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说脉诊(转载)

 yinweiming77 2022-07-19 发布于上海

       学习脉诊首先得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得知道谁发明了它,为什么发明它,发明它有什么用,然后才是学习如何脉诊,最后试试是不是有用,有用就用一用,没有用还用什么。

       脉为血之府,脉就是血管。据说这都是扁鹊一脉传下来的,但是由于战乱失传了一部分,所以到了王叔和写脉经的时候就是独取寸口了,因为三部九侯诊法不会了。也就是说,脉诊是在扁鹊的手上使得天下皆知,由于战乱原因,在王叔和作了《脉经》才算是发扬光大,追溯求源,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就基本上完善了脉诊和疾病的关系,到了汉朝更是出现了多种关于脉诊的论述,到了晋朝有王叔和才做了脉诊的一本专著《脉经》。

       学习脉诊的第一个问题,首先得知道你在摸什么,为什么摸。所以你就得知道皮下面是肉,皮肉里面才是血管,血管里面是血。你想要摸血管,你要摸皮肉下面的血管而不是皮肉。为什么要摸血管,因为血管里面有血,当然古人认为还有气,因为气在推动血在血管里面运行,血有什么用?古人喜欢把血脉比作河流,不仅仅是因为血脉像河流一样流动,还是因为血就像水一样,古人都是傍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血也是一样,古人也发现了血的重要性,血流干了人就死了,不仅仅是人动物也是如此,所以血藏神,神就是精神,血丢失多少神就少多少,丢一半就少一半,丢完了神就死了!所以神去则身死,血足则神壮,气血足的人精神也足,这都是直接观察到的,你现在观察也一样,没有技术手段的支持,怎么观察也是这个结果。植物没有水就耷拉了,浇水了立马直立起来,没养过花草没生活经验就不好学中医,中医很多理论都是直接和生活连接的,有生活经验的一说就明白,所以血对于人就像水对于植物一样。古人不知道心脏能自己起搏,他们认为是气在推动,哪个气,就是呼吸的气,一开始千万不要瞎引申也不要胡乱想,不然就走火入魔了,呼吸的气在推动血在身体里面来回转,就像给身体浇水一样,所以气血是在一起的,因为古人认为血不会自己动啊,它要动起来就得有气推动,不动的血有啥用,所以有血就得有气,所以气血一般都是在一起说,只有流动的血才有意义,没有气的血就成了淤血。血是怎么来的,吃进去的食物精华化成的血液,就是来浇灌身体的,身体没有食物的补充没有血液的生成就会枯萎,同样的道理,气在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正常的情况下血液是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哪都能浇灌到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血液浇灌不到身体的某个地方,是不是这个地方就会像植物缺水一样先是枯萎接着出问题最后死亡呢?怎么才能知道血液是不是到了这个地方,没别的好办法,你总不能割开血管看看吧,也没有透视眼,就算你有透视眼,但是徒弟没有啊,你怎么把这个本事传给徒弟吧,透视眼又不能传授,所以只能靠手去感知了,说白了就是靠手去摸,透过皮肤肌肉感受到血管,然后仔细体会血管里面的血的流动,来判断血多还是血少,然后间接判断这个地方不管是脏器还是肌肉吧,都得靠血养着,没血都得完蛋,所以通过血的多少来间接判断这个地方的浇灌程度,从而判断这个地方是不是病了。

       话说发明诊脉的人真的是一个天才,这个思路不难,就像通过观察水流来看哪里水草丰茂鸟兽遍野一样,就看哪里水流丰富就行,水流少哪有什么东西生长,只有水流多的地方才会什么都有,很难吗?但是能想到,付诸行动并且探索总结出来脉流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一代人的事了,所以你看脉诊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出土的书籍记载就能得知,一开始就总结出了几部脉,到了脉经都24部脉了,到了李时珍写《濒湖脉学》就到了27部脉了,而且论述也是逐渐丰富并且复杂。但是自从汉以后,中医有一个毛病就是形而上学,缺少了实际的人体解剖基础,只能凭借书籍的记载和老师的传授拿病人做活体实验。

