帝业的君主们都是积累善行和功绩好几十年,他们的功德恩泽百姓,他们在执行政事的时候都接受了上天的考验,然后才正式登上帝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汤武二句:商的祖先契佐禹治水,功业著于百姓,传十三世至汤灭了夏朝而有天下。周的祖先后稷为帝尧农师,天下得其利,传十五世到了周武王,才灭殷纣而有天下。
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称王,是由于从他们的祖先契和后稷开始,就修行仁义长达十几代。
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孟津:黄河古渡口,在今河南孟县南,武王会盟诸侯处。,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放弑:放,流放,指汤放桀于鸣条。弑,指武王伐殷杀纣王。
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八百诸侯没有通过邀约就在孟津会盟了,但周武王还是认为推翻商纣的条件并不成熟。等到时机成熟后,商汤才流放了夏桀,周武王才杀掉了商纣。
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章于文、穆,献、孝之后:这两句,文、穆属上读,孝、献属下读,中间用逗号或分号,指秦国历史发展的两个时期。秦文公、秦穆公时期,秦国强大起来;秦献公、孝公及其之后,秦国已称雄诸侯。章,同“彰”,显著,指秦强大起来,名字响亮。,稍以蚕食六国稍:逐渐。,百有馀载百有馀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招贤变法,即商鞅变法,秦国富强,开始了统一战争,历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世,三分天下秦有其二,始皇即位,奋六世之馀业,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前361至前221年,共历130年。百有馀载,指的就是这一阶段的秦国发展史。,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并冠带之伦:指统一东方六国。冠,帽子;带,腰带。冠带之伦指中原华夏民族与披发左袒的四方夷狄民族相对称。秦偏于西方,被视为夷狄之国。
秦国的兴起始于襄公,文公、穆公时期逐渐彰显,到了献公、孝公以后,才渐渐地蚕食关东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兼并了六国。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彼:指虞、夏、商、周。此:指秦。,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像虞、夏、商、周那样以恩德泽润百姓,像秦国这样使用强力兼并诸侯,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努力才能成功的,原来统一天下是如此的艰难啊!
【段意】:以上为第二段,写虞、夏、商、周积德而有天下,秦朝用力而成帝业,或积善累功“数十年”,或修仁行义“十馀世”,或蚕食兼并“百有馀载”,说明一统天下十分不容易。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兵革:兵器、甲胄,代指战争。,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无尺土之封:指秦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秦始皇称帝之后,担心战乱不能休止,是因为有诸侯的存在,因此他连一尺土地也没有分封,
堕坏名城堕:通“隳”(hui),毁坏。,销锋镝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锋,刀口,指弋、矛等兵器。镝(di),箭头。,锄豪桀锄豪桀:指秦迁徙东方六国贵族及地方豪强于关中,以及流放于巴、蜀的政治措施。锄,铲除。,维万世之安维:希望。
毁坏了有名的城池,销毁了天下的兵器,剪除了天下的豪强,他希望靠这些手段来维持万世的安定。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起于闾巷:指陈胜、项羽及刘邦起自民间。闾巷,闾阖街巷,指代民间。,合从讨伐,轶于三代轶于三代:指秦末农民起义推翻暴秦,天下三嬗,其威力之大,收功之速超过了三代。轶(yi),本义为后车超过前车,这里作超越用。
然而帝王之业的勃兴却起于民间,各地的豪杰都联合起来攻秦,其浩大的声势超过了夏、商、周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乡秦之禁以资贤者:原来秦朝的苛法禁忌成了贤者的凭藉。向,原来,从前。贤者,指刘邦。乡,通“向”。
过去秦朝不封诸侯、毁坏名城、销毁兵器等制度措施恰好帮助贤者排除了他们推翻秦朝的困难。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无土不王:古代谚语,没有封地,便不能称王。刘邦以布衣称帝,打破了“无土不王”的旧格局,这就是时代的大变局。。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所以,高祖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愤发而起,成为了天下的雄略之主,怎么能说“没有封土便不能成王呢”?他不就是书传上称道的大圣人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怎能够在这豪杰并起的时期承受天命而称帝呢?
【段意】:以上第三段,写刘邦无尺土之封而得天下,是因为秦朝“驱除”于前,项氏“虐戾”于后,这种形势之变,使得刘邦“愤发”获得了天命。
原文~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译文~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太史公读到秦楚之际的历史,认为:最先起义反秦的是陈涉;依靠残暴的手段使秦朝灭亡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杀强暴,平定四方,最后登上帝位,成就这项功业的是汉家。在五年的时间内,发号施令的人就换了三次。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还从未有接受天命像这么快的。

过去虞、夏的兴起,开创帝业的君主们都是积累善行和功绩好几十年,他们的功德恩泽百姓,他们在执行政事的时候都接受了上天的考验,然后才正式登上帝位。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称王,是由于从他们的祖先契和后稷开始,就修行仁义长达十几代。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八百诸侯没有通过邀约就在孟津会盟了,但周武王还是认为推翻商纣的条件并不成熟。等到时机成熟后,商汤才流放了夏桀,周武王才杀掉了商纣。秦国的兴起始于襄公,文公、穆公时期逐渐彰显,到了献公、孝公以后,才渐渐地蚕食关东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兼并了六国。像虞、夏、商、周那样以恩德泽润百姓,像秦国这样使用强力兼并诸侯,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努力才能成功的,原来统一天下是如此的艰难啊!

秦始皇称帝之后,担心战乱不能休止,是因为有诸侯的存在,因此他连一尺土地也没有分封,毁坏了有名的城池,销毁了天下的兵器,剪除了天下的豪强,他希望靠这些手段来维持万世的安定。然而帝王之业的勃兴却起于民间,各地的豪杰都联合起来攻秦,其浩大的声势超过了夏、商、周三代。过去秦朝不封诸侯、毁坏名城、销毁兵器等制度措施恰好帮助贤者排除了他们推翻秦朝的困难。所以,高祖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愤发而起,成为了天下的雄略之主,怎么能说“没有封土便不能成王呢”?他不就是书传上称道的大圣人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怎能够在这豪杰并起的时期承受天命而称帝呢?

解读~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此为表中的第四篇,选自《史记》卷十六,本表起自陈涉发难,终于刘邦称帝,表现了秦末社会动荡,天下诸侯并起,从推翻暴秦的统治到楚汉相争,最后终于走向汉家一统天下的这段历史。

该段时间虽短,但事件变化多端,所以按月来记述,称为“月表”。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