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60:千年前改变世界的黑科技商品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2-07-19 发布于北京
如果说起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出口商品,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丝绸、陶瓷、茶叶……然而有一个商品往往被大家忽略掉,它虽然颜值不高,但是却很重要,它就是——铁器。

说起冶铁,泉州人一点都不陌生,光是在泉州市区就有许多跟冶铁相关的地方:

早在五代(约943—957年)节度使留从效就在泉州西边建立铸冶所,后来就地建庙,名曰“铁炉庙”。1958年,铁炉庙旧址建设面粉厂,庙被迁建在象峰巷。现庙廊西壁嵌有明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知府徐源、同知秦琨立的《铁炉庙记》一方。
承天寺内发现有公元942年的五代铸钱遗址,并发现有铸钱的陶质模具。五代十国时期,闽国铸造通行的钱币“永隆通宝”就曾用铁来作为铸币材料。
泉州的西街有一条打铁巷,说明当时铁匠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打造各种铁制器具。在泉州南门也有一条同名的打铁巷,据说是从西街搬过来的,南门的打铁巷是专门打造船用铁件的。一个城市里面有两条打铁巷,说明了当时打铁手工业发达,铁器的需求量旺盛。

泉州城与冶铁相关的地方

这次,在泉州的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中,有一个下草埔冶铁遗址作为商品产地,是让我感觉比较陌生的。这看似平常的冶铁有何重要?如果从商品的性质来说,丝绸、陶瓷、茶叶都是属于奢侈品,主要用于提高生活品质;而铁制品则比较朴实,它是用来提高生产力的有力工具。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曾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来命名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材质的提升,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发展出冶铁技术,在秦汉时期冶铁业逐渐发展成熟,在唐宋时期,南方的冶铁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铁制品对外出口的制造业中心。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五金”篇中曾记载,全国冶铁业“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其中,“东南泉郡”,便指泉州。
为了走访新晋的世遗点下草埔冶铁遗址,我驱车来到安溪湖头,在行驶了20公里峰回路转的山路之后,终于抵达青阳铁场。

这个千年前的冶铁场“躺”在峡谷中,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群山环抱,南面缺口清风徐来,形成一个天然的风口,气候相对干燥,便于冶炼活动的开展。遗址附近还分布着铁矿洞、森林植被、古道、水系等资源,一个从原料到加工再到运输的产业链条呼之欲出。

下草埔冶铁遗址

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是造就安溪一千多年来冶炼活动持续不衰的根本原因。安溪县地处闽东火山断拗带,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锰、铅、锌、银、高岭土等近三十种。铁矿、煤矿、高岭土等储量居福建省前列。安溪于后周置县,“冶有银铁”是置县主要原因之一。

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五年(1045),青阳铁冶大发,即置铁务于泉州。”可见,在宋代泉州已有专门管理冶铁业的官方机构。时至今日,安溪地区的冶铁活动依旧持续不衰。

铁器的使用与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虽然不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但是从汉代发明了高炉炼钢、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等冶炼技术之后,古代的钢铁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长期领先地位,在13世纪之后生铁技术才逐步在欧洲传播、普及。

冶铁

我在驱车前往下草埔冶铁遗址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冶炼所建到这样的深山里面?

选址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要在铁矿的附近,这样最方便原材料的获得。其次,燃料也很重要,只有优质的燃料才能达到冶铁所需的温度。在缺乏煤炭的地方,锻工选择坚硬的条木烧成木炭,作为冶铁的燃料。下草埔周边都是山地,茂密的松林为冶铁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物流也是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毕竟铁制品那么重,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就是个大问题。在古代,并没有像现在的硬化公路那么方便,大宗货物的运输往往要依托于水路。下草埔向南可以直达西溪支流的码头渡口,从那里可以一直沿着西溪来到双溪口,并入晋江,非常便利店就可以铁制品的运到泉州城。以古道和沟谷溪流为纽带,青阳下草埔铁场构建了完整的冶铁产运体系。

安溪古代水路运输路线示意图

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是首个国内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这里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可生产块炼铁、生铁和钢,同时出现了独特的板结层冶炼处理技术。块炼铁冶炼技术,是在较低的温度下将矿石还原为固态铁(或称海绵铁、熟铁),再经反复锻打去除杂质。生铁冶炼技术,是在较高的温度下将矿石还原为高碳液态铁,再经浇铸成型铁器的过程,之后可对生铁制品进行退火、脱碳等处理,获得更好性能的钢铁制品。

下草埔冶铁遗址

下草埔冶炼的块铁,碳含量少,刚性不足,硬度较低,被称为“海绵铁”,适合做铁钉等铁制品,正好满足了宋元时期泉州造船与海洋贸易的需要。铁制的各种形状的船钉,助力泉州的福船抵抗航海途中的风险,这在我之前写到泉州宋代古沉船运用了什么黑科技?(点击链接阅读)有详细介绍。

下草埔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经古道挑运到西溪支流码头,转换成水运运抵泉州,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锅、鼎、钉、针等铜铁制品。以块炼铁技术著称的下草埔冶铁作坊,和晋江下游的铸铁、铸钢冶炼作坊共同构成泉州完整的冶铁业生产链条。

下草埔冶铁遗址

在宋元时期,下草埔生产出的黑科技铁制品,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宋元泉州的铁产业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成为远销海内外的网红产品。国内的主要销售地,即江南地区;国外的主要出口地则是位于现南海海域、印度洋沿岸的“南海诸国”。据《岛夷志略》载: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地名200余处,涵盖了今天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和北非等地区。将铁制品作为贸易商品的国家或地区共有48个。这些铁制品包括铁、铁器、铁块、铁条、铁线、铁锅、铁鼎等。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从泉州港出发的南海一号沉船载有十几万件文物,其中不只有德化窑的瓷器,还有下草埔铁场的铁锅,这是仅次于瓷器的最大宗的船货。大铁锅和名贵的瓷器以及金银器共处一船,这种诡异的画风只能说明,铁锅同样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热捧的爆款,没有比解决一群吃货的吃饭问题更能刺激消费的了,有了铁锅,就有了热腾腾的家,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铁锅铁钉自然几乎一文不值,而且技术含量极低,但实际上,在12世纪中亚、欧洲等地区,宋朝铁锅却是真真切切的奢侈品,而且还是高科技产品。宋朝铁锅出现之前,即便中亚、欧洲等地的贵族做饭,主要使用陶器或直接烧烤,而铁锅的横空出世,能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质。

南海一号上的铁锅

于是,宋人估计就此发现了这一市场需求,所以才大力出口铁锅。然而,难道中亚、欧洲人不懂制造简单的铁锅?即便不懂,也可以仿造宋人铁锅呀,当时没有专利一说。
其实,制造铁锅没那么简单,当时西方人造不出来。首先,铁锅铸造需要一定技术,不然为何中国直到宋朝才出现铁锅?铁锅出现之后,才开始流行中华炒菜法。其次,即便有了铸造技术,还需要大量生铁支持,因为铁是战略物资,往往会优先于武器制造等等,只有生铁大量剩余,才会用来制造铁锅等生活用品。学者估算,1079年宋朝年生产铁大约15万吨,而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总产才14.18万吨。
正因如此,全世界都需要宋朝铁锅,而宋朝才能全世界卖铁锅。宋元泉州具有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在输出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之外,铁锅却可能是唯一大规模出口的工业科技产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