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活5岁白血病女孩的药,一粒才29元,药神王振义:我不申请专利

 网音 2022-07-18 发布于广东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一段老人恳求警察不要抓药贩子的片段,刺痛了无数人的灵魂,那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又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在影片中,500元一瓶的“假药”,与40000元一瓶的正版药,药效是一样的。但所谓的真假,不在于药效,而在于这药是否有“身份证”,而且这个正版药还是申请了专利的,也就“贵得有道理”了。

面对高昂的药费,许多人不得不放弃治疗,残忍地倒数着自己“余额不足”的人生。

文章图片1

庆幸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药神”王振义,一生淡泊名利,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他坚决不申报个人专利,以保证药品的价格不被拉高。

他研发的医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救命药”,因为他放弃专利,一粒药才卖29元,而且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

当大家都被王振义的义举所感动时,他只是朴实地说了一句:“我只想病人能好。”

从医70多年,王老从不追名逐利。对病人,他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他的天职;对学生,他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王老“一门四院士”的佳话,早已传遍医学界。

文章图片2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伟大,他觉得自己做的,只是一名老师、一名医学工作者该做的事而已。

王振义院士就是皮尔斯所说的,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在王振义的世界里,只有他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功利。

01 少年立志从医,唯愿病有所医

王振义于1924年出生在上海一富裕家庭。18岁就读于震旦大学时,他选择了医学专业。

文章图片3

因为亲身经历了祖母被病痛折磨,而自己和家人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与无助。他认为医生可以救死扶伤,让病人有重获新生的可能。

1952年,他开始从事血液学研究,同时开启了他往后60多年在血液病领域的医学探索。

一旦投入,他满心满眼都是与血液有关的病例。心细如发的他甚至观察到:有的病人在拔牙后会出血不止,但平时又没有出血症状。

文章图片4

有了发现就要弄清楚原因。王振义开始不分昼夜地查阅大量的文献,待找到“出血”原因后,他就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试验,以验证它的正确性。

但做验证试验需要用到硅胶,而在那个年代,国内没有这种材料。他就用其它材料不断地进行试验,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代替硅胶的材料,那就是石蜡。

由此解决了当时“不明原因出血”的治疗问题。

文章图片5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血友病”诊断方法,并在20年后,开始重点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这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患者生存率非常低,90%的病人最多活半年,有的患者从发病到离世,只有3天。但国际上对白血病的研究却一直止步不前。

立志要“让病人重获新生”,与血液病“战斗”了半生的王振义,决心要攻破这一难关。自此,他一头扎进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的研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他在试验中发现,“全反式维甲酸”能把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成正常细胞。他把这种治疗方法称为“诱导分化疗法”。

文章图片6

他的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医学界过往对癌症的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癌症治疗方法,就是“把癌细胞杀死”。但是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患者的正常细胞,这是一种使好细胞与坏细胞“同归于尽”的治疗方法。

而王振义最新发现的治疗方法却是:引导癌细胞“改邪归正”。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论证,王振义进一步确定了“诱导分化疗法”的有效性。

文章图片7

1986年,王振义的“诱导分化疗法”通过临床使用,获得了成功,使“最凶”白血病,成为世上首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王老终于实现了“让白血病人重获新生”的愿望。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目前的成绩,因为,要让更多的患者看得起病,用得起药,才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

他年少时就立志从医,目的就是治病救人,而最难得的是,他一生初心不改,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只致力于医学事业。

文章图片8

02 拒绝专利,让患者吃得起药

1986年,王振义所在的医院接诊了一名5岁的“最凶”白血病患者。

小女孩虽然做了化疗,但是病情依然不见好转,而且,按照小女孩当时的状况,估计活不过7天了。

王振义决定用“诱导分化疗法”给小女孩治疗,已经绝望的患者家属当即表示愿意一试。但那时候,王振义的“诱导分化疗法”还有待临床试验。

所以,王振义的家人,以及同事都在劝阻他,他们觉得风险太大了,万一不成功,王振义就会名誉扫地。

文章图片9

但他不忍心看着小女孩的生命就此消逝,他甘愿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给小女孩使用新的治疗方法。

