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昌起义:叶挺一生的分水岭

 莫为天下先 2022-07-19 发布于湖南

图|源网络

文|杜衡记

对于叶挺的印象,曾经是模糊且侧面的。

有些历史人物,用一连串历史事件构成了一生的记录。

还有些历史人物,是某些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名字,但那只是他生平的一个或几个片段。

叶挺就属于后者。

Image


北伐铁军南昌起义皖南事变,就是叶挺的历史标签。

因为这些标签,我们熟悉他。但又因为这些标签只是片段,我们看到的却常是他的侧面。

南昌起义前,叶挺是北伐铁军;起义时,他是前敌总指挥;起义后,他的名字似乎就“突然消失”了。

土地革命时期看不到他,长征途中也没有他,直到抗战爆发,他又“突然”成为了新四军军长。

皖南事变后,叶挺被俘,但没有遇害。

重庆谈判后,叶挺获释,但就在飞往延安的途中,飞机失事。叶挺的故事再一次“突然”中止。

不,这一次竟是终止。

解放战争中,没有了他的战绩,开国大典上,也不见了他的身影。

九十四年前,南昌城内,叶挺将军的高光时刻,却像是一个命运的分水岭,开启了他起落不定的后半生。

Image


南昌起义的经过,大家都很熟悉。但有关“三个人的渊源”,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今天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Image
这三个人分别是张发奎、叶挺和薛岳。

张发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而起义部队大多出自第二方面军。起义军南下时,张发奎听了叶剑英的“建议”,没有追击,只是尾随。

叶挺,第二方面军11军24师师长,率全师起义。而第4军25师起义的73和75团,前身便是叶挺独立团。

薛岳,在起义军南下途中,率新编第2师在汤坑与叶挺展开激战。

叶挺南下,他的身后是张发奎,前路有薛岳。

但就在5年前,三人还曾一起并肩作战。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总统府和居所越秀楼遭到围攻。

负责保卫工作的是总统府警卫团,一营营长是薛岳,二营营长是叶挺,三营营长是张发奎。

Image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叶挺坚守了总统府的前门,他身后,是防守后门的薛岳。张发奎,在翁源与叛军激战。

最终,叶挺开路,薛岳殿后,护送孙夫人宋庆龄成功突围(孙中山已提前转移)。

著名历史事件中,第一次留下了叶挺的名字。

Image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叶挺一生的简述,来回答有关于他的5个问题。

  • 叶挺是如何成为总统府警卫营长的?

  • 叶挺是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 如何定义叶挺独立团?

  •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为什么失败?

  • 叶挺为什么会脱离共产党?


1
叶挺是如何成为总统府警卫营长的?
因为,他足够优秀。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惠阳,是惠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惠州,就是苏东坡第二次被贬,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那个地方。

惠州也有一个西湖,苏东坡也在湖上助资修了一条苏堤

西湖岸边有一座永福寺,里面办了一所学校叫惠州府立蚕业学校。1911年,15岁的叶挺便在这里读书。

叶挺原名叶为询,离乡去往惠州时改的名字,源自“人要上行,叶要上挺”。

没多久,因为剪鞭子、声援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原因,叶挺被捕,获释后被迫辍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12年,叶挺考入了位于广州黄埔岛上的广东陆军小学堂。这个“小学”应该理解为“初级学校”,并非我们现在说的小学。

Image


这所“小学”可不简单,前面提到的张发奎、薛岳,都毕业于此,更知名的毕业生还包括:新中国开国大将张云逸、粤系大军阀陈济棠、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等。

两年后,1914年,18岁的叶挺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到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又过了两年,叶挺再一次以优秀毕业生的殊荣被保送到更高一级的军事学校:保定军陆军官学校

Image


这所学校的名气就很大了,蒋介石以及他的“八大金刚”里的刘峙、顾祝同、陈诚、钱大钧、张治中等都毕业于此。其中顾祝同和叶挺同为第六期。

叶挺选择的是工兵科,虽然那时热门的是步兵科和炮兵科,一个代表了主流,一个代表了高端,但叶挺认为,工兵科不仅可以学到步兵的基本知识,还能学习物理、化学、工程、建筑、桥梁等多门类学科。

