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fuhaizhenren 2022-07-18 发布于浙江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功有五品:人臣论功的五个品级,即勋、劳、功、伐、阅五等功臣。】,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以德五句:言五等功臣为:安定宗庙社稷的叫做“勋”,建言有益于国的叫做“劳”,用武力立功的叫做“功”,一级一级升迁的叫做“伐”,长年累月积历年资的叫做“阅”。伐阅:《汉书·车千秋传》注云:“伐,积功也;阅,经历也。”】
太史公说:古代臣子的功勋分为五等,凭借德行建立基业、安定国家的,称之为“勋”;凭借进言立功的,称之为“劳”;凭借武力立功的,称之为“功”;表明功劳等级的,称之为“伐”;计算他们资历长短的,称之为“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封爵之誓曰云云:授与封爵的誓词说:“黄河不到干枯如衣带,泰山不到陵夷如磨刀石,你们的封国永远安宁,传给子子孙孙。”厉,同“砺”,磨刀石。《困学纪闻》引《楚汉春秋》云,高祖封侯,赐丹书铁券,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誓词后两句迥然不同,梁玉绳认为《史记》所载是吕太后篡改后的誓词。】。”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封爵的誓言上说:“即使黄河像衣带一样细了,泰山像磨刀石一样小了,也要使封国永远安宁,恩泽延续到子孙后代。”当初开始封爵,未尝不是想巩固国家的根本,但到了后来,它的枝叶却逐渐衰败、微弱下去了。
【段意】:以上为第一段,叙封侯目的,欲固根本。汉室为本,诸侯为枝叶。本与枝,连体相依。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察其首封:研究汉高祖最初封侯的形势。】,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
我读了高祖对功臣封侯的记载,考察当初分封的爵位到后来之所以丧失的情况,认为:实际情况与传闻截然相反!
《书》曰“协和万国”《书》曰句:引自《尚书·尧典》,原文作“协和万邦”。“邦”字避汉高祖刘邦讳改。这句话是对上文“异哉所闻”作注释,意思是说上古封侯多而小,汉初封侯少而大,所以侯国子孙骄侈失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迁于夏商,或数千岁:指唐虞时代的诸侯,随着时代的变迁,直到夏商依然为侯。例如舜之后历夏有虞,历商有遂,历周有满、陈;皋陶之后,封英、六,直到春秋时才被灭亡;伯益佐禹,舜赐嬴姓,历周有秦。这些古诸侯经历了数千年。迁,移也。】
《尚书·尧典》上说“要使万国的诸侯协调和睦”,这“万国的诸侯”变迁不断,到夏、商时期,已经有千年之久了。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
周初时期曾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到了幽王、厉王之后的诸侯的史迹,出现在《春秋》上。《尚书》上所记载的唐尧、虞舜所封的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他们还能保全自己的封爵,并能够作为屏藩来保卫周天子,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们能够坚守仁义,遵循周天子的法规的缘故吗?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查侯表,万户侯只有两人,一平阳侯曹参万六百户,二留侯张良万户,一般是五六百户至五千户。】
汉朝在建立之后,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才初步安定,原本大城名都中的人口大多逃亡在外,留存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二三。所以,大的诸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的诸侯的封邑只有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户口日益增加,萧、曹、绛、灌等大侯户口至武帝时有的达到了四万户。萧,即酂侯萧何;曹,平阳侯曹参;绛,绛侯周勃;灌,颖阴侯灌婴。他们的封邑户口日益增加。如平阳侯曹参初封一万六百户至武帝元鼎二年达二万三千户,约八十五年,增加一倍多。酂侯萧何初封八千户,至孝文后四年达二万六千户,约四十年增加两倍多。曲周侯郦商初封四千户,至孝文后六年,达一万八千户,约四十年增加三倍多。】,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过了几代之后,老百姓重新返回乡里,户口逐渐繁衍,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代,有的封邑的人口的数量竟能达到四万,甚至小侯的封户也成倍地增长,因而他们的财富也迅速汇集起来。