他说:“我是有科学实验依据的,而且,我不能见死不救。”因为他在乎的是生命,而不是名誉地位。

在小女孩命悬一线的时候,王振义一直坚守在小女孩的病床前,时刻关注着小女孩的反应。

7天后,小女孩的高烧开始慢慢降了下来,身体的各项指标也都在好转,一个多月后,病情完全缓解。小女孩成为首个被治愈的“最凶”白血病的患者。

王振义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文章图片10

他后来提出的“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法,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他还是第一个获得“凯特林”奖的中国人,这是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项。

王振义一时名声大噪。但他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荣誉与鲜花”,对于他来说,“治病救人”永远在路上,不能停歇。

他还要继续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作战,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他认为,每一次的成功,代表的不是结束,更不是巅峰,而是开始。

文章图片11

而当所有人都认为,王振义应该为新药申请专利,以不枉自己数十年的付出时,王老却坚定地说:

“我只希望更多的患者受益,我这一生都不会申请个人专利。”

王老放弃申请专利的新药,就是我们前面说的29元一粒的“救命药”——维A酸胶丸,而且通过医保报销后,相当于免费用药。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王振义院士不仅仅是战胜“最凶”白血病的英雄,他还是人们心中最美的爱心天使。

他总是牵挂着家境贫困的患者,所以,他把他的“未来科学大奖”奖金350万,全数捐给了扶贫基金会。

文章图片12

他也时刻心系着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他对自己所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求是”科学家奖的奖金合共600万元,分文不少地或捐给医院、学校,或赠与团队成员。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王振义医治的病人无数,为病人垫付的医疗费更是无数。

甚至是素未谋面的病人,给他写信问诊时,他不仅指导病人如何用药,提醒注意事项,还对有经济困难的病人进行资金援助,鼓励病人积极治疗,不要放弃。

因为,在他心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如今已经97岁高龄的王老,依然坚持每天上网学习。他总说自己不够聪明,对社会贡献不多,他要多学多做,尽己所能,为更多的患者解决问题。

文章图片13

03 救死扶伤,矢志不渝

2003年,年近80岁的王振义院士以“开卷考试”的形式,开启了他与学生“学习共进”的互动模式。

这也是他退居二线后,继续为患者解决问题、为医学界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

他说每周的“开卷考试”,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学生们把一周里遇到的疑难病例整理好,交给他,他就开始对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然后上网搜索文献,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专业知识,做成PPT,每周四和学生们一起共同探讨。

文章图片14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不仅能解决医疗难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生在进步,他自己也在进步,人类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如果遇到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就是睡觉也都在想着那个问题。有几次,半夜里突然有了想法,他就连忙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做作业”。

为此,他还曾摔倒过两次。所有人都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没必要“这么卖命”,但他只担心患者的健康。

文章图片15

他说:“等到白天醒来就不记得了,事关生命,我必须马上记下来,马上验证。”

这就是“药神”王振义。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只有病人与治病救人。

因为年事已高,每次用完电脑之后,他的眼睛就会不舒服,不断地流眼泪。

看着大家担忧的眼神,他幽默地说到:“上天懂我,她看见我的眼泪,知道我在世上还有事要做,不会收我的。”

文章图片16

王老每次打开电脑,就像一个懵懂少年遇上先知一样,如饥似渴地把有用的参考文献资料摘录下来,进行学习。

他总说自己很幸福,因为以前查文献的速度很慢,一天最多只能查阅四五篇文章,现在有了强大的网络,查询速度快了,知识点也多了,他觉得自己怎么学都学不够。

王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文章图片17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医者父母心”,曾经我们对医生都是无比尊敬的。但近些年,医生开高价药,拿药品提成的事屡见报端,医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能抵御世俗的诱惑,守住初心,并不容易。

而王振义院士却做到了。

他18岁立志从医,一生获奖无数,但他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他的心里只是单纯地装着“救死扶伤”四个字。

文章图片18

在他的心里,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他唯一的职责。

他只想病人吃得起药,所以,他放弃专利,为救命药“保价”,为患者保命。

他用一辈子践行着当初踏入医学殿堂时神圣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文章图片19

作者:碧蘭

审稿:未央

校对/找图:卡卡西

编辑:花开时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