还是两年,1918年,叶挺毕业了。第二年,23岁的他参加了孙中山的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

仍是两年,1921年,叶挺调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Image

2
叶挺是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16岁到25岁的这9年间,叶挺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学业有成、仕途可期,两年一个台阶,成为了大总统孙中山身边的人。

谁都不会怀疑,叶挺的“上升通道”就此被打开了,但现实总是如此骨感,“护卫有功”的叶挺,反而走起了下坡路。

孙中山并非不欣赏他,相反,大总统对叶挺委以重任,命令他和李章达(前警卫团长)组建宪兵队,以整顿军纪并维持广州的社会秩序。

但这项工作,直接把叶挺置身于了国民政府中那些政客和军阀的对立面,宪兵队的组建遭到了暗中抵制,长期缺钱缺枪,叶挺和李章达成为了“光杆司令”。

李章达心灰意冷,回到了广州老家隐居。叶挺找到了同乡兼同学邓演达,在他手下担任营长,但军阀部队的管理让叶挺感觉无从下手,一个月后即辞职,回到了广州的叶家祠。

Image

邓演达于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起伏,遭遇低谷的时候,我们总爱说一句话安慰自己:当上帝关上了这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句话反复在叶挺身上印证。15岁的他被捕辍学,却从此弃文从军,拿到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历。25岁的他辞职赋闲,却就此打开了那扇红色革命的大门。

在广州闲居的日子里,叶挺接触到了《新青年》、《前锋》、《向导》、《湘江评论》等共产主义刊物。不久,第一次国共合作达成,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叶挺在邓演达的资助下,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留学。

这所学校里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叶挺是其中唯一的国民党员。

这一年的十月,叶挺和同学们参加了苏联十月革命七周年纪念活动。不久,李大钊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到叶挺的学校看望中国班的学生们。

1924年12月,叶挺在中共莫斯科支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之一是他的同学王若飞

Image


电视剧《大决战》的第一集里,中共代表团飞往重庆的飞机上,就有王若飞,他是谈判桌前,坐在周恩来身边的那个人。剧中并没有交代重庆谈判后王若飞的去向,因为,他也在叶挺遇难的那架飞机上。这份渊源,实在让人唏嘘痛心。

苏联留学的同学中,还有一位也和叶挺在未来有重要的交集,就是南昌起义时,前去发动25师(叶挺独立团扩编)起义的聂荣臻

Image

3
如何定义叶挺独立团?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讲,一是叶挺独立团是如何成立的,二是它成名的过程。

成立
独立团也是“独苗团”
1925年初,叶挺和王若飞、聂荣臻等同学转入了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课程,半年后结业,并分批回到了中国。

王若飞担任了中共豫陕区委书记,聂荣臻被委派到新成立不久的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以叶挺当时的资历,到黄埔担任军事教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党组织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意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所以积极地参与了黄埔建校和生源输送工作。并在黄埔一期毕业时,征得了孙中山的同意,抽调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干部,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为周士第(新中国开国上将)。

Image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了进一步的“建军”方案:在国民革命军的每个军中,组建一个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步兵团。这个计划被共产国际和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否决了,原因是担心挑起国共矛盾。

但在周恩来和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坚持和亲自操办下,第4军第12师的34团,还是组建起来了。而这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新军的团长,就是叶挺。

Image

电视剧《百炼成钢》

叶挺又遇到了他的“老朋友”张发奎,他现在是叶挺的直接领导:12师师长。

严格的军纪,高强度的训练,让34团成为了12师中的“异类”。张发奎对这种差异感到很头疼,即不能命令叶挺放松管理和训练,又做不到让其他团以此为标杆。而叶挺,也不喜欢成为“异类”的感觉,他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

于是,在“两厢情愿”之下,1926年元旦,34团改为第4军独立团,由军部直接统辖。这一年,是叶挺的而立之年。
成名
三战三捷成铁军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打响,叶挺独立团成为了孤军深入的先锋部队。