       摸脉的目的应该尝试着先去感知血液在气的推动下在血管里的流动,它流过来多少还有它的快慢,就像你站在河边,看着河水流动,你知道河水的多少你知道河水的流动快慢你知道它流到何处,然后你就会知道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寸草不生。至于浮沉迟数滑涩这些不过是前人给河流水多少流速快慢的特定名称,你想改也行,但是既然前人都起好了名字干嘛费事再去改,直接用就行了,如果用不顺也可以改,比如数脉,你改个快脉也行,无所谓,重点的是你知道到底它在说什么就行了。

       所以你看,脉诊一开始是三部九侯,基本上全身的脉都摸个遍,有上面的基础你就知道为什么他要摸这么多地方了,很合理,就是想知道血的流向和多少,来判断这个地方的血液供应,不管是古人的角度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思路一点问题没有,血液供应少了肯定要出问题,血液供应多了也要出问题,原因古人也给出来了,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等等,都可以造成血流的变化从而造成身体的某个地方出问题。为什么后来到了王叔和这就独取寸口了,就是只摸手腕了,很简单,汉代以后儒家算是读书人的正统了,就算没有儒家的限制,就拿现在人们的开放程度你也不愿意被大夫从头摸到脚吧,所以,王叔和写脉经的时候提出独取寸口了,把头和脚都去掉了,不摸了。

脉诊它怎么来由外揣内的。

      《脉经》原文一开始就解释了为什么要独取寸口,其依据就是来自于《难经》,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个呼吸就是六寸,一个日夜不停呼吸能呼吸13500次。这里说的一个昼夜也就是24小时人们的呼吸次数,这是定死的。但是三寸六寸和呼吸的关系怎么来的,是讲心脏和肺的关系,肺为相辅之官,它是怎么辅佐心脏的呢?就是靠呼吸,呼吸的气来推动血液在脉管里流动,脉行也就是血流的流动,一个呼吸的气推动血液流动六寸。脉是什么?就是血管,身体上有那么多血管,所以古人就把粗一点的大血管叫做经,把大血管分出去的旁支小血管叫做络,血液呢就在十二经脉里面流动,从肺经开始被气推动一圈之后回到肺经算是一个轮回。在这你就不能拿现代医学的生理知识往里套了,因为它的底层架构虽然也是人体,但是早期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现代生理知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如果你不正视它不知道怎么回事,别说中医现代化了,你连正儿八百的中医都学不到手。

       摸脉能摸出病来,是个手艺活,靠的是熟能生巧!每个脉都有它的特征,你是什么病,对应一下就好了,巧是什么,这种类似于第六感的感知力我觉得也算是其中的一种能力,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脸庞一样,你很难去形容出来它的样子,只能说个大概,但是你按照我的描述去找这个人可能就找错了,但是我见他一次,下次我还会记得他,所以我摸脉就准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找老一点的中医看病的原因,见得多活自然就好,

脉诊的具体的运用——怎么把握事物规律并且运用规律的

       学习脉诊首先的作用就是要借助摸脉的方式检查身体内部血液的流通情况,通过供血情况来间接的判断这个位置或者器官的营养状态,最终推测出来这个位置或者器官的好坏。如果把血液比作河流,那么这片土地的肥沃与否就得看河流的丰满程度了,水草丰美的地方自然就是水源充足的地方,这是不变的道理,所以古人以河流喻血脉,来间接的说明人体器官组织的盛衰情况,思维其实很朴素。所以脉诊一开始就是全身摸,看的就是血流的供应程度,这就构成了最早期的中医的诊疗思路基础,就是调整气血,如果头部血不足,上部脉微下身的脉足,说明血都在下面了,到不了头部造成血液不荣阳头窍,怎么办?那就补气,吃补气的药把血液顶上去就好了,如果上边的脉微弱下边的脉也微弱中间的脉一样微弱,那说明血液少了,就像冬天河流降水位一样,先看看是不是冬天这样的季节性问题,再看看是不是脾胃造成的气血生化不足,就是造血功能不足造成的血少,一个是身体健康但是贫穷吃不饱肚子,一个是食物管够但是吸收不了,这就是病了。然后再仔细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暴饮暴食把脾胃伤到了还是老吃凉东西把脾胃伤到了还是天生就是这样从小就这样,然后再根据病因对症下药。这就是中医讲的治病求本,这个思路是从一开始检查身体就建立起来的思路,如果你换一种检查人体的方式,治疗思路可能又是一回事,和现在这种又不一样。

       但是不管怎么折腾,金子还是金子钢铁还是钢铁,思维不可能改变物质,同样的道理,人体在这几千年里也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和看法一点也没有改变人体本身的构造。你可以说心在主宰人体你可以说大脑在主宰人体,都是认识的变化,但是认识就是局限在观察的技术手段上,科学技术发展观察手段先进认识也就随之进步,但是一个认识就算存在一千年也不能等同于物质,因为认识是虚拟的,认识了解物质的手段。举个例子来说,一株植物都拥有好几个名字,为什么还有别名,都是当地人起的名字,为什么给它起这么多名字,简单来说认识一个事物最快的方式就是自己给它下一个定义,给它一个名字,人们为什么起外号,还不是自己给他下定义,所以人们一般都记住外号,因为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和定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共同的认识定义可能就不合适了,外号就会成为一种熟悉的人之间一种回忆式的亲密连接纽带,这就是认识的改变。认识会变,但是事物本身不会变化,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都知道心脏和血管的关系,也大概知道血液循环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科学实验发展出来的认识已经打破了气推动血的认识,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是这近几百年的事,加上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国就错过了这些东西,就像中国直接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一样,太快了,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人是被迫走进了现代社会但是思想还是那个思想认识还是那个认识,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突变就像穿越一样,导致差距太大了,跟不上节奏,不好追,又没有聪明人愿意搞,产生了卡壳现象。

       虽然现代医学生理已经推翻了中医的传统认识,但脉本身没有变化,血液本身也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认识的变化,所以,把握了脉诊的这个核心再去看或者学习脉诊它就变得简单了,当然是理论上变得简单了,学习起来还是要辛苦的去努力学习,学习就是像病人学习,加上前辈的经验,临床上摸个七七八八应该没有问题。脉诊的出发点是摸脉和里面的血流的量还有血流的速度,通过对脉和血流的情况了解来推测某个器官或者组织的好坏与否。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大概二十多部脉象,脉经里面总结了24部脉,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给总结了27部脉,不要去纠结这些表面的东西,也不要被这些脉晃瞎了眼睛,这些都是我之前所说的“巧”,这些都是在熟悉熟练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细分罢了,不要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前人总结了这些也不是为了我们学习设置障碍,所以在入门之后怎么也得摸上一段时间脉之后知道了正常的人的脉象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再去看这些书才会有所收获,直接看书就是迷惑,就如同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惘。实践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你先去摸脉,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你得感知力会得到最大的运用,因为你确实是在去摸脉而不是对应的去找脉,现在人们学习脉诊正好是南辕北辙,先学习脉然后再去病人身上找脉,这不是手艺活的学习方法。你首先得先去摸,你什么也不知道,你摸到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直接和人对应就行了,现在的人丢失很多东西,他不知道怎么去记脉就像他不会记人一样。记忆一个人一个事物也好,你首先得抓主要特征吧,就像我们给别人起外号一样,叫他小胖肯定是抓住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学习语文或者学习写作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练习抓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其实还是练习的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用到记忆脉象来上就容易的多,但是很多人活的稀里糊涂的,在他眼里人就只有男人女人的区别,这就不太适合搞中医,因为中医作为一个手艺活也得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分析。

       脉诊主要练习的就是感知能力,对脉也就是血管的感知能力,对血管里面的血流的感知能力。为什么直接摸脉和人对应,因为人才是脉的出发点和结束点的载体,你学习脉诊是为了看人,不是为了学习脉象知识,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有个老奶奶问我什么是“波纳纳”,她孙子非得要吃“波纳纳”,我也很纳闷但是确实不知道啊,搞得我非常尴尬,没办法最后回家带着孙子让孙子自己找“波纳纳”,结果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她孙子就是想吃香蕉,但是小孩子上学学了英语,吃香蕉也不说吃香蕉直接就说要吃“banana”,他奶奶也不知道他说的英语的意思,就满世界去找她认为的“波纳纳”,最后怎么也找不到所谓的“波纳纳”。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人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原来香蕉就是波纳纳,下次她肯定知道啥是波纳纳了。但是现实就是学习脉诊的人基本上都被这些像“波纳纳”的词语耽误了,先去学习滑脉,然后满世界找滑脉,这不是南辕北辙是什么,你看到食积的病人去摸他的脉,你摸到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摸上十个百个食积的病人你就知道滑在哪了,然后再去看书,看书实际上算是一种断代交流,你的程度达到了写书人的水平就是平等切磋,达不到就是向前辈学习。你首先得摸过很多病人,然后你去看书上写的,就如同醍醐灌顶了,不然的话肯定是找一圈最后才知道这一辈子半辈子都耽误了,这就是有人领和没人领的区别所在了。

       脉象其实就是表象的一些东西了,所以那个写到书本上的,不一定是糟粕,但是肯定不算最精华的东西,因为精华的东西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出来,描述出来你也很难懂,只有你掌握了你才懂,你没有到那个层次也听不懂。但是我还是讲讲怎么去感知脉象,首先呢,你得知道脉也就是血管长啥样,不知道也没事,但是知道了对于你的感知力有一定的提升,因为你已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三个手指放在寸关尺三部脉上面,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体正常直接摸自己就行,正常的摸,你什么也不用知道,然后尽量感知你能摸到的东西,什么也摸不到就使点劲压,首先你得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吧,沉下气来去感受这个跳动,正常人一个呼吸跳4-5下,跳动是不是均匀,是不是一样的时间跳动,是不是连续,然后看是不是三个手指下面都有跳动,这是最简单的,然后呢,感知血液流过去时给手指的冲击力大小,然后感知血管的软硬度。多摸几个正常人的脉,然后找个有病的人摸摸他的脉或者最省事的是找个来例假的女孩摸摸她的脉,自己要是女孩就省事了,摸自己就行了。我就拿例假的脉象来举例子吧,千万别指望我把所有的脉象都说一遍,说了你也不会,我只讲其中的道理。我们来猜一猜例假是个什么脉,首先来例假是正常的失血,但是也是失血对不对,一下子丢失这么多血,那么人体正常的循环血量就会减少一部分,所以血管里面的血肯定是减少的,你摸到的血流就会比平时的时候要细一点,但是是突然性的失血,我们现在知道血液其实相当于养料运输工一样,运输工少了但是消耗没有减少,怎么办,就得多运几次,所以血液的流速就变得快了,干活的人少了还是那点活可不得每个人多跑几趟嘛,血管的弹性还是充盈的,所以你会摸到血管然后摸到血管里面流速加快的血液,说出来就是大脉套着一个小脉,感觉有两个脉一样,如果是正常的女孩来例假脉位也就是脉的长短,就是三个手指都能摸到脉的跳动,如果脉位长就是三个手指以外超过了寸关尺三部脉都能摸到就是所谓的长脉,比三个手指短也就是不够寸关尺三部脉,就是短脉。正常的女孩来例假,血液虽然少了,但是人体的造血功能是正常的,心脏也是正常的,所以心脏的鼓动力量就要大一点来代偿血液减少带来的人工减少后果,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加把劲把缺少的那点工给补回来,所以心脏的搏动力量直接造成了血流的加快,要多跑几趟嘛,在古人看来这就是气比较足,气就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所以长脉就是气足,短脉就是气不足。比一般的时候跳的快,就是数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