子孙骄溢骄溢:骄横达到了极点。溢,满,过度。《汉书·功臣表序》作“骄逸”,即骄奢淫逸,亦通。】,忘其先,淫嬖淫嬖(bi):淫乱邪恶。】。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见侯五:现存之侯有五,即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河侯卞仁,戴侯秘蒙,汾阳侯靳石。另谷陵侯冯偃失载。其余一百三十七侯皆失国。见,读“现”。按,张守节《正义》谓见侯五为“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阿侯齐仁,戴侯祕蒙,谷陵侯冯偃”。以实校之,《正义》有误。查《史》、《汉》两表,谷陵侯冯偃何时国除,两书均失载,不应记入五侯之数。《史表》云:“建元四年,侯偃元年。”《汉表》云:“建元四年,侯偃嗣。”五侯之数中应有汾阳侯靳石,《史》、《汉》两表均载太始四年失国。又“阳阿侯齐仁”,《史表》作:“阳河侯卞仁”,《汉表》作“阳河侯其仁”,这三种记载当以《史表》所载“阳河侯卞仁”为是。《正义》将“河”误作:阿”,将“卞”误作“齐”。《汉表》作“其”亦误。】,馀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耗:尽、无。】
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却因此而骄奢自满,忘记了他们的祖先在创业时的艰难,专干一些邪恶放荡的事情。到武帝太初之时,只过了百年的时间,保存下来的侯爵只剩下五个,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全都耗费殆尽了。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罔亦少密两句:罔,法网。这两句,一方面批评武帝法网严密;另一方面批评汉代诸侯没有一个兢兢业业遵守禁令的。】
国家的法网日渐严谨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也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对待当世的禁令。
【段意】: 以上为第二段,论汉初封侯形势,失仁义之本。功臣侯始封过大,使其子孙骄淫犯禁;继之汉廷裁制过苛,使侯国子孙坐法殒命亡国。上下皆失仁义之本。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志:同“誌”。记住。】,所以自镜也自镜:自我借鉴。】,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礼:礼法。务:政务,政略。】,要以成功为统纪统纪:准则。】,岂可绲乎绲(kun):缝合。引申为强制捏合。帝王者……岂可绲乎,这几句承上“志古自镜”立论,意思是说:借鉴往古,为的是巩固统治,并不是强要混同古今。】?
生活在当今之世,要记住古人处世的道理,是因为可以引以为鉴,当然,古今的做法未必全都相同。作为帝王的人要各自有不同的礼法和政务,最重要的是应该以成功的经验作为准则,哪能混同一致呢?
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分析诸侯王能够得到尊重、宠幸或遭受废弃、屈辱的原因,也是在当今时代能够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的道理所在,何必专门去寻找古代的传闻呢?
于是谨其终始谨:慎谨,严肃。谨其终始,指严肃认真地考察诸侯废立的始末。】,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本末:原委。这里指谱表下限在太初,而太初后尚有五侯终始失载,故云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于是,我便仔细地考察了诸侯王被废立的始末,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并附以文字说明,但其中也有一些没能够详尽地记录下来。我只记述了那些清楚明确的材料,那些有疑问的地方就没有记录。如果后世有人想推究和阐述高祖分封功臣的原委,这个表就可以提供参考。
【段意】: 以上为第三段,说明作史目的,为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志古自镜”,最重要的是总结当代史。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功有五品:人臣论功的五个品级,即勋、劳、功、伐、阅五等功臣。】,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以德五句:言五等功臣为:安定宗庙社稷的叫做“勋”,建言有益于国的叫做“劳”,用武力立功的叫做“功”,一级一级升迁的叫做“伐”,长年累月积历年资的叫做“阅”。伐阅:《汉书·车千秋传》注云:“伐,积功也;阅,经历也。”】
太史公说:古代臣子的功勋分为五等,凭借德行建立基业、安定国家的,称之为“勋”;凭借进言立功的,称之为“劳”;凭借武力立功的,称之为“功”;表明功劳等级的,称之为“伐”;计算他们资历长短的,称之为“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封爵之誓曰云云:授与封爵的誓词说:“黄河不到干枯如衣带,泰山不到陵夷如磨刀石,你们的封国永远安宁,传给子子孙孙。”厉,同“砺”,磨刀石。《困学纪闻》引《楚汉春秋》云,高祖封侯,赐丹书铁券,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誓词后两句迥然不同,梁玉绳认为《史记》所载是吕太后篡改后的誓词。】。”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封爵的誓言上说:“即使黄河像衣带一样细了,泰山像磨刀石一样小了,也要使封国永远安宁,恩泽延续到子孙后代。”当初开始封爵,未尝不是想巩固国家的根本,但到了后来,它的枝叶却逐渐衰败、微弱下去了。
【段意】:以上为第一段,叙封侯目的,欲固根本。汉室为本,诸侯为枝叶。本与枝,连体相依。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察其首封:研究汉高祖最初封侯的形势。】,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
我读了高祖对功臣封侯的记载,考察当初分封的爵位到后来之所以丧失的情况,认为:实际情况与传闻截然相反!