在此之前的3月20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黄埔军校和蒋介石掌控的第1军中的共产党员,全部被无理驱逐。第一次国共合作因此蒙尘。

在这个背景下,中共广东区委毅然决定,将唯一一支武装力量投入到北伐中,以期先声夺人,打出胜利的局面和气势。而国民党方面,也乐得让这支“不属于自己的部队”,去当这个出头鸟,或者说,炮灰。

叶挺背负的使命和压力,可想而知

独立团进入湖南,到达的第一个县城叫汝城。守城部队完全没有预料到北伐军会那么快兵临城下,被独立团一个冲锋就打跑了。

Image


日行百里”这个共产党部队的“绝技”,由此开始,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致命的“意外”:红四团两昼夜强行军160公里到达泸定桥,川军没想到;东野5纵队强行军280公里截断国民党军退路,廖耀湘没想到;志愿军38军113师14小时强行军70公里,封锁了联合国军的退路,麦克阿瑟没想到。

言归正传,叶挺独立团的三战三捷由此拉开了序幕,篇幅有限,只能略去过程,简单说一下结果。

第一战:安攸。一个团打败了敌人四个团,毙敌200多人,俘虏200多人。这场胜利让独立团声名大振。

第二战:醴陵。攻打醴陵时,北伐军后续部队已经跟上,原计划张发奎率2个团担任侧翼主攻,叶挺独立团从正面佯攻。但独立团发起进攻后3、4个小时,张发奎却迟迟未发起主攻。叶挺当机立断,变佯攻为主攻,趁敌人混乱之际,一举攻克了醴陵!

第三战:平江。12个小时不到,“固若金汤”的平江防线被北伐军攻破。独立团1营甚至逼近了敌方的指挥部,指挥官陆沄饮弹自尽。

随后,独立团又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Image

电视剧《百炼成钢》,武昌城外

需要拿出一些篇幅来说明的是,独立团一路经历了那么多战役,是如何维持兵力和战力的呢?

这就不得不再次提起陈延年了,我们因为《觉醒年代》而熟悉了他,但剧终的时候陈延年还在法国勤工俭学,他后来对中国革命作出过怎样的贡献呢?

Image


叶挺独立团,就是陈延年的重要贡献之一。前面已经提到过,陈延年当时任广东区委书记,独立团就是在他和周恩来的亲自操办下,才得以组建。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广东区委对独立团的军事干部输送,在整个北伐时期都未曾停止过。

打安攸攻醴陵,独立团要么一打四,要么被迫打主攻,损耗自然不会小。就在此时,广东区委派来了30几名军事干部补充到了独立团中,带队的是黄埔一期毕业的中共党员许继慎(《如果没有牺牲,他们都是开国将帅(上)》中的第一位)。独立团也因此增编了一个特别大队和一个补充营。

1926年10月武昌战役后,黄埔四期毕业的林彪,也被分配到了独立团。

所以,独立团以“叶挺”之名冠之,是叶挺的荣耀,但更是陈延年、周恩来及全体中国共产党军人的集体荣耀

Image

4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为什么失败?

我们在《“南昌起义”中最闪亮的那颗星》中,对起义的过程有详细描述,这里不重复了。

起义的结果,就是主力部队南下广州但被打散,而负责在三河坝断后的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硕果仅存的800人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主力部队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后人来看,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实力不够嘛!硬碰硬肯定是打不过的,应该农村包围城市,应该打运动战、游击战…当然,这是上帝视角,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毛主席的这些战略才是正确的。

但当时不是这个思路。中共的上级领导是共产国际,而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占领城市。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李立三的“立三线路”,核心就是:通过一省数省的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

虽然实力不够,但叶挺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

只不过,从南下的开始,到结束,很多事情已超出了叶挺的掌控范围。

Image


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前,人数接近3万。但就在部队出发后不久,先头部队第10师,在师长蔡廷锴的带领下,脱离了起义军。

脱离队伍的其实不仅仅第10师,中途离队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一是因为酷暑远征太艰苦,二是因为南下时比较匆忙,没有好好地整顿队伍。8月7日到达临川的时候,起义军总人数剩下了1.3万。

8月底,起义军在叶挺的指挥下,击溃黄绍竑和钱大钧的四个师,随后攻占了会昌城,此战共歼敌6000余人,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

9月22日,起义军占领三河坝,并在此分兵,朱德率25师负责断后,主力继续南进。

9月23日,起义军占领潮汕,并留下了第3师驻守潮汕。这支部队后来也不得不从潮汕撤出,其中一部分和朱德部会合,粟裕就在其中。

Image

《建军大业》中的粟裕

这时的南下主力部队只剩下了6500余人,并在汤坑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而敌人的队伍中,就包括了叶挺昔日的“老同事”:广东新编第2师师长薛岳

汤坑之战,薛岳的四个团都被叶挺打败,师部也被包围,眼看就要彻底覆灭。但意想不到的事再次发生,叶挺部的营长欧震阵前投敌,薛岳马上抓住机会,与增援部队一起对起义军展开了猛烈反击。

这场战斗让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节节撤退,最终,大部溃散。

这里可以整理一下,南下失败后,起义军主要领导们的去向。

周恩来在撤退途中病倒了,形势危急,于是决定渡海暂避香港。陪同他的有叶挺和聂荣臻。

不久后,周恩来前往了上海,叶挺和聂荣臻去了广州,与张太雷、叶剑英等,于同年12月发动了广州起义

朱德和陈毅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这里不重复前面文章的内容了。

贺龙和刘伯承前往了上海,然后接到了中共中央安排他们去苏联留学的指令。

刘伯承去了,入读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

贺龙没去,有说是因为他没赶上轮船,也有说他是主动放弃。不管是哪个原因,贺老总回到了更适合他干革命的湘西,并且从零开始,又拉起了一支队伍,创建了红2军团湘鄂西根据地。(贺老总的故事其实很精彩,他能迅速重新拉起部队,得益于他曾经的江湖地位,有机会再另写一篇详述。)

Image

5
叶挺为什么会脱离共产党?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叶挺担任了起义军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

凌晨3点,起义军在广州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并攻占了大部分地区,起义迅速获得了初步成功。

叶挺和叶剑英主张起义军应该撤出广州,但遭到了共产国际顾问的否决。当天上午,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第二天,张发奎等国民党部队从三面向起义军发起反扑,薛岳率部攻占了起义军的总指挥部。第三天,起义失败。

香港,再一次成为了起义失败后的暂避处。党中央从上海派来了李立三,处理起义的善后和总结工作。可想而知,坚持“占领城市”的李立三,无法客观地分析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于是给起义领导人扣上了诸如“盲动主义”、“军事投机”等大帽子。

给叶挺定的罪名是:表现消极,应予留党察看6个月。

叶挺再一次进入了人生低谷,但这一次上帝没有为他打开另一扇门。而他自己,选择了走另一条路:流亡海外。这一走,就是整整十年,从而脱离了共产党。

Image

叶挺与妻子李秀文及孩子们

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毛泽东曾说自己身上,一半“虎气”一半“猴气”。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叶挺身上虎气十足,但缺少猴气。也就是缺少灵活性,缺少面对挫折的韧性,更缺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革命风风雨雨那么多年,遭到不公平待遇的绝不止叶挺一位,毛泽东、朱德、贺龙的头上,也戴过诸如“军事投机”、“土匪主义”等帽子,但毛泽东有猴气,贺龙有江湖气,朱德有不回头的底气。对于革命理想,他们都从未放弃。

伟大的成就,必定来之不易。

1937年,抗战爆发,叶挺回国。10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叶挺。

1938年1月,叶挺出任新四军首任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俘。

1946年3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叶挺获释。出狱后的第二天,叶挺就致电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天后叶挺收到回复,中共中央决定接受他入党。

1946年4月8日,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叶挺的入党介绍人王若飞、叶挺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曾经的中共临时总书记博古等13人,和4名美国机组人员。

“四八”空难后,毛主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Image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