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718教学手记——我评徒弟马艳的作业

 晋诺工作室 2022-07-18 发布于江苏

马艳与她的辩手弟子们

我在山东时,马艳是我的徒弟;我离开山东,马艳说我还是她的师傅;我们经常“话聊”教学问题。

马艳是我佩服的徒弟,也是值得我自豪的徒弟。

我佩服她对学生拥有真挚的爱;我佩服她对教学有真正的语文情怀;我自豪的是,马艳还不是高级教师,但获到了诸多殊荣,比如大市优质课第一名,代表市参加省优课展示。她是学校教学的顶梁柱,学校专门组织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让她教,今年高考,她教的语文平均122分,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了!

我知道,这些成绩里面浸润着她太多的汗水、智慧、焦虑、纠结,这是他人所不能想象,更是无法体会的。

不过,我告诉她,不能止步,还要提升,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我们商定了一个作业:总结这三年来的教学心得,每周一篇,交我审阅。

目前交给我三篇了,我一直匆忙,没有细看,今天认真阅读之后,作些点评。

从解读到对话

                             ——《拿来主义》执教反思

今年5月到6月间,我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活动,执教《拿来主义》。在反复锤炼课堂的过程中,我有两点最深刻的体会:一是解读;二是对话。

第一,文本解读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语文课堂的终极魅力在于从文本分析中咂摸出的“语文味道”。而文本分析的根本却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功力。《拿来主义》课堂上,由于文本解读功夫没有做到家,有些问题是似而非,不少听课老师反映:执教者话多,牵引着学生思维走。为什么老师“话多”,说到底是文本解读不到位导致老师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底气,与自己设定的路线稍有脱离便难以驾驭。老师课堂思维跟不上,语言跟不上,引导更是跟不上,更别提什么课堂生成、文本韵味了。老师直接呈现解读结果,或者把学生答案拉伸到自己已有的解读范式,这样的课堂像是设计好的表演,看似兴致盎然却丝毫没有趣味,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当然,要想真正解读好一部文学作品不能仅囿于文字层面,一个教师具备的美学素养、社会学历史学功底等等综合素养都是理解文本的有效助推力。比如《拿来主义》中提到的徐悲鸿、刘海粟等画家的作品特点,稍作点拨可能会成为深入思考文本的触发器。总之,一个老师具备的知识越广博,课堂就越饱满。

第二,对话学生是课堂的基础。《拿来主义》设计过程中,我想方设法让设计独特一点,学生热闹一点,课堂好看一点,但是唯独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立场和着眼点考虑。在课堂设计时,我更多想到的是“让自己如何展示”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出彩”,在功利主义驱动下,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庸,情境成了摆设和点缀。课堂的推进看似有问有答颇为热闹,但实质上缺少与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也降低了整堂课的魅力值。

第三,对话时代能有效激发课堂动感。基于文本而超出文本,透过作品背景链接当今时代,综合历史观点、时代观点客观评价文本的价值,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热情,从而使课堂富于“动感”美。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1934      年的中国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再谈“拿来”还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拿来主义》在语言、逻辑、思想等方面有没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在预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递交上来的疑难问题,问题的背后反映了学生探究作品时代价值的欲望。当然,这要求老师既要读好“圣贤书”又要关注天下事,如此方能纵横课堂,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好一堂课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解读是教学的核心,对话是教学的关键。把握住这二个关键词,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了。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后天我的一个讲座的题目就是“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高度、深度、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解读的水平。作为一篇教学反思总结,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还有些空洞。虽然提出了观点文本解读与对话,但还是不能聚焦于某个点上作深入剖析。马艳的《拿来主义》教学方案最后给我的是第八稿,前前后后,被我否定、批评的地方很多。首先是教学理念问题,其次是文本解读问题。第八稿写了7359字,确实是下了很大工夫。这里面有太多值得反思与提炼的东西了。

比如:教学中的两个设问:

1)第1段作者已经表现出对“送去主义”的态度立场了,第3段可以删掉吗?

2)第2段、第5段最后一句、第7段是否有重复之嫌?

这两个问题都是教学设计中的内容,经过了教学实践,这个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学生是否对此作出了应有回应,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究竟该如何来理解这类问题,从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文本解读的关键点在哪里,等等,这都是极有价值的思考,作为教学的总结,应该想得深刻些透彻些。

第二,第二条有这样的表述:“对话学生是课堂的基础。《拿来主义》设计过程中,我想方设法让设计独特一点,学生热闹一点,课堂好看一点,但是唯独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立场和着眼点考虑。”这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原来的“独特”,具体表现是什么;“热闹”是怎样呈现的;“好看”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些“独特”“热闹”“好看”都被否定了呢?否定的道理何在,否定之后的路子是怎样走的,再回头看,这些新的路径是完美的吗,等等,如果能围绕这些问题思考,并能作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

因此,我建议马艳,再去反思总结的时候,先注意选点,把围绕这个点的相关材料都搜集起来,作综合性思考,让思维深入下去,不得结论不罢休。围绕一个问题想十分钟没有结果,可以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般情况下如果能集中精力思考半小时,大都会有超出于一般情况的见解,但是很多人很难有持续思考问题的习惯,大都是蜻蜓点水式思维,这是要不得的。

请马艳谨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