《书》曰“协和万国”《书》曰句:引自《尚书·尧典》,原文作“协和万邦”。“邦”字避汉高祖刘邦讳改。这句话是对上文“异哉所闻”作注释,意思是说上古封侯多而小,汉初封侯少而大,所以侯国子孙骄侈失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迁于夏商,或数千岁:指唐虞时代的诸侯,随着时代的变迁,直到夏商依然为侯。例如舜之后历夏有虞,历商有遂,历周有满、陈;皋陶之后,封英、六,直到春秋时才被灭亡;伯益佐禹,舜赐嬴姓,历周有秦。这些古诸侯经历了数千年。迁,移也。】
《尚书·尧典》上说“要使万国的诸侯协调和睦”,这“万国的诸侯”变迁不断,到夏、商时期,已经有千年之久了。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
周初时期曾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到了幽王、厉王之后的诸侯的史迹,出现在《春秋》上。《尚书》上所记载的唐尧、虞舜所封的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他们还能保全自己的封爵,并能够作为屏藩来保卫周天子,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们能够坚守仁义,遵循周天子的法规的缘故吗?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查侯表,万户侯只有两人,一平阳侯曹参万六百户,二留侯张良万户,一般是五六百户至五千户。】
汉朝在建立之后,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才初步安定,原本大城名都中的人口大多逃亡在外,留存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二三。所以,大的诸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的诸侯的封邑只有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户口日益增加,萧、曹、绛、灌等大侯户口至武帝时有的达到了四万户。萧,即酂侯萧何;曹,平阳侯曹参;绛,绛侯周勃;灌,颖阴侯灌婴。他们的封邑户口日益增加。如平阳侯曹参初封一万六百户至武帝元鼎二年达二万三千户,约八十五年,增加一倍多。酂侯萧何初封八千户,至孝文后四年达二万六千户,约四十年增加两倍多。曲周侯郦商初封四千户,至孝文后六年,达一万八千户,约四十年增加三倍多。】,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过了几代之后,老百姓重新返回乡里,户口逐渐繁衍,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代,有的封邑的人口的数量竟能达到四万,甚至小侯的封户也成倍地增长,因而他们的财富也迅速汇集起来。
子孙骄溢骄溢:骄横达到了极点。溢,满,过度。《汉书·功臣表序》作“骄逸”,即骄奢淫逸,亦通。】,忘其先,淫嬖淫嬖(bi):淫乱邪恶。】。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见侯五:现存之侯有五,即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河侯卞仁,戴侯秘蒙,汾阳侯靳石。另谷陵侯冯偃失载。其余一百三十七侯皆失国。见,读“现”。按,张守节《正义》谓见侯五为“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阿侯齐仁,戴侯祕蒙,谷陵侯冯偃”。以实校之,《正义》有误。查《史》、《汉》两表,谷陵侯冯偃何时国除,两书均失载,不应记入五侯之数。《史表》云:“建元四年,侯偃元年。”《汉表》云:“建元四年,侯偃嗣。”五侯之数中应有汾阳侯靳石,《史》、《汉》两表均载太始四年失国。又“阳阿侯齐仁”,《史表》作:“阳河侯卞仁”,《汉表》作“阳河侯其仁”,这三种记载当以《史表》所载“阳河侯卞仁”为是。《正义》将“河”误作:阿”,将“卞”误作“齐”。《汉表》作“其”亦误。】,馀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耗:尽、无。】
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却因此而骄奢自满,忘记了他们的祖先在创业时的艰难,专干一些邪恶放荡的事情。到武帝太初之时,只过了百年的时间,保存下来的侯爵只剩下五个,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全都耗费殆尽了。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罔亦少密两句:罔,法网。这两句,一方面批评武帝法网严密;另一方面批评汉代诸侯没有一个兢兢业业遵守禁令的。】
国家的法网日渐严谨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也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对待当世的禁令。
【段意】: 以上为第二段,论汉初封侯形势,失仁义之本。功臣侯始封过大,使其子孙骄淫犯禁;继之汉廷裁制过苛,使侯国子孙坐法殒命亡国。上下皆失仁义之本。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志:同“誌”。记住。】,所以自镜也自镜:自我借鉴。】,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礼:礼法。务:政务,政略。】,要以成功为统纪统纪:准则。】,岂可绲乎绲(kun):缝合。引申为强制捏合。帝王者……岂可绲乎,这几句承上“志古自镜”立论,意思是说:借鉴往古,为的是巩固统治,并不是强要混同古今。】?
生活在当今之世,要记住古人处世的道理,是因为可以引以为鉴,当然,古今的做法未必全都相同。作为帝王的人要各自有不同的礼法和政务,最重要的是应该以成功的经验作为准则,哪能混同一致呢?
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分析诸侯王能够得到尊重、宠幸或遭受废弃、屈辱的原因,也是在当今时代能够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的道理所在,何必专门去寻找古代的传闻呢?
于是谨其终始谨:慎谨,严肃。谨其终始,指严肃认真地考察诸侯废立的始末。】,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本末:原委。这里指谱表下限在太初,而太初后尚有五侯终始失载,故云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于是,我便仔细地考察了诸侯王被废立的始末,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并附以文字说明,但其中也有一些没能够详尽地记录下来。我只记述了那些清楚明确的材料,那些有疑问的地方就没有记录。如果后世有人想推究和阐述高祖分封功臣的原委,这个表就可以提供参考。
【段意】: 以上为第三段,说明作史目的,为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志古自镜”,最重要的是总结当代史。
原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译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太史公说:古代臣子的功勋分为五等,凭借德行建立基业、安定国家的,称之为“勋”;凭借进言立功的,称之为“劳”;凭借武力立功的,称之为“功”;表明功劳等级的,称之为“伐”;计算他们资历长短的,称之为“阅”。封爵的誓言上说:“即使黄河像衣带一样细了,泰山像磨刀石一样小了,也要使封国永远安宁,恩泽延续到子孙后代。”当初开始封爵,未尝不是想巩固国家的根本,但到了后来,它的枝叶却逐渐衰败、微弱下去了。

我读了高祖对功臣封侯的记载,考察当初分封的爵位到后来之所以丧失的情况,认为:实际情况与传闻截然相反!《尚书·尧典》上说“要使万国的诸侯协调和睦”,这“万国的诸侯”变迁不断,到夏、商时期,已经有千年之久了。周初时期曾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到了幽王、厉王之后的诸侯的史迹,出现在《春秋》上。《尚书》上所记载的唐尧、虞舜所封的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他们还能保全自己的封爵,并能够作为屏藩来保卫周天子,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们能够坚守仁义,遵循周天子的法规的缘故吗?汉朝在建立之后,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才初步安定,原本大城名都中的人口大多逃亡在外,留存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二三。所以,大的诸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的诸侯的封邑只有五六百户。过了几代之后,老百姓重新返回乡里,户口逐渐繁衍,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代,有的封邑的人口的数量竟能达到四万,甚至小侯的封户也成倍地增长,因而他们的财富也迅速汇集起来。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却因此而骄奢自满,忘记了他们的祖先在创业时的艰难,专干一些邪恶放荡的事情。到武帝太初之时,只过了百年的时间,保存下来的侯爵只剩下五个,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全都耗费殆尽了。国家的法网日渐严谨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也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对待当世的禁令。

生活在当今之世,要记住古人处世的道理,是因为可以引以为鉴,当然,古今的做法未必全都相同。作为帝王的人要各自有不同的礼法和政务,最重要的是应该以成功的经验作为准则,哪能混同一致呢?分析诸侯王能够得到尊重、宠幸或遭受废弃、屈辱的原因,也是在当今时代能够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的道理所在,何必专门去寻找古代的传闻呢?于是,我便仔细地考察了诸侯王被废立的始末,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并附以文字说明,但其中也有一些没能够详尽地记录下来。我只记述了那些清楚明确的材料,那些有疑问的地方就没有记录。如果后世有人想推究和阐述高祖分封功臣的原委,这个表就可以提供参考。

解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此为《史记》表中的第六篇。本表通过对高祖时期功臣侯者命运的关注,意在总结其失侯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对汉朝统治者及有功之臣进行警示。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