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奕名 雅昌艺术网 1101年4月,65岁的苏轼到了金陵,在给友人杜孟坚的信中,他写下“怀仰世契,感怅不已”。三个月后,一代文豪苏东坡溘然长逝。这篇《江上帖》,成为他传世的最后一件书法。 苏轼《江上贴》 这封信,颠覆了我印象中的苏东坡,没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也没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深情,更没有“大江东去”的豪迈。 历尽沧桑,以老病之身回首跌宕起伏的人生,提笔给故友写信,千言万语,下笔却只有寥寥数语,问候家人平安,随即“人回匆匆不宣”,意思是:送信的人马上要走,就此搁笔不言。 如果你到台北故宫,看《苏氏一门法书》的展览,或许能从这些信札和书法中,感受到苏轼更底层、更细微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聊聊,他写给杜家四代人的5封信,这些贯穿苏轼半生的手书,成为他与老友杜道源相交、相知的写照。 《苏氏一门法书》之《宝月帖》 先看《宝月帖》,这是目前苏轼传世最早的墨迹,那年他三十岁,替父亲苏洵问候杜叔元。结尾提到,杜叔元的儿子杜道源得到“监簿”的职务,信中祝贺“必安胜”。这封信一气呵成,字写得锋芒毕露,书体清秀,取法二王,颇有晋人尺牍的风貌。 不料,此后苏轼的人生急转直下。先是妻子王弗去世,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那位。接着,父亲苏洵病逝。再后来,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轼《梅花诗帖》 贬到黄州的第一年,苏轼孤独痛苦。酒后,他写下大开大合的《梅花诗帖》,以草书释放心中的情绪。人生低谷,苏轼又想到了杜道源,在写给杜道源两封信,《啜茶帖》和《京酒帖》中,行文却异常平静,如同家常闲谈,送去一壶酒,邀请朋友来喝茶聊天而已。 《苏氏一门法书》之《啜茶帖》 《苏氏一门法书》之《京酒帖》 而杜道源正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位来看他的朋友。两人在黄州相见,不知会如何感怀人生无常。 环境和心境的改变,也影响了苏轼的书法风格。这两封信,从二王转向“尚意”的书风,少了晋人的清逸,多了些颜真卿和杨凝式的“雄强”。 苏轼的厄运还没有中止。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不久,苏轼次子苏迨的妻子,也就是欧阳修的孙女,也去世了。朝廷此时也动荡不安。 《苏氏一门法书》之《尊丈帖》 这些变故,苏轼却在《尊丈帖》写了一句,“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就此带过那些不忍言的经历。 随后又过一年,五十九岁的苏轼再次被贬,此时,他得到痛心的消息:相交多年的好友杜道源离开了人世。 《苏氏一门法书》之《令子帖》 在准备前往惠州时,他怀着悲痛写下《令子帖》。心痛之余,他甚至将“患难”两个字写颠倒了。苏轼为故友寄去一些奠仪,还担心钱太少,急忙表达歉意,“难患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不罪、不罪。”此时苏轼的书风,已经渐渐归于平淡。 回首三十年前,杜道源新任职,苏轼写信祝贺;再到苏轼患难,被贬黄州,老友相逢,茶酒相待;忽然之间,人生就到垂暮之年,一人已逝,一人流落,只能遥寄哀思。 几封书信文辞简约,但能由此看尽苏轼一生,书法从清秀锋芒,达到“纷华去尽,返璞归真”境界。而其中一生的荣辱沉浮,或许只有这位杜道源最能体会吧。 原标题:《雅昌讲堂·奕名说画|苏氏一门法书,五封信看尽苏轼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