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469字,阅读约需4-5分钟。 我是在圉镇高中(1989年改名杞县第一高级中学)建校28周年的1980年,来到圉镇高中工作的,那时正是莺飞燕舞、春暖花开的4月间。直到1994年8月调入浙江,我在圉镇高中前前后后工作、生活了15个春秋。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师范毕业生,李霄领、李道文、李昆岗我们四人,被分配到圉镇高中任教。我们到校后,马上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国家急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所以毕业后我们备受学校器重。其中霄领老师,他是英语专业,他的到来为学校开办英语专业班提供了师资保障。在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国家高考文理科考生英语不计入总分,只是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英语计入成绩(不考数学),学校就在毕业年级开办了英语专业班。这个班只开办了两届,后来随着高考改革、英语成绩计入总分就停办了。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又担任英语教师的张景国、李霄群、谢书艳、陶敬中、由国涛(后来做了圉镇高中的校长)等,都曾是英语专业班的学生。李老师坚守在教学岗位多年,在英语教学领域终成开封周边闻名一时的一代名师,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英语人才。 李霄领老师(三排左一) 入校第二年,又有张守纪(教语文)、李树营、李兴道、车世友、方明英等大专班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高中任教。后来,陆续还有许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和从其他学校“挖”来的教师,纷纷到圉镇高中工作。如数学才子顾允超,各路精英张守领(教历史)、程维和(教地理)、孟昭生、张广学、刘广喜等等,扩充了阵容强大的教师队伍。 1993年,我开始担任圉镇高中教导主任,主要负责当年的高三工作,在分管领导张国会副校长的带领下,连年高考取得好成绩。张老师是参加过珍宝岛战斗的退伍军人,在部队表现很好,聪明能干,知识渊博。他从部队分派到黑龙江。1973年恢复高考后,从建设兵团参加高考,到上海机械学院上大学,后来在分配工作时,张老师因父母年迈,放弃城市的优越工作,主动要求重返家乡,到了圉镇高中任教。他成绩非常优秀,教学方法得当,课堂充满激情,深得学生爱戴。当时因是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原因,我们经常看到张老师半身戎装,身背绿色军挎,十分精神。后来由于成绩突出,他被提拔为学校副校长,为圉镇高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校长教育学生循循善诱,颇具耐心。据他手把手教过的1983届学生李旭回忆,“那是多少个夜晚,下晚自习后我去找数学老师张国会,给自己开小灶,上课时没弄明白的微积分函数题,一道一道地请教,老师位于学校西南角一间低矮小屋的那张灰暗的办公桌,和他用过的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张国会老师(二排右五) 1994年,圉镇高中高考录取人数,从上年的74人猛增到192人。为此,学校奖励全体老师到北京旅游,表彰大家做出的贡献。那时,我已从河南调到了浙江。记得还是在1994年7月份时,我在离开圉镇高中前一个月,学校组织了首届重点班招生,由我一人负责录取,学校其他领导完全放手。我拿到从杞县五中(今杞县高中)老师那里批阅好的试卷,独自一人赶到开封一家小旅店住下来,通过合分、登记、排名等繁杂工作,经过整整两天时间,终于完成了重点班50名学生的录取工作。后来听说这个班的班主任由高志文老师担任,挑选了年富力强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经过三年培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高老师也因此被提拔到县教育局担任重要工作。 回顾在圉镇高中工作的15年,我感觉到那是一个红红火火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得有一段时间,一到晚饭过后,便有从校园四面八方成群结队而来的师生,到操场打排球,打篮球,拉单杠,练跳绳。操场上顿时龙腾虎跃,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痛快淋漓地释放压力,一场活动下来,感觉特别的轻松、舒畅。大家直到晚自习开始才散场,并期待第二天运动时间的到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学校操场成了师生们欢乐的海洋。 到了早晨,天还没亮,操场上各班学生整齐列队,千军万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跑步锻炼,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使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每到早锻炼结束,我们都要集中在一起进行讲评,鼓舞大家的斗志,争创一流的业绩和最好的纪律标准。当时孟宪珍老师和我一起负责学校纪律工作,组成了一个政教处,我们带领一班子年轻教师起早贪黑工作,为的就是能有一个好的纪律做保障。 平时,学校教学任务重,教师责任心强,心理压力大。老师们为了缓解压力,丰富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每到周末或节日,都经常聚在一起喝上几盅,有时候到这家有时候到那家,大家有什么喜事一般都会前去捧场。在人情世故上,学校里和社会上一样,谁家来了客人都会请几个喜欢喝酒的同事过来一起热闹一下。老师们之间关系融洽、团结。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庆祝活动,大家分组在一起喝酒聊天,晚上下着大雪,操场一片洁白,出了饭局走在空旷的校园里,感到特别的清新自然,虽然是酒后状态,仍不失稳重。当时校园夜色中头顶的皎洁月光,脚下的白雪,像一个童话幻境,至今令人难忘,这大概就是历史上曾记载的明清著名“杞县八景”之一、千年古镇的“圉城夜月”吧。 圉镇这里是豫东著名的酒乡,“刘伶大曲”、“文姬家窖”等多年生产,远近闻名。据说当年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路过圉镇北几里外的一个村庄时,酒兴大发,吟诗作赋,留下了不朽诗篇,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村庄取名为“刘伶岗”沿用至今。听说不久前,那里挖出了古井,命名为“刘伶井”,修建了“刘伶亭”。饮酒,只是老师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有一位同事叶春杰老师,能力超群,平易近人,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工作,能团结在他的周围。后来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当了校长,后来又调入县里担任教育局长。而我,在1994年8月,则远走他乡,调往浙江宁波郭巨中学任教,成为了一个十分平凡的人。但远在浙江,仍不时怀念在圉镇高中工作时的诗样时光。 回想当初在圉镇高中时,老师们团结得非常之好,大家每个月都拿着差不多一样多的工资,干得差不多一样多的工作,没有领导和老师之间的不同,没有一线工作和后勤工作的等次之分,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当时的学校领导,总是把利益让给普通教师,努力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到了浙江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努力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的提法根本就不存在,学校领导就是负责制定学校的工作制度,尽最大努力发挥教师的能力,加班加点地工作。学校提供的报酬是由好几个方面组成的:除了基础工资,还有县发工资、校发工资,工作奖励和成绩奖励也是工资的一部分,每个老师拿到的工资差别很大,并且到手的工资没有任何两个人是相同的,精确到元角分。1994年9月之后,我的工资从圉镇高中时的月工资328元,一下子提高到760元,涨了百分之二百多。从1997年开始,学校又从老师手里扣除公积金和社保基金,设立个人公积金账户,这样就保障了退休后待遇和退休前基本保持不变。 本文作者杨传杰老师(后排左一) 在圉镇高中时,每逢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都是老师认真辅导,和学生一起研究,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目标一致。而到了浙江之后,在辅导学生报考志愿时,也秉承了我们一贯的作风,全身心投入到学生报志愿环节。记得有一次,高三文科班的班主任叫住我,到了办公室对我说,你不能给学生参谋报志愿,如果出现学生不满意的结果,他们会投诉你的。这就反映了浙江和河南风气或习惯的差异。浙江这边处处考虑的,既要关爱学生,也要保护自己。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意犹未尽。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工作,视校如家,既然踏上了人民教师这一无上光荣的岗位,就要竭尽全力,不图名利,教好学生,为国家培养好下一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我已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适逢圉镇高中建校70周年吉庆,回顾当年在学校教书、生活的无悔岁月,如一坛老酒历久弥香,和校园的古钟、法国梧桐以及圉镇古城墙上的明月,永远存储在甜美的记忆之中,生生不息,绵绵流长。借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话“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时光匆匆,代有人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祝愿家乡的杞县第一高级中学越办越好! 【作者介绍】 杨传杰,1959年出生于杞县圉镇赵集大队孙寨村。1977年毕业于圉镇高中。1979年10月入圉镇高中工作。1980年至1988年任校团委书记。1988年至1992年先后入开封教育学院、河南教育学院进修学习。1992年任校政教处主任。1994年任校教导主任。1994年8月调入浙江,先后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和嘉兴市海盐县任教。前后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四十余年。曾获得嘉兴市海盐县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三届共九年,参与一项省级科研课题研究。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高级中学教师资格。2019年5月在嘉兴市海盐县秦山中学退休。 (编辑